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永武:孔子论诗与礼乐的重要性与“有道则见”

开启人才教育的新视野

点击题目下方蓝字关注 薛说人才

孔子在本章中提出了他从事教育的三方面内容:诗、礼、乐,而且指出了这三者的不同作用。它要求学生不仅要讲个人的修养,而且要有全面、广泛的知识和技能。

【原文】

8.8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译文】

孔子说:“(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

【评析】

这里的“兴于诗”与《论语·季氏》篇中孔子所说的“不学诗,无以言”可以互释,二者都是强调学诗的重要性。诗在古代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形态,用黑格尔的话说,诗在各民族历史上是最早的教师。因此,一个人是否学诗,直接关乎到你是否有文化,你是否与人际交往能力。在中国古代,学诗,意味着你有文化素养,具有审美能力。古代讲究礼乐并重,礼是由内而外,因此外显;音乐是人的内在生命,因此乐主内,人生修炼需要礼乐兼修,内外一致、和谐统一。

【原文】

8.9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译文】

孔子说:“老百姓的行为适合,就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做;老百姓的行为不适合,就要告诉他们懂得怎样做。”

【评析】

对孔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在断句上,比较流行的是这样断句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但根据我们(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先生也这样认为)的理解,过去这种断句是不符合孔子作为教育家的思想本质的。笔者认为,过去之所以如此断句,很可能是出于对孔子儒家思想的所谓“愚民统治”的误译。

我们在用人策略方面,正确的做法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也可以用于我们对人才的使用和培养方面,用人要适才适所,用人不疑,让其有一定的自主性;如果认为这个人还不放心,那么,就要培养他,“使知之”,告诉他怎么做。

【原文】

8.10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译文】

孔子说:“喜好勇敢而又恨自己太穷困,就会犯上作乱。对于不仁德的人或事逼迫得太厉害,也会出乱子。”

【评析】

在孔子看来,老百姓如果不甘心居于自己穷困的地位,他们就会起来造反,这就不利于社会的安定,而对于那些不仁的人逼迫得太厉害,也会惹出祸端。在孔子看来,“勇”必须符合“仁、义、礼、智”,而且不能“疾贫”,才能成其为勇。孔子这段话对于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一方面只有匹夫之勇,而如果没有君子的修行,就容易走向犯罪的道路;另一方面,困兽犹斗,对于那些不仁德的小人,也要防患于未然,犹如围城,如其四面攻打,不如放弃一面,诱敌逃跑,然后设伏击之。

【原文】

8.11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译文】

孔子说:“(一个在上位的君主)即使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能,如果骄傲自大而又吝啬小气,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

【评析】

人才评价,以德为先。所以,孔子认为即使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能,也不应该骄傲自大和吝啬小气。这说明了孔子的人才观特别注重人才的品行。

【原文】

8.12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译文】

孔子说:“学了三年,还做不了官的,是不易找到的。”

【评析】

谷:古代以谷作为官吏的俸禄,这里用“谷”字代表做官,也可以理解为善或者好。不至于谷,即做不了官,或达不到善。不谷,就是不善。孔子办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治国安邦的人才,古时一般学习三年为一个阶段,此后便可做官。对本章另有一种解释,认为“学了三年还达不到善的人,是很少的”。孔子的意思是强调学习对于人生的重要性,也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学习了三年,可以达到善的修行;如果学习了三年,还达不到善的修行的,这种情况是很少见的。

【原文】

8.13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译文】

孔子说:“坚定信念并努力学习,誓死守卫并完善治国与为人的大道。不进入政局不稳的国家,不居住在动乱的国家。天下有道就出来做官;天下无道就隐居不出。国家有道而自己贫贱,是耻辱;国家无道而自己富贵,也是耻辱。”

【评析】

这是孔子给弟子们传授的为官之道,也为社会治理提供了思考的一个很重要的维度。“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这是孔子为官处世的一条重要原则。此外,他还提出应当把个人的贫贱荣辱与国家的兴衰存亡联系在一起,这才是为官的基点。由此可见,任何一个社会,如果德才兼备的人才还没有过上幸福的生活,而让那些不三不四、投机取巧的人暴富了,那么很显然这个社会治理是不科学的,是存在很大问题的。

【原文】

8.14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译文】

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考虑那职位上的事。”

【评析】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涉及到儒家所谓的“名分”问题。不在其位而谋其政,则有僭越之嫌,就被人认为是“违礼”之举。“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也就是要“安分守己”。这在春秋末年为维护社会稳定,抑制百姓“犯上作乱”起到过重要作用,但对后世则有一定的不良影响,尤其对民众不关心政治,安分守礼的心态起到诱导作用。

但是,这句话隐藏或者预设了一个前提:在其位,谋其政。实际上,孔子这段话对于我们的人才考核也有参考价值,我们考核一个人,就是看他是否“在其位,谋其政”,是否认真履行了岗位职责。我们目前有多少干部在懒政啊!在其位不谋其政的人又何其多也!

责任编辑:高雪

好 书 推 荐

简  介

薛永武《中西文论与美学研究》一书凝聚了作者二十多年的心血与智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12月出版。

作者以视域融合与思域融通的方法,对中国文论、西方文论和美学进行了融通性的研究。第一部分包括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的需要关注的重大问题、影响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的主体性原因,比较全面系统研究了先秦音乐理论对《乐记》的影响、《庄子》《乐论》《吕氏春秋》与《乐记》的比较、《乐记》天人相谐的和合精神、《乐记》对乐的生命本体论阐释。第二部分研究了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苏格拉底、德谟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郎吉弩斯、狄德罗、康德和黑格尔的文艺思想。第三部分研究审美价值与主体性等重要的美学理论,对人才美学、审美与人才开发、审美经济和海洋美学等进行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