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古人说:“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一个人不学“礼”、不懂“礼”,缺少社会礼仪知识和规范意识,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身.以“讲礼貌、懂礼仪、知礼节”为内容的“...
《荀子·修身》。原句为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释义不学会礼仪礼貌,就难以有立身之处,人不守礼就没法生存,做事没有礼就不能成功,国家没有礼则不安宁。无论是社会正常秩序,还是判断是非善恶都把礼法做为标准。在日常生活中,礼是修己、待人、接物的根本原则,它存在于人的意志思虑、饮食服饰、容貌态度、进退趋行中,它反映了人们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扩展资料荀子对各家都有所批评,唯独推崇孔子的思想,认为是最好的治国理念。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特别着重的继承了孔子的“外王学”。他又从知识论的立场上批判的总结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并在此基础上,对先秦哲学进行了总结。天、天命、天道的问题一直是先秦时期各家关切的问题。殷商西周时期,“天”、“天命”是被作为人格神看待的。到了孔子,它的人格神色彩被淡化,孔子主要借亲亲之情论仁德,而视天命为一种盲目的主宰力。孔子之后,其弟子和后学力图使“仁德”、“心性”“天命”得以贯通,这一方面是要使“仁德”、“心性”的追求获得存在论的支撑,另一方面又将“天”、“天命”、“天道”义理化、价值化。荀子有取于道家在“天”、“天道”、“天命”上的自然观的成分,然而它的理论宗旨却不在于走向自然主义,而在于凸现“天人相分”,然后以“天人相分”为基础,建构自己的“人道”学说。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荀子
(1)从人际关bai系的质量和社会du风气的好坏,国家和zhi民族的尊严dao等方面解答; (2)对zhuan人讲礼貌主shu要表现在:语言文明、态度亲和、举止端庄. 故答案为: ( 1)礼貌是尊重他人的表现.如果对他人不礼貌,就会对其造成伤害;礼貌是文明的体现,是否讲文明礼貌,表明一个人是否具有道德修养,影响到人际关系的质量和社会风气的好坏,甚至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尊严. ( 2)语言文明、态度亲和、举止端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