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总结(阅读篇)
『写在前面的话』
看书是一件很挠头的事情。
年初定了计划,一百本,五十本,二十本,十本,年初的计划在年终划到下一年。
又赶到各种满100减50的时候,进货一批,不管是心仪很久,还是激情购买。然后,堆在那里,连塑料膜都未曾撕开。
一个阳光照进来的周末午后,突然来了兴致,选来选去,挑了一本,坐在沙发上呢,还是躺在床上呢,纠结了一会儿,索性去厨房找点吃的,冲个咖啡,边吃边看,不过先把书扣上,浏览一下朋友圈,再翻了几页,看不进去啊,眼睛发酸,怎么就困了,难道睡个下午觉不香吗?
就这样,即使是第一本,也是遥遥无期。
『正文』
我们看书的初衷是什么?
获知、解惑、消遣,或者说就是作为一种爱好存在着。看书,是因为喜欢。
我们在自己的人生的不同时期,也因自己当时的状态和状况,看自己需要看的书。如果一个人一直都在看同一本书,也是很不容易的。
比如,年轻时,或是少年时,我们喜欢看金庸,喜欢看古龙,喜欢看温瑞安的武林江湖;现在,更愿意反反复复看三体。时代变,我们也变了,看的书也不同了。
但满足当下的内心需求仍然是不变的选择。那么,我们看书的需求是什么?
从正面管教培训班之后,我一下子就扑进育儿的新天地。说是新天地,可是一路上仍需要斩妖除魔,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才能取得真经。这样说,手里没有个趁手的武器怎了得。
于是,一本接一本,便开启了阅读之旅。
今年的主打仍是育儿和自我成长的书,从年初的第一本《心理界限》到还在手上的《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二十多本育儿的书和十余本的关于自我认知的书,就像不断丢入炉中的矿石,虽然成色不同,纯度不同,也不是每一块都能上15,手中那把骨玉的魔法值却在不断地尝试中一点点加上去。
渐渐地,像是被子弹打穿的墙壁,透过无数的光柱,照亮了隐蔽的角落。
看得越多,便越想看。
除了这些,我还能看什么呢?
试试那些过去看不进去的国外的经典名著吧!没问题,一口气看完。
那老祖宗的书呢!挑一本吧,是看得费劲,但是也看完了。
再找找看,科学的、战争的、政治的,跨专业的,都可以看一看。
还有呢,周末的晚上,可以看完一本通俗小说。
现在,也可以安排时间看我最喜欢的斯蒂芬金、东野圭吾,当然也有各位推理大师的书。
书越看越带劲,原来书是可以看进去的。
在家,找出一本书,有时间就看上一小会儿;在外,等棉棉上课时,就看微信读书。有时候,为了看完一本书,竟然不知不觉夜未央。
起初,看了就看了,看完也就罢了。
至从上了P.E.T.后,感觉什么都要扯上P.E.T.。于是,在读每一本时,都要和育儿联想起来,甚至毛主席的《矛盾论》和《实践论》也一定要拿来借鉴一下。读到悬疑小说时,甚至注意到里面的角色说话时是不是在使用我信息,每个角色的成长经历是如何的,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有什么未必满足的需求。世间的道理总是相通的。
带着问题看书,就更起劲了。每读一本育儿的书,都要事先提几个问题给自己,看看到了最后有没有答案。
如何读,也一直困扰着我。
我喜欢咬文嚼字,慢慢读每一本书。可我又知道自己即使这样去读,读完了也未必能记住多少。
我又想一边读,一边记笔记,但这样很慢。如果读得很慢,中间再遇到一些什么耽搁,读完一本书的时间跨度就很长,结果便是看了后面忘了前面。
我也曾经想读每一本书时,第一遍用一个小时读完。如果值,第二遍就可以挑重点;如果不值,就跳过。用一个小时读一本书,我总舍不得。这不是书的问题,这是我行事的风格的问题。这也是我在未来一年需要突破和尝试的方向。
记笔记总没有错。再难看的书,也可以找到三两个值得回味的句子。
遇到好看的书,记得可能多些。这时,微信读书可以与记事APP结合起来。微信读书划线的部分直接复制粘贴到记事APP里,然后重新组合,或更换成自己的语言。最终,笔记成了自己的心得。再遇到一本书,甚至可以看一看之前的笔记。前者成了后者的启示,后者成了前者的验证。
读书像是在跳方格。当在读完一个系列的书时,便很自然跳到另外一个系列上去,所以不愁找不到方向读下去。比如,我从育儿转到自我认知,再转到心理学,现在又转到了哲学。
打开一本书很容易。
『写在后面的话』
书的法则
法则一:藏书不是因为取悦访客而多多益善;
法则二:先看电子书,好看再买纸质书;
法则三:好书,可以买纸质;但买了马上看;
法则四:好书标准?符合自己的当下和长期需求;
法则五:藏书中,先处理肯定不看的;再处理一年内不看的;
法则六:不看却不想扔的书的标准:无法再获得;回忆。
『题外话』
棉棉终于在幼儿园找到了固定的玩伴。一个转园过来的小女孩。
今天课外课后,她先出来的,然后就在外面等那个小朋友。
过了一会儿,那个小朋友出来了。两个人兴奋地跑到一起,互相大声道别,并且在对方的姓前加上小字。
这比我预想的要好。
—END —
*** 第一百九十五篇原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