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七六年五月,我和伙计从华县去大荔换粮食!
邮箱:3125136050@qq.com
华州小伙大荔换粮记
作者 秦获幸
(注:标题应为《一九六七年……》)这是一位朋友的真实经历,下面用第一人称叙述。
一九六七年五月四号,我和本队一个伙伴结伴,拉了一架子车华县特产前往渭北去换粮食。所谓的华县特产即关中农村人常用的竹编——大小竹笼、竹筛等竹器,我们并非是去做生意,完全是为了渡春荒。
渭河古渡 刘焕民摄
俗话说,麦梢黄,饿断肠。当时家里有母亲、我们弟兄三个和两个妹子,偏巧我的姑妈从外地来。总共大小七口人,眼睁睁就要断顿了。
之所以要到渭北去换粮,是因为那边人均土地多,遇到丰年余粮也能多些。再一个是我这伙伴在渭北有一个亲戚,到那里也有个落脚地。华县特产在渭北很受欢迎,兑换粮食比较合算。
那天天不亮我俩就上路了。过了渭河后,在一个大镇上就遇到当兵的拿枪在站岗,堵住来往行人,不让通过。理由是,当天在华县那边要打仗哩。那天出门时,我们怕路上遇到麻烦事,就在兜里装了一盒纸烟,这时正好派上用场。我们把烟硬塞到当兵的怀里,说了些好话,才放我们通过。
到了渭北目的地,我们拉来的华县特产很受欢迎,一架子车竹器不大功夫就换完了。那个渭北亲戚人精干,有头脑。他怕我们在这里待的时间长了出啥意外,当即安排人抓紧淘粮食,当天晾晒。队上正好有钢磨子,当晚磨面,第二天就能把面粉拉回去……
第二天磨完面,我们就抓紧时间往回赶。走到矦坊渡口太阳都快落了,对岸只有一个艄公,不一会儿撑过来一条小船,船上放一辆架子车刚好。
过河来到矦坊街,天已经黑了,街上供销社食堂早都关了门。我们两个人又饥又渴,乏困难忍。无奈之下,硬是叫开了食堂门,软磨硬泡,掏议价钱(身上没粮票),总算吃饱了肚子有了劲,就抓紧往回赶……
过了石堤河桥往东走着,碰见了高塘塬上在华县五、四武斗丧命者的亲人,拉着遗体往回赶,一个个唉声叹气,痛苦不堪……
回到华县城西头的家里,刚卸完架子车上的面粉,倾盆大雨正好来临。我敬爱的姑妈抱着我,失声痛哭:我的娃呀!……
难忘的换粮食!
原文来源:作者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