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成章:柳青笔下的那碗面汤
柳青笔下的那碗面汤
刘成章
柳青是陕西几代作家都崇敬的文学之神。他的《创业史》在艺术上所获得的成就,是无愧于后人的。它的间架结构,人物刻画,故事叙述,景物描写,都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他的土拙又洋气的文学语言,他的句子里饱含着的土香、水味和口音,他的句子里弥漫着的广泛的学识、高明的机智,以及丰沛的文学气息,也让我们惊叹不已。
《创业史》是几十年前的著作了,现在再写关于它的文章,好像是不懂世事。但是,由于它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由于我对它的喜爱,由于现在的大学课程里还在讲它,我还是想放一声马后炮。
我想说,研究《创业史》,不能不知我现在要提供的一个材料。这材料以前从来没有人涉及过。
在文学创作中,细节是个十分重要的命题,有没有一些好的细节,往往决定着一部作品的成败。《创业史》特别注重细节,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常读常新的典范。小说主人公梁生宝在买稻种的途中,遇到了雨,浑身淋得稀湿,为了给互助组省钱,没住旅社只蜷缩在车站的椅子上过了一夜,吃饭时,他本可以在带来的路费里去取一点,吃顿羊肉泡馍,但他最后却只吃了从家里几个干粮,又喝了一碗不要钱的面汤。这个喝面汤的细节,几十年来,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几十年来,只要一提起梁生宝,就会想到它,它简直和梁生宝齐名。因为它决定了梁生宝生命成色,有力地显示了梁生宝的一心为大伙的高贵品质。
梁生宝喝面汤的这个细节的得来,当然应该首先在《创业史》反映的生活里找,但是,依我所了解的作家背景推断,它的全部原因还要推前数十年,甚至二百余年。柳青在决定用这个细节时,起码在潜意识里,一定会有我们陕北的一碗面汤晃悠。那是一碗陕北人都耳熟能详的面汤。
我在延安读小学时,上的是保小,不同于一般小学,学生的家庭广布于整个陕北,甚至全国。所以,学生的心理和眼界,就不限于延安。一些同学在和佳州籍的同学开玩笑时,总爱说:“喝面汤!”“佳州人喝面汤”,是一句流行很久的谐趣俗语。柳青是吴堡人,吴堡不仅紧连佳州,而且曾经归佳州管辖。那一带土地瘠薄,天灾连连,是陕北有名的贫困地方。传说清朝乾隆年间,佳州人逃荒到了包头,常讨一碗面汤充饥,有的饭馆只图赚钱,缺乏慈悲之心,常常加以拒绝。佳州人当然很气愤,便质问:“你们准备倒的面汤,怎么还不让我们喝?”对方却生硬怼道:“你们舍不得掏钱买一碗面,我们的面汤当然不给你们喝!”有一个常年在包头做生意的佳州人,名叫钞启达,他年轻气盛,怒火中烧,就把卖面的打了一顿。事情闹到县衙后,县官却是一个有良知的人,当庭宣判:“以后凡是倒面汤,需朝街连喊三声,如若无人应,方可倒掉。”消息传开,人们都拍手称快。在这个故事里,佳州人是无辜的,而店家的恶行,反衬出的是佳州人的悲苦和刚烈。但是,在时过境迁之后,昔日的痛感消失,陕北各县的人,便喜欢用“佳州人喝面汤”这句话,消遣逗乐。这话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以至到了现在,陕北人还是常常说到这话,并且加了点时代色彩,说“面汤是佳州人的啤酒”。作为吴堡人,作为一个思想敏锐的作家,柳青一定会非常注意这句话,可以说是没齿难忘。
多少年来,我们的民族苦难深重,而在苦难中,最可悲的是底层穷人。笑贫,嫌贫爱富,轻蔑穷人,是一种劣根性,它重重地压在穷人的头上。苦难中的穷人为了生存,就不在乎别人的白眼,在挣扎和拼搏中努力前行。如果概括一下,这就是朴素的艰苦奋斗精神。这一切,柳青当然想到了。在现代作家里,柳青是个少有的思想家,他一定会想的比这多得多。他迟早总会将它诉诸笔墨的。写到《创业史》时,这细节自然而然地用上了。
我大胆做此推论,还有一个明显的根据。请看原书中关于喝面汤的一段文字:
尽管饭铺的堂倌和管账先生一直嘲笑地盯他,他毫不局促地用不花钱的面汤,把风干的馍送进肚里去了。他更不因为人家笑他庄稼人带钱的方式,显得匆忙。
这段描写,分明含有清朝乾隆年间的那一幕的影子。摆在饭铺堂倌和管账先生脸上的那个“盯”字,把两个时代人性的同一丑陋,揭示得何其清晰。前后两种画面,虽然隔了几百年的风雨,看起来却如出一辙。由此可以看出,两个时代的两碗面汤,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就是说,“佳州人喝面汤”那句话,是催生那一细节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那细节的光彩夺目,也是由丰厚的陕北那碗老面汤垫底的。
给了梁生宝生命的,是柳青,柳青使梁生宝由笔下成了活人。之后,梁生宝的一切行动,就随着自己的性格逻辑发展了。我那天心血来潮,曾静静地在心里还原着当年的情况。当年,梁生宝拿了麻袋干粮去到外地买稻种,在家看报的柳青,当然牵肠挂肚。他担心的是他的梁生宝英雄品质够不够。但梁生宝没有辜负柳青的厚望,他一点也不犹豫,大口地喝了那碗面汤。梁生宝喝的那碗面汤,体现的是一种生生不息的无往而不胜的艰苦奋斗的精神,它注定是传世之汤,注定是五百年后还会冒着热气的汤。
我曾主持过一段陕西作协的日常工作,可惜的是,其时柳青已过早地去世了。不过,我上大学时,由于系领导的安排,曾与几个同学一道,去皇甫村访问过柳青。记得在柳青的书房,案头摆着一叠稿纸,我上前看了一下,上面写的是《创业史》第二部的第四章。字迹工整,印象深刻。告别时,我忘了拿自已的草帽,我们已走到坡下的街上,柳青夫人马葳急急走下坡来,给我送来了草帽。这使我非常感动。我想借此文末,向柳青夫妇的英灵,致以真诚的敬意。
刘成章,当代诗人、散文家,共产党员,陕西省延安市人。1937年出生,1961年毕业于陕西师大中文系,中学时代开始文学创作,高中写诗,然后又转写词,后写戏剧,再写散文。曾任该系助教,延安歌舞剧团编剧,《文学家》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部副主任,陕西省出版总社副社长,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一级作家。曾获首届鲁迅文学奖、陕西省双五文学奖特别奖等。代表作《羊想云彩》《安塞腰鼓》等,其中《安塞腰鼓》入选八年级人教版上册3课、六年级冀教版29课及六年级苏教版14课。
↓阅读往期↓
关注摩岩 · 时尚生活↓
网络图片权属不详,如不妥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