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 | 传统架子与太极流行架的本质区别

悦太极 1周前

20160128

当今一些流行的太极拳拳架,总体上说,沿用了传统太极拳的式子,教授的规则,也讲的是原来的那些规则,从这方面看好像和传统的一样,但其实是不一样的!这是因为盘拳架使的是“习惯上的力”,讲规则脱离了“内坚的意思”。因此,现在流行的太极拳,是走偏了、异化了的太极拳。

传统正宗太极拳的“力道”,与人们的“习惯用力”是两码事,完全不同。“习惯用力”,系直来直去,用手伸手,用脚出脚。而太极拳则认为,力源在“腰脊”,主张四肢要由腰脊来带动。上行:腰带肩,肩带肘、肘带腕、腕带手掌达于指尖;下行:腰带胯、胯带膝、膝带踝、踝带脚掌达于脚趾尖。即四肢脚手要完全纳入被带动的状态,不可直接出动,不可自行其是,不可局部比划,不可零星乱动,并且,腰脊的带动必须本着太极拳腰脊的规范来,而不是人们习惯上理解的那种腰的带动。如此再融合其余规则在内走出来的劲势,才是地道的轻柔绵缠,两臂又软又重,用于技击,入里透内,绝非手脚的比比划划。

传统正宗太极拳的“规则”,基本上是内在的,不可以单纯用形体外在形象来解释。譬如,“含胸拔背”,在外在形体上讲,是指胸和背都要平正,不凸不凹;在内里说的是一种主要的感觉——气感。“含胸”,是指胸部内气向胸腔周围弥散,形成圈状,好像把胸腔包围住一样,含者包含也,是谓含胸;“拔背”,是指气贴于背,即“牵动往来气贴背”那种情况,就像热得出汗,内衣贴在脊背上一样,实际上没有出汗,内衣也没有贴在脊背上,而是一种内气运行中的感觉。在牵动往来气贴背较充分当中,与“顶劲”“沉气”上下对拔对拉相配合,在背部就出现了一种上拔的劲势,是谓拔背。笔者习惯把“含胸拔背”称之谓“开胸歼背”,因为这样既形象,又好理解。胸开了,气就通了;背开了,气就顺了。胸开背开了,相应的感觉也就都有了。胸和背,都是腰脊的一部分。“开胸开背”(含胸拔背),实际上是腰脊带动四肢运动的一种劲道。

“沉肩坠肘”看来好像是外在的,但有其内在的意思。太极拳的所有动作都是“肘”离“中盘”(腰圈)最近,是内里与外面,手臂与周身相合的关键之处,因此,要求“肘”要曲坠,意向“中盘”。再就是“沉肩坠肘”与“开胸开背”相辅相成,二者到位了,气就下沉丹田,做得充分了,可加强丹田气感;“气沉丹田”了,自然就“顺项贯顶”,“虚灵顶劲”形成。

“虚灵顶劲”“气沉丹田”“开胸开背”“沉肩坠肘”这四个要领都做得到位了,充分了,胯气圈,腰气圈、肩气圈就相应形成了。这里气感充盈,就达到了“气遍身躯不少滞”了。这四个要领,是最基本的,能够做得到位了,充分了,其他规则也相应容易做到。这是因为太极拳的各个规则之间是相通的一个整体,这恰恰反映了人体各个机能之间是相通的整体一样。太极拳,能够把人体部分和整体机能的潜力充分激发和调动起来,使之达到不可思议的美妙境界,让人体超常受益。

打太极拳“用意不用力”。即用意识(思想或心)作用于腰脊,腰脊作用于四肢手脚,如此由内及外,所以说太极拳是内家拳。“意”在这里,不是抽象的虚无缥缈、游移不定的念头,而是高度集中在拳式的运作上,这样习练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出物质力量——一种劲道。

传统正宗的太极拳,传至今日为什么会走偏,异化呢?其实走偏、异化是顺逆理而成章,习惯而自然的,若长此下去,很可能失传。原来,人们在后天本能地自发地演变出一种拙力,这种拙力背离了力源——腰脊,四肢自动直动,已成积习。四肢自动直动的结果,给人体带来了种种弊端。譬如:腰躯相对停滞,内脏得不到应有的活动,疾病丛生;身形前弯后弓,凹胸凸背,形成病态;下肢负重,无上力转移,易引发腿疾等等。

彭国相先生的文中说练太极拳的人甚至名运动员出现膝痛,原因就是后一条,说具体点儿是由于习练不得法,背离了太极拳的规则。太极拳极汫究力的对称,《太极拳论》云:“有上即有下”,反之亦然,人们只知道向下“放松”,却不晓得向上“提顶”(以“神”提顶),因此,形成松塌,下陂负重过量,导致膝关节受损。

彭文还说:“广大习练太极拳的群众,正在受到伤害,然而他们却不知道,因此急需尽快解决。”怎么解决呢?原则地讲,得回到一个哲学概念上,即“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统一”。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形式,任何事物也都由一定的内容构成,没有内容,形式就不能存在;没有形式,内容也不能存在。太极拳的拳式,是由太极拳的理法决定的。

当前有些人练的太极拳,保留了传统太极拳的拳式——形式,而背离了其理法——内容,当然要出毛病。出路有两条:要么走传统正宗的太极拳路子;要么就完全改成体操式的高姿式、快动作。

可见,拙力背离了力源,已是积习难改;加之,拙力引发的弊端,更加大了难改的程度。一言以蔽之,人们已经完全习惯“拙力”了,完全习非成是了,对于太极拳这种独特的与“拙力”相背反的拳术,仍然以“拙力”来解释,这就必然南辕北辙、牛头不对马嘴了,因而,进不到太极“力道”里去,掌握不了其要则理法,是自然的事,出现走偏,异化,也不足为怪。

太极拳的“力道”,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应该说,这是一门学术,是太极前辈先师的精心研究和伟大发现,是一项了不起的功绩。太极“力道”及其规则,或者说太极拳功夫,既符合生理学、力学和哲理,又吸取了祖国传统的关于人体筋络穴位的相关东西,而且还融合了道家、佛家的修心养性功夫,相当缜密完善:它是健身和技击的最佳拳种,是对上述人体“拙力”及弊端的校正,对强身健体,益寿延年,也有独特功效。它是祖国,也是全人类的极为宝贵的文化遗产。鉴于此,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学习传统正宗的太极拳。

传统正宗的太极拳功夫,“是内功、是气功、是柔功、是静功,是应本着太极拳的规则,细细地去练,去悟,日子久了,就一定会奥妙发现,在健身方面、应用方面都有了。”——这是吾师李雅轩的一段话,引在此处,用以说明,这就是学习的方向,也作为本文的结束语。

悦太极转载文章 欢迎发来稿件

(0)

相关推荐

  • 宁可几天不打拳|不可一日不练功

    一.无极动,太极生,练拳须从无极始.打拳开始的时候不要匆忙,须静站无极桩:待到丹田气息鼓荡了,也就是说丹田气息发动了,再行拳走架. 二.宁可几天不打拳,不可一日不练功.打拳时不要以为自己是在打拳,只当 ...

  • 练太极要分清“松柔”和“柔软”的本质区别

    练太极拳主要的是,要分清"松柔"和"柔软"的本质区别. 一根皮筋,把它拉开,它柔不柔? 你把皮筋拉开,它照样可以在你的手指上绕来绕去,怎么绕都行,这就是&quo ...

  • 学习传统杨式太极85式拳解释(26)

    <感恩太极>对玉女穿梭的解释:一是定势为四个隅角,表现为提滚托架丶拗步击掌.二是掩护拿化的四个正角,表现为封缠拿裹.三是正弓步,两脚横向间距与肩宽,大拇指上下相对于身体中线.

  • 学习传统杨式太极85拳解释(28)

    <感恩太极>对双峰贯耳的解释:一是双峰贯耳是正弓步.二是两拳食指根节相对,约两个平拳距离.三是弓步贯拳腰上顶,背圆撑,上步封打,拳背与前臂平.

  • 学习传统杨式太极85拳的解释(26)

    <感恩太极>对玉女穿梭的解释:一是玉女穿梭是正弓步,一掌心斜向上略高与头,另一掌心斜朝前,指尖高与肩平,两掌大拇指上下相对位于身体中线.二是注重脚内扣及撑托推,防为封缠拿裹,攻为提滚托架, ...

  • 学习传统杨式太极85拳解释(29)

    <感恩太极>对白蛇吐信>的解释:一是白蛇吐信和撇身锤相同,不同点是拳变掌.二是开右胯,右脚向正西出步,横向距离与肩宽.三是撇掌.

  • 学习传统杨式太极85式拳的解释(30)

    <感恩太极>对高探马带串穿的解释:一是穿掌右手在腋下两肘相对.二是高探马有前探之势,刺其咽喉.三是穿掌时身体中心线在正东,要求虚领丶敛臀丶命门后撑丶两胯相合.

  • 学习传统杨式太极85式拳解释(31)

    <感恩太极>十字腿的解释:一是十字腿和一后蹬腿是一样的.二两臂十字手相叉于胸前,右掌在外.三是方向正西.

  • 学习传统杨式太极85式拳解释(32)

    <感恩太极>对进步指裆捶的解释:一是指裆捶是左右搂膝连环上步前冲,腕和肘平衡.二是右拳出击高于肚脐.三是肩胯对齐.

  • 学习传统杨式太极85式拳解释(33)

    <感恩太极>对上步七星的解释:一是冲拳两拳眼向里斜向上,高不过额,低不过肩.二是顾在三前.盼在七星.七星是指头丶肩丶肘丶手丶胯丶膝.三是虚步重心仍在两腿之间,两拳向前掤架,两臂要掤圆,身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