1988年山东百姓挖沙,挖出一柄7.5米大铁剑,今成国家一级文物

众所周知,中国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在历史不断演化的过程中,有很多文物都深埋地下。所以我们经常能在新闻中看到地下挖出文物的消息。而在1988年,山东兖州一伙农民挖沙时,便挖出了号称“天下第一剑”的文物。

兖州出土巨剑

1988年春,兖州泗水河由于处在枯水期,所以已经干涸,当地大桥村村民便在泗河大桥东侧的河里挖沙。结果挖着挖着,突然挖不动了。村民们将下面刨开,发现居然是一个大“铁疙瘩”。随着挖掘的深入,大“铁疙瘩”的全貌才展现在村民眼前。原来它根本不是什么“铁疙瘩”,而是长达7.5米的大铁剑。

挖沙

虽然中国从春秋战国时期便掌握了冶铁技术,剑更是产自轩辕黄帝时代,但在古今历史上,7.5米长的巨剑,还是第一次发现。所以村民们便报了警,并通知了当地的文物管理部门。文物专家也是第一次发掘这样的文物,所以内心很是激动,很快便赶到了现场,小心翼翼地将巨剑运回了博物馆。

巨剑

通过测量发现,此剑长7.5米,重1539.8公斤,由于我国现今出土的宝剑类文物还无可匹敌,所以它被冠上了“天下第一剑”的美誉。尽管这柄剑剑身已锈迹斑斑,但依旧气势不减,看起来威力十足。剑柄部刻着铭文:“康熙丁酉二月知兖州府事山阴金一凤置”,剑格部分则铸有睚眦图。

兖州博物馆

传说睚眦是龙的次子,豺身龙首,是龙与豺所生。由于其性格刚烈、好勇善斗、嗜血嗜杀,所以人们总是让它嘴衔宝剑,怒目而视,刻镂于刀环、剑柄吞口。睚眦的形象,更给宝剑平添了几分肃杀之意。此外,这柄剑的奇特之处还在于,它不像普通宝剑一样是两面的,而是菱形的。如此一来,更突显出了宝剑的巨大。

古剑的来源

那古人造这把巨剑的目的是什么呢?这还得从泗河说起。泗河,古称“泗水”,是淮河流域沂沭泗水系—南四湖支流,山东省中部较大的河流。《论语》中,“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名句,就是孔子看到泗水后发出的感叹。由于泗河中上游流经低山丘陵区,集流迅速,所以对下游的威胁很大。从古至今,就是朝廷治理河患的重点。

泗河

据《滋阳县志》记载,在清康熙五十年(1712年)夏,泗河洪水暴涨,冲垮南大桥中间的三个桥洞,给两岸百姓带来严重的灾祸。兖州知府金一凤带头捐款修桥,几年后,大桥落成。为防止水患,镇住传说中兴风作浪的蛟龙,金一风又捐出自己一年的俸禄,与两岸百姓一同打造了这柄长达7.5米,重1539.8公斤的巨剑。因此,这柄巨剑的名字为“泗河镇水剑”。

知府

巨剑造好后,被竖着插入河底,剑柄露出水面,起到测量水位和分流的效果。可惜的是,这柄镇水剑并没有起到想象中的作用,反而被湍急的洪水冲到了河底。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对泗河干支流进行了长期治理,并修建了一批拦蓄工程,泗河水害才基本消除。

泗河镇水剑

而泗河兖州段,在一些干旱季节甚至出现了枯水期,让当地村民有了挖沙的机会,这才使得这把巨剑有了重见天日的机会。由于这把剑的意义非凡,所以被兖州博物馆收藏后,不仅成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而且还被评为国家的一级文物,享受到了超然待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