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认识伤寒论中的:厥阴

“厥阴”由来探秘

关于《内经》乃至《伤寒论》六经中的厥阴,为什么称作“厥阴”,除了《素问·至真要大论》黄帝和岐伯的问答中,提出厥阴为“两阴交尽也”以外,鲜有医家对其做出详尽而可信的解释。六经中太阳、少阳、太阴、少阴从阴阳之气的多寡和经络的循行部位廓清了其名称的概念内涵,而“阳明”以“两阳合明”显示其阳气最旺,也基本符合阳明经的生理、病理特点,但对于“厥阴”的命名,我们不仅要从文字嬗变的角度,更要从厥阴病的位置属性、本质属性以及生理、病理、病证等角度多方面去探索。

“厥”的概念

从文字学角度看,厥,形声字从厂(hn),从欮(jué),欮亦声。“欮”意为“上半身憋气(发力)”。“厂”指“石崖”,即山边岩石突出覆盖处,可供人停留、避雨或者居住的地方。“厂”与“欮”联合起来表示“采石于崖”。所以厥的本义是“采石于崖”的意思。如《说文解字》“厥,发石也”。《山海经·海外北经》“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有时也单指石块而言,《荀子》有“和之璧,井里之厥也,玉人琢之,为天子宝。”后来引申为“憋气发力”,由此又引申为“突然喘不过气来而昏倒”,如《汉书·李寻传》有“荧惑厥弛”的记载。所以“厥”有憋气用力、憋气过头而休克的意思,也有“最”“重”“尽”等意思。如“厥角”是“尽力叩头”,“厥职”是“最难的职位”,“厥疾”是“严重的疾病”,“厥罪”是“最大的罪行”等等。

《内经》中的“厥”之本字当为“欮”。《说文解字》:“欮,瘚或省疒”;“瘚,屰气也,从疒、从屰、从欠。”;“屰,不顺也,从干,下凵,屰之也。”屰为逆的古体字,义为不顺,指出“瘚”是由气逆而致的疾病,瘚为欮的后起字,“厥”为“欮”的异体字,瘚、欮、厥三字是文字演变中的同义异体字。自兹“厥”被医家广为使用,其所表达的义项,随所处意境不同而各异。清代姚止庵《素问经注节解·九卷》:“厥凡三义:一谓逆也,下气逆而上也,诸凡言厥逆是也;二谓极至也,本篇(指《素问·厥论》,下同)之热厥寒厥,盖言寒热之极也;三谓昏迷不省人事也,本篇之言阴盛阳乱也,乃世之云厥者,止以手足逆冷,不知人事为言,合之经旨,偏矣。”

总结“厥”的含义,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指“尽”“最”的意思,指某事物的程度、位置。

其次是指“逆”而不顺的一切事物,包括脏腑经络等气机逆乱的病机。

第三指由气机逆乱而形成的病证,如《内经》中既有专门论述“厥”的篇章,如《素问·厥论》《灵枢·厥病》,但内容未尽一致,所论“厥”的内涵也不尽相同。

第四指以突然跌仆、不省人事为主的病证,如“薄厥”“大厥”“煎厥”“暴厥”“尸厥”等病名。

第五指症状,大凡以四肢逆冷为主的症状,不论其引起的原因是什么,均可以“厥”指代,如寒厥、热厥等。

“厥阴”的含义

那么,“厥阴”是什么意思?六经中的“厥阴”为什么称作“厥阴”呢?我们了解了“厥”的概念,“厥阴”的含义就自然迎刃而解了。

位置属性 “厥”有“尽”“最”的意思,《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帝曰:厥阴何也?岐伯曰:两阴交尽也。”两阴指太阴和少阴,两阴交尽即是厥阴,厥阴为三阴之尾,阴尽之后便是阳复,这是其之所以称作“厥阴”的位置属性。王冰说:“厥,尽也,阴气至此而尽,故名曰阴之绝阴。”张志聪注《素问·阴阳离合论》曾说:“十一月一阳初生,厥阴主十月,为阳之尽,故曰阴之绝阳,两阴交尽,命曰厥阴,故为阴之绝阴。”所谓“阴之绝阴”就是阴的最后、末尾之意,阴之尽,阳之复,所以谓之“厥阴”。

本质属性 “厥”有“逆”的意思,逆为不顺,因于气机逆乱,导致阴阳寒热不调,上下表里不一,因此出现上热下寒、上寒下热、表热里寒、表寒里热、脏热腑寒,脏寒腑热等等寒热错杂之证;因于阴阳之气不相顺接而导致的气机升降失常,四肢逆冷等的一应病证,均可称之为“厥”,这是“厥阴”的本质属性。

一是厥阴病的寒热胜负与少阳病的寒热往来,其机制相仿,只是少阳的寒热往来偏于表浅,而厥阴的寒热胜负偏于里深,但都是气机失常所致。少阳的寒热往来,是气郁不舒,偏在经表,是以症状的寒热表现为主,虽有寒热往来,但不至于形成大寒大热的激变;而厥阴病的寒热胜负是由于气机逆乱,深在脏腑,是以病机的寒热性质为主,寒热在胜负之际,往往形成极寒极热的证候。这也是“厥”内在机制的一种。

二是厥阴病的寒厥、热厥,既是寒热胜负结果的体现,更是阴阳气不相顺接的明证。人体的阳气,是从胸腹向四肢发散敷布的,称之为“顺”。由于人体气机的逆乱,升降出入失常,不能正常的向四肢发散敷布,就会出现四肢逆冷,称之为“逆”或“厥”。阴阳之气不相顺接,彼此独治,极易出现四肢与体干的体温不符现象。这是“厥”--“逆”本质属性的外在表现。

三是厥阴病中众多的呕吐哕利症状,均是气机逆乱,当升者不升反而下降,当降者不降反而上升,升降反作,导致胃肠功能紊乱所致,这是“厥”--“逆”本质属性的内在反映。

无论厥阴病的位置属性和本质属性,反映了“厥”的概念内涵的两个方面,因其为三阴经之一,所以称作“厥阴”,是对该经生理属性和病理属性的高度概括,是名实相符的。廓清了“厥阴”的概念内涵,对于厥阴病的证候归属就一目了然,关于厥阴病的诸多争议也就会迎刃而解。

厥阴病争议的厘定

自古以来,《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便存在诸多争议,其争议点包括厥阴病的内容、提纲、成因、本质、定位、主证主方及证候分类等。兹不揣谫陋,一一予以厘定。

争议原因

厥阴病篇之所以存在如此多的争议,大致有以下几条原因:

1.缺乏明确性。厥阴病篇共56条原文,除第326~329条明确提出“厥阴病”以外,其余诸条均未冠“厥阴病”三 字。

2.存在复杂性。厥阴病篇所列证候繁多,涉及到寒热错杂、厥热胜复、呕哕吐利及诸种厥证,内容庞杂,主线不明。

3.明显差异性。厥阴病篇中既有白虎汤证、小承气汤证等大实大热证,也有四逆汤证、通脉四逆汤证等大实大寒证,寒热两极,差异巨大。

基于以上原因,使后世对厥阴病的内容,有着不同方面、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争议,这些争议都有其部分的理论与实践依据,但分析起来,都不能充分而完善地解释厥阴病篇的实际内涵。

前提与提纲问题

首先,不能以是否冠以“厥阴病”三字来衡量其是否是厥阴病的内容。

其他五经中的条文,也未必都冠以该经病的前提,且即便冠以该经病前提的条文,也未必都属于该经病。如太阳病篇,很多冠以“太阳病”的条文,却属于杂病范畴;同时《伤寒论》中冠以“伤寒”的条文,也未必都是属于伤寒范畴。

因此,将厥阴病篇的部分内容拆分出去,或认为大部分未冠以“厥阴病”前提的条文不属于厥阴病,是没有确切根据的。

关于厥阴病提纲的不同认识,尤其是补充或重立厥阴病提纲者,是对“提纲”二字的固执理解,认为既然作为一经病的“提纲”,就应该完全包容该经所有内容。

事实上,“提纲”乃“提纲携领”之意,系对一经病提出一个大概的笼统概念,能够反映该经的特征,从而起到一个提要的作用。

《伤寒论》第326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心中疼热”“利不止”反映了上热下寒,寒热错杂的病机;“气上撞心”反映了气机郁滞、阴阳不相顺接的病理;“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则反映了呕吐哕利的复杂病症。

因此,第326条基本包含了厥阴病寒热错杂、厥热胜复、四肢厥逆、呕吐哕利的病机症状,加之该条的文法与其他五经提纲证一致,故作为厥阴病的提纲是毋庸置疑的。

证候分类问题

厥阴病主证有厥热胜负、厥逆肢冷、寒热错杂及呕吐哕利之不同,故在治法上或调和寒热,或回阳救逆,汗吐下和,多法并用,辨证论治,对证选方,故厥阴病没有单一的主证主方。

通过对《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内容的整理、归类,大致可分为厥阴提要、厥热胜复、厥证辨治、厥证预后、呕吐哕辨治及下利辨治六类。

其中,“厥阴提要”对厥阴病的提纲、欲解时、调理、厥阴中风等进行了简要的介绍,而“厥热胜负”则对厥逆和发热的胜负对比进行了详细的归纳和分析。

而其余四类,则遵循六经病划分为本证、兼证、变证、类证的基本原则,分别列出相应病证的本证和类证,其目的是为了将厥阴病的症状与其他症状相同而病机不同者进行区别,同时也是同病异治的具体体现。

要对“厥阴病”进行证候分类,首先要弄清楚六经病证候归类的基本原则,这不仅是对厥阴病进行分类的依据,也是所有六经病证候归属必须遵循的原则。

经病各自证候划分和归类原则:一是必须反映本经所属经络、脏腑的基本生理、病理特征;二是必须反映本经所属阴阳气化、气机的生理、病理特征;三是必须反映本经标本中气从化的规律;四是必须照顾到本经及所属脏腑与邻经及所属脏腑的关系。

厥阴病的本证当以肝与心包病为基本证候,厥阴经位于三阴经与三阳经之间,两阴交尽,阴极阳生,阴尽阳复之际,此时由阴变阳,故其证候多表现为寒热两极。

厥阴以风气为本,风气以厥阴为标,中见少阳,厥阴的六气从化不从标本,从乎少阳相火之中气而化,且厥阴风气以条达为顺,少阳火气以潜降为和,即所谓肝气宜升,胆气宜降,两经的升降结合,保证了气机的调畅和水道的疏通。若厥阴发病,则见风气遏郁,肝失于条达,而致心包之火,肝经之寒的寒热失调、错杂上下之证。

厥阴从中气而化,也必涉其本、标,故有从本、从标、从中气化之太过与不及。厥阴从乎中气少阳火化、中气之化若兼厥阴之标,则成寒热错杂、厥热胜负之证;若中气之化兼厥阴之本,风热相合,则成热厥之证。

依照六经病证候划分和归类的原则,结合厥阴经所处位置、所连脏腑及气化特性,来确定厥阴病的证候分类,大致有四类:1.厥热胜复证;2.寒热错杂证;3.四肢厥逆证;4.呕吐哕利证。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中,除“厥热胜负”证所涉及条文均属厥阴病证外,其他每一类证候中,都是厥阴本证和类证的相互印证。

类证的设立,其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加准确的对厥阴病进行辨证。我们在依照六经证候归类原则划分厥阴病证候之后,将其与类证进行鉴别就可以发现,厥阴病内容看似紊乱,其实并不繁杂,而这些厥阴病厥热胜复证、寒热错杂证、四肢厥逆证及呕吐哕利的厥阴本证,又均能与第326条的提纲证进行前后呼应。

少阳病柴胡类证新解

根据少阳经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特点,少阳病大致可分为气郁证、水郁证和气水同郁证。由于气郁的程度和时间的不同,气郁证还可分为气郁证、气滞证和气结证。

少阳气郁证

少阳气郁轻者如小柴胡汤证,其成因是人体气血虚弱,正气不能卫外,外邪乘虚侵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而成。病机为少阳枢机不利,气机郁而不畅。邪入少阳,枢机不利,故表现为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往来寒热是少阳病典型的寒热症状,具体表现为发热与恶寒间歇出现,一往一来,交替发作,一日数次,无一定时间规律,是气郁不畅,营卫不调,正邪分争所致。胸胁为少阳经脉循行部位,邪陷少阳,枢机不利,气机郁滞,经络不畅故胸胁苦满。木郁不舒,乘脾犯胃,使脾胃气机不畅,胃气上逆,故嘿嘿不欲饮食;“嘿嘿”指气逆而言,是指体内气机逆乱而非神情默默。气机郁而不畅,胆火内扰,胆胃气逆,故心烦喜呕。从其症状机理分析,小柴胡汤证的病机以枢机郁而不利为主,各种症状均是在气机失常的病理基础上产生的。

“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等或然证的产生显示少阳气机在病理变化中的重要性,说明足少阳胆与手少阳三焦经络相连,生理相辅,病理相通,小柴胡汤证重在气郁,然也有水郁,足少阳胆经气郁不畅的同时,手少阳三焦水道也因气机的不畅而郁,水道不畅,水停为患,既可凌心犯肺,又致气化失常,故“咳、呕、小便不利”等在所难免。

少阳气滞证

少阳气郁重而成气滞者如大柴胡汤证,太阳表邪传入少阳,表证已罢,此时治疗应当以和解少阳为主,但医者反复使用攻下之法,不仅气机不能通畅,反而由于正气的损伤,邪气郁阻更重,在原有气郁的基础上,由少阳气郁证发展成为少阳气滞证。

主症为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甚至心中痞鞕、呕吐下利。邪犯少阳,枢机不利,气机郁滞,里气不通,故表现为心下急甚至心下痞鞕。少阳气滞,腑气不通,胆气横逆犯胃,故呕不止,甚至呕吐下利。木郁不舒,升降反作,呕利不止,故郁郁微烦。

以上诸症为少阳气郁证加重的表现。由“胸胁苦满”到“心下痞硬”,是少阳经气郁阻更重,乃至不通所致;由“心烦”到“心下急”,是少阳邪郁更盛,心神被扰加重所致;由“喜呕”到“呕不止”,是气机由郁到滞,胃气频繁上逆而成。

由于气机的阻滞,导致升降的失常,出现升降反作的病理机转,因而除了气机上逆而呕吐外,尚有下利。

少阳气结证

少阳气机结而成柴胡加芒硝汤证,少阳气机郁滞没有得到缓解,胸胁满、呕等症仍在,并新加了日晡所发潮热的症状,从治疗用药来看,是由于病久不解,气机由郁而滞、由滞而结,但因病时已久,病势渐缓,虽邪势已衰,但却结而不散,故在用小柴胡汤解郁的基础上,又加入芒硝软坚散结。条文中已经指出“日晡所发潮热”,此本柴胡证,实也,是指气机滞塞,有人将其解释为少阳兼阳明是不正确的。

小柴胡汤证、大柴胡汤证、柴胡加芒硝汤证三证,均是少阳枢机不利所引起的,本质并无二致,其区别在于气郁程度的轻重和气郁时间的久暂:小柴胡汤证是邪气初入少阳,气郁不舒;大柴胡汤证是邪气深踞少阳,气滞不通;柴胡加芒硝汤证则是邪结少阳日久,气结不降。

治疗用药,亦有轻重的不同。小柴胡汤以柴胡、半夏、黄芩、生姜辛开苦降,温凉配伍,以达到调畅气机的目的,而用人参、炙甘草、大枣以补中气,斡旋气机,匡扶正气,从而使全方达到燮理阴阳,扶正祛邪,调节升降的作用。

大柴胡汤以柴胡、半夏、枳实、黄芩、生姜调畅气机,可见其加重沉降作用,以适应少阳气滞而引起的气机上逆和升降反作的病理变化,用大枣以养胃和胃,去人参不是因为少阳气滞证正气不虚,而是因其邪气过实,气机阻滞较重。关键在于,大柴胡汤不似小柴胡汤以人参、炙甘草、大枣养中焦,健运气机,而是以芍药养肝之体、助肝之用,意欲借助肝的疏泄条达,以打通少阳气滞,从其用药上,可以看出两者的轻重缓急。

柴胡加芒硝汤则是在小柴胡汤的基础上加芒硝,一则散结除胀,推陈致新;二则通畅肠胃,理顺气通,利于枢转;三则除邪气,退潮热。

;

少阳水郁证

少阳水郁证,即柴胡桂枝干姜汤证,伤寒五六日,已用汗法解表,又用下法攻里,病当解而不解,是汗下不当。邪气侵袭少阳,正邪相争,互有胜负,因见往来寒热;邪郁少阳,致使少阳经气不畅,故见胸胁满而有结滞之感;三焦气化不行,水道不利,津液不生,故见小便不利,渴而不呕;水道不畅,阳郁不能宣达全身,反蒸腾于上部,故见但头汗出而身无汗;少阳水郁,枢机不利,上焦郁热,故见心烦。是邪入少阳,损伤三焦气化功能,为少阳水郁证。

治疗以桂枝入膀胱,化气行水,且以牡蛎软坚散结,更助利水以通下焦;干姜入肺强治节,散水气,并以花粉生津润肺助上焦,上行下利,温阳化气,用以调理三焦水道。炙甘草入脾健运强中焦。如此,三焦同调,标本同治,气水同利,则三焦通利,气机调畅,少阳水郁便可迎刃而解。

少阳气郁证呕而不渴,小便不利,是病在气,为气郁而不畅,然气郁未尝不波及水道,兼有水道不利,故小柴胡汤证间或有小便不利之症;而少阳水郁证渴而不呕,小便不利,是病在水,为水郁不化,然水道郁滞未尝不波及气机,故柴胡桂枝干姜汤证亦有胸胁满微结,此两者异同。)

少阳气水同郁证

少阳气水同郁证,即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由于本少阳病误用下法,越发损伤正气,邪气深陷,阻滞少阳气机和三焦水道,导致少阳水道、气机同郁的病变。

少阳水道、气机同郁证的症状表现为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邪结少阳,经气不利故胸满;少阳相火上炎,心神被扰则谵语;少阳火旺,木邪亢进,母盗子气,心神不守,则烦躁不宁,惊惕不安;邪热阻滞三焦,水道不利,决渎不行,故小便不利;邪气弥漫三焦,内外气机运行受阻,气血不得宣达,故一身尽重,不可转侧。总由少阳邪气弥漫三焦内外,而气机、水道皆为之不通所致。虽然病象涉及脏腑经络范围较广,但终以少阳胆与三焦为病变为重点。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是小柴胡汤原方去炙甘草,用以疏通少阳胆经气机,柴胡桂枝干姜汤原方去花粉、炙甘草,用以调畅少阳三焦水道,另加龙骨、大黄、铅丹以泻热镇惊。

少阳气水同郁证与少阳气郁证、少阳水郁证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少阳气郁证伴有水郁,是气郁不畅影响了水道的通调;少阳水郁证伴有气郁,是水道郁阻影响了气机的通畅;而少阳气水同郁证则是气机与水道共同发生病变,郁滞较深,症状较重,涉及与少阳相关的经脉和脏腑,是少阳气郁和少阳水郁误治后病变加重的证候。

少阳病篇条文缘何少且简

·少阳病均为柴胡类证,但柴胡类证又不独见于少阳病。

·柴胡汤类所治除热入血室、阳明病、厥阴病及差后劳复等热病善后处理外,均属少阳病。

·柴胡类证散在分布于太阳病篇,故在少阳病篇略而简述。

《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篇》共10条原文,列出了少阳病的提纲、脉症、方药、治法、禁忌、变证、传变、欲解时等内容。条目虽仅10条,但其编排有序,结构严谨,含义深刻。由于该篇原文过于简略,故关于少阳病的争议也非常多,主要包括少阳病提纲、少阳病病位、少阳病主证主方、少阳病与小柴胡汤证的关系等。

那么,为什么少阳病篇的条文少且简略呢?要想弄清这一问题,首先须明了六经病的传遍规律,以及六经病各经证候的特点。

柴胡类证与少阳病

《伤寒论》中,既有六经病证、八纲病证,又有脏腑病证、三焦病证,这些都是常用辨证方法涉及的病证。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方证”的概念,即“桂枝证”“柴胡证”等。《伤寒论》中有11处是以方名证的,如“桂枝证”“柴胡证”“柴胡汤证”“柴胡汤病证”等,后世的“方证”一词,即从此而来。

《伤寒论》398条原文中,有216条是病下系证。在第317条通脉四逆汤方后注中,更是明确强调“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确立了“方证相应”的概念和范畴。

“方证”和“经证”两者既相似,又有区别。从范围来看,方证比较宽广,而经证比较固定;从病因来看,方证可涉及内因外因,而经证多因外感或传变而来。柴胡汤类所治疗的除阳明病、热入血室和热病善后处理以外,基本都是少阳病。

太阳病与少阳病

《伤寒论》原文与柴胡类证有关联的条文共约23条,而其中在太阳病篇的就有17条。出现在太阳病篇的柴胡类证,除了明确提出为“热入血室”的一条外,其他的都是少阳病。

所有柴胡类方证都出现在太阳病篇,那么出现在太阳病篇的柴胡类证是否是少阳病?如果是少阳病,为什么不在少阳病篇?属于柴胡类证的少阳病为什么都出现在太阳病篇呢?

一是由六经位置次第所决定的。六经以太阳经为表,是为六经之藩篱。邪气侵袭,尽管六经中任何一经都可在第一时间受邪,但却以太阳经受邪最多且最早。在失治或者误治的情况下,由太阳经向其他经传递,尤其以传递给少阳、阳明最为常见。

二是由传变规律所决定的。三阳病的传变并非线性传变,即不是从太阳→阳明→少阳,也不是从太阳→少阳→阳明,而是由太阳传给阳明或者少阳,少阳传给阳明,而阳明既不会传给少阳,更不会倒回来传给太阳,是一种平面型的传变关系。

第三,从太阳病篇与柴胡类证相关的条文中可以看出来,其发病的时间少则五六日、六七日,多则十三日不解,说明人体感受邪气已经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其传变的可能性非常明显,从时间上可以确定是属于太阳病邪气传递给少阳而成为少阳病的。

几条推导

由以上论述,我们可以做出以下推导:

第一,柴胡类证虽不全是少阳病,但少阳病均为柴胡类证,也就是说柴胡类证囊括了少阳病,而少阳病证则包含在柴胡类证之中。少阳病和柴胡类证这两种证候群处在一个交集极大的集合中,其交集可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但仍旧不能认为是等同关系。

第二,太阳病经证多以气机开阖失常为疾病主要矛盾,而在太阳病篇的柴胡类证,则多以气机升降失常为病证的主要病理,故出现在太阳病篇的柴胡类证不应该归属太阳病。同时,太阳病篇柴胡类证的病机与少阳病病机极度吻合,所以也不能说成是太阳病变证,且因其患病日数符合传变至少阳的时间,故除了明确提出为“热入血室”的一条外,其他柴胡类证都应属于少阳病。

第三,既然属于少阳病证候,为什么又列在太阳病篇呢?这是由太阳经所处位置和传变规律所决定的。太阳病篇中有很多证候都属于其他五经的病证,且以少阳病证候和太阴病证候最多,这既不是王叔和编纂时的错误,也不是少阳经病变机理单纯,将太阳受邪后传变给少阳而形成的少阳病一系列证候归到太阳篇,而是为了强调外感病传变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第四,因六经病传经的规律所决定,以及阳明病“居中主土,无所复传”的特性、差后劳复的后遗症不能算作传经,所以在《伤寒论》中,柴胡汤类所治疗的除热入血室、阳明病、厥阴病和差后劳复等热病善后处理外,应都归属于少阳病。

第五,《伤寒论》第264条:“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第265条:“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不管是少阳中风还是少阳伤寒,显属少阳经表证。而第266条说:“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鞕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一则说明少阳病多为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形成少阳病;二则说明少阳病除了少阳中风、少阳伤寒的经表证以外,还有经表证和腑证同时具备的少阳病柴胡证;三则说明少阳病主证与柴胡类证的主要表现类同,暗示太阳病篇的柴胡类证与少阳病的包容关系。

综上所述,少阳病证候与柴胡类证重复,而柴胡类证又不独见于少阳病,所以将柴胡类证放置在太阳病篇,故在少阳病篇就略而简述了,这也是汉代行文简朴的一个明显例证。

尽管少阳病篇其条文简略,但却表述了应该具备的相关内容,所以我们学习少阳病篇少阳病证候内容时,应结合太阳病篇的柴胡类证证候,方无遗漏。

少阳病病位并非半表半里

·《伤寒论》中“表”的概念均是指“太阳”或者“经证”,而“里”的概念则随证候之不同而不同。

·“半表半里”可作为少阳病主证症状表现的表述,而不能作为少阳病的病位来概括少阳病。

“太阳病位在表,阳明病位在里”是大家所公认的,也符合《伤寒论》原文意指,而少阳病病位在“半表半里”的说法,不仅不符合原意,也缺乏可信的理由。

少阳病位“半表半里”之说是错误的

自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提出“半表半里”之后,历代医家多有承传者,但持否定意见者也不在少数。成无己依据的是第148条“……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

按照原文,“阳微结”这个证候的“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属于表证,而“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鞕”属于里证——既有表证,又有里证,是为“一半在里,一半在外”,这是阳微结的证候特征,是症状表现的位置归属,而不是病理病位,更与少阳病无关。

将“阳微结”与少阳病等同起来,主要是因“可与小柴胡汤”一句原文引起。

前面我们已经论述过,少阳病可归属于柴胡汤证,但柴胡汤证不一定都是少阳病,使用小柴胡汤可以治疗包括少阳病在内的很多种疾病,当然也可以治疗“阳微结”证。

不能因为“阳微结”用小柴胡汤治疗就成了少阳病,并因此便推断“阳微结”症状“一半属里,一半属表”是少阳病病位的“半表半里”,这显然是混淆了病证的概念。

表里的概念是相对的,非表即里,非里即表,没有半表半里之说。即便是一半症状属表,一半症状属里,也不代表病位是半表半里——半表半里的提法具有概念性错误。

《伤寒论》中,表里相对的概念在不同位置有不同所指,如第56条:“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是以太阳为表, 以阳明为里。第93条:“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是以太阳为表,以少阴为里。第128 条:“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是以太阳经证为表,太阳腑证为里。第157条:“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是以太阳为表,胸中停饮为里。第168条:“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是以太阳为表,以太阴为里。

可见,《伤寒论》中“表”的概念均是指“太阳”或者“经证”,而“里”的概念则随证候之不同而不同。

“半表半里”可作为少阳病症状表述

“半表半里” 的提法来自原文第148条,指的是“阳微结”证的症状一半属于里证,而另一半属于表证,其“表里”“里外”的概念是证候的症状表现,并非病理上的实质病位,而且条文中提出的“表里”“里外”概念,是指症状的归属。

太阳病、阳明病、太阴病的经证、腑证均有明确的证候表现,而少阳病的经证伤寒、中风证候表现也很明显,但腑证的表现并没有单独的条文或单独且明显的证候。

如第266条:“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鞕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明显是属于用小柴胡汤治疗的少阳病证候,但其表现“往来寒热、胁下鞕满”属于经证,而“干呕不能食”则属于腑证。不管是属于经证还是腑证,也还都是少阳病。因此可以说,少阳病的“半表半里”可以是指证候的症状一半在经表,一半在腑里。

从症状表现的角度,可以将少阳病的主要证候称作半表半里证,且其表里也只是经、腑相对而言的,与第128条“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的经证、腑证相对而称为表里类似,但与《伤寒论》中其他的以太阳病为表,其他经病为里的证候概念不同。

所以说,“半表半里”可以作为少阳病主证症状表现的表述,而不能作为少阳病的病位来概括少阳病。

少阳经居中但不能说是“半表半里”

根据十二经络在人体体表四肢的分布,太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的后面,阳明经分布于四肢外侧的前面,而少阳经则居于中间。然而,这只是经络的分布位置,并且非常明确地表明其是居于中间。因此,从经络分布来看,前就是前,后就是后,中间就是中间,不能是半前半后,亦不能说成是“半表半里”。

依照研究《伤寒论》的开阖枢功能理论,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枢”居于开阖之间,才能够枢转。所谓枢转,是指向外可以转递给太阳,向内可以转递给阳明,所起到的作用是转递功能。“枢”是指枢机功能,并不是少阳经所处的位置,所以不能说少阳的枢机作用是半开半合,也就更不能说其是“半表半里”了。

按照伤寒病传经理论,所谓的“三二一传”,是按照阳的多少,太阳为三阳,阳明为二阳,少阳为一阳,太阳病传给阳明,阳明病传给少阳。但不论从理论上还是临床上,断然没有阳明病传给少阳形成少阳病的明例,即“阳明居中主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

如果是依据“三一二传”的传变方式,则是太阳病传给少阳,少阳病传给阳明,临床上此类例子倒是不少见,但同时太阳病更容易且更多的是传给阳明,这说明三阳病的传变是一个平面传递的层次,而不是一个线性传递的层次。

因此,从病理传变的角度,少阳病不可能传递给太阳,但可传递给阳明,也不支持少阳病病位为“半表半里”说法。

(0)

相关推荐

  • 郝万山讲伤寒论48-51讲

    第48 讲 少阳病纲要.小柴胡汤的适应证(1) 少阳病的特点和分类,我们讲了它四大特点: 1.经腑同病的特点, 2.容易化火.容易气郁的特点: 3.容易生痰生饮生水的特点: 4.容易合并有太阳.阳明和 ...

  • 师徒随谈之小柴胡汤

      师徒随谈             之小柴胡汤    <伤寒论>中小柴胡汤出现的条文一共有19条:小柴胡汤主之,宜小柴胡汤,可与小柴胡汤. 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 ...

  • (三)小柴胡汤——长期发热

    21少阳外感--李宇铭医案 叶某,男,23岁,香港人.2013-10-08感冒半天.今晨开始流涕,数小时前始觉整个咽喉部不适,轻咳无痰,平素眠浅易醒.舌暗红胖,苔薄白,脉寸涩,关尺弦.与小柴胡汤原方. ...

  • 跟着彩云学习伤寒论: 小柴胡汤方

    原文: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 人参 甘草炙 生姜各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半夏半升,洗   以七 ...

  • 郝万山教授:''热闭于内,四末失温''如何论治?

    图*郝万山教授 "热闭于内,四末失温"如何论治? 335.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 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 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 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33 ...

  • 推陈出新小柴胡,加减百搭治百病

    推陈出新小柴胡,加减百搭治百病 小编通过近段时间的了解,感觉小柴胡汤就是虎虎生威机灵无敌小将军.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系出名门,历史悠久 [久仰大名] 柴胡入药,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原 ...

  • 【全面认识伤寒论中的“厥阴”】

    "厥阴"由来探秘 关于<内经>乃至<伤寒论>六经中的厥阴,为什么称作"厥阴",除了<素问·至真要大论>黄帝和岐伯的问答中,提 ...

  • 全面认识伤寒论中的:厥阴!

    "厥阴"由来探秘 关于<内经>乃至<伤寒论>六经中的厥阴,为什么称作"厥阴",除了<素问·至真要大论>黄帝和岐伯的问答中,提 ...

  • 汉朝伤寒论中的度量衡同当代换算

    日期:2020-12-28 21:05:08   来源:倪注伤寒论 1 石 =4 钧=29760 克 1 钧 =30 斤=7400 克 1 引=10 丈=2310 厘米 1 丈=10 尺=231 厘米 ...

  • 伤寒论中结胸、小结胸、痞、支结到底是什么...

    伤寒论中结胸、小结胸、痞、支结到底是什么...

  • ⊙ 極珍藏 | 伤寒论中的十大常用方剂!纯干货速记

    Edit | 百草读书:伤寒论中100多个方子中,复杂方剂并不多,包括金匮五味药以下的占了大部分,甚至三味以下的方剂还不在少数.在这110多个方剂中,很多至今在临床中仍频繁应用.甚至妇幼皆知,比如小柴 ...

  • 伤寒论中十大常用调节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方剂

    醒脑开窍针刺法]临床实践经验教学班5月20日<北京>开班←点击查看 导读经典就是经典,中医之经典无论怎样评,伤寒论都占十分重要的地位.后世医家无不从中吸取营养.经典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常读常 ...

  • 中医解惑:伤寒论中“传经”的实质是什么?

    外感病发生以后,总是每日每时的在不断地变化,决不会老是停留在原始的症状上.这些变化的结果,除了自愈者外,其余的在<伤寒论>中,有的叫做"传",有的叫做"转属& ...

  • 喉癌 - 偶然发现伤寒论中就记载着的有效方剂

    导读:喉癌,占所有癌症的不到百分之二,发病率也是偏低.所以,在有关中医肿瘤著作中讲喉癌的非常少,系统讲喉癌的病因病机.理法方药.自成体系的几乎没有.自从我发现了喉癌就是张仲景的麻黄升麻汤证以后,我几乎 ...

  • 伤寒论中最重要,最基础的30个症状——说明

    伤寒论中最重要,最基础的30个症状——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