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印人印事——血凝朱泥,温润如玉

血凝朱泥,温润如玉——我眼中的孙家潭先生

作者/刘群

天津印社副社长

丙申夏,孩儿中考,成绩不错,举家择清凉之日共赴杨柳青古镇小憩。“康乾盛世开漕运,运河清波映杨柳,清风习习怡心志,石家古宅誉神州”,然此行的重点还是参观爱人心中的那座“真水园”。步入酒肆林立,户户丹青的晚清古街,如意大街62号院是一处清静雅致的院落,门悬黑匾金字锲刻先生自署古篆“孙家潭藏珍馆”,古意盎然。举家合影后径直步入院落,先见一个影壁,栽翠竹数枝,清幽静谧,不禁心生敬爱,一下子就让人喜欢上这院子的意趣。走过影壁,院落豁然开朗,果木、流水、平台、栏杆,错落有致,玻璃幕墙上刊有早年孙其峰教授为《孙家潭印存》作品集付梓题写的“师古不囿,善发心源”八个大字,正房门上高悬“真水园”的匾额,真水者,源于先贤蒋仁“真水无香”自励之说,亦为先生性情写照。三面房子分悬匾额,曰:金石厅、书法厅、陶刻厅。

图1 孙家潭先生

时至傍晚,小院及展厅内更显雅静清爽,我随处看看,展厅内有美石、紫砂和众多书法、篆刻作品,我不太懂,爱人挚爱老师的作品,沉醉其中,每件作品他似乎都十分熟悉,给我们母子娓娓道来,既然是爱人喜欢的,我自当追随,不知不觉间亦渐入佳境,加之展厅氛围的熏陶,自觉对书法、篆刻艺术的欣赏有了几许感悟。

图2 孙家潭藏珍馆院门

图3 孙其峰先生题词

经讲解员和爱人介绍,我了解到“真水园”即“孙家潭先生藏珍馆”,占地面积600余平方米,为仿清代民居的四合院建筑。其中,东西南厢房分别为三个展厅。金石厅(东厢房),陈列孙先生收藏的历代青铜器、砖瓦、古玺印等。古玺印藏品中有战国、秦、汉、宋、元时期玺印孤品、精品,很多印玺填补了“国馆”藏品和印学史研究的空白。先生不仅藏品丰厚,独步印林,更是当代篆刻大家,西泠印社理事、天津印社社长,堪称北方印坛巨擎。展厅陈列先生早年及近期篆刻力作,形式涉及甲骨、金文、鸟虫、汉篆、隶书、行草书等,尤为赞叹的是先生边款常作长跋,时有数百字之多,美石、精雕、古篆、长款,内容形式相契,分外养眼,皆为精品。

图4 金石厅内景

图5  沧海印社参观真水园

书法厅(南厢房),展示书法作品以孙先生本人创作为主,兼及先生收藏的书画作品。先生擅长古文字书法,常以甲骨文、金文、鸟虫、汉篆等文字创作,内容多为秦汉砖瓦文字或吉语祝词。因其善于铁笔治印,书法亦由印法中求变化,常取印章之章法构图,毛锥之力与铁笔运行二者交融,当代著名书画家孙其峰、王学仲、韩天衡等先生多有赞述。

图6 书法厅内景

图7 陶刻厅内景

陶刻厅(西厢房),陈列先生的紫砂铭壶的创作,先生常将古文字书法以瓦当、玺印等形式铭刻于壶上,形成了个人独特的艺术风格。“饰文字唯美乃华夏所独有”,可谓“壶以字贵,字以壶传”,书与刻,铁笔毛锥的创作,古朴而不失新意,尽显中华汉字之美。

先生的“藏珍馆”,当时是在原杨柳青古镇旧址开发建设的以年画为基础相关文化项目,因先生致力于古代玺印收藏与艺术创作,声名赫赫,作为文化名人受邀将其丰富的藏品与书法、篆刻、陶刻作品近千件汇于一堂,建馆珍藏。2012年6月2日开馆当天,时任天津市委书记孙春兰同志亲临参观并讲话,对先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及对天津印学的贡献给予了高度的赞誉。“藏珍馆”对外开放长达三年半时间(后因古街投资商经营管理等原因而停业,据崔延吉老师反馈先生手书的藏珍馆匾额已送交杨柳青新建的档案馆珍藏保存),其间广纳政要鸿儒,思接千载;晚辈后学更慕名而至,以飨其惠,接待参观人数多达数万人。天津市委、市政府,西青区委、区政府领导多次莅临;全国各地的专家、藏家、印友纷纷慕名而至,内蒙古北疆印社、河北沧海印社等印学同道先后组团来津参观;沽上后学更有幸以朝圣之心拜及秦汉古印及先生作品,引领更多的青少年搦管临池,操刀刻石,潜心于传统文化,很好地发挥了文化辐射作用,小小的院落,成为了弘扬金石印学、传承传统经典的窗口、基地。

当时篆刻界点击量极高的“中国篆刻网”曾刊热帖——“金石有声纳五洲学子,真水无香传华夏文明”的报导,那是爱人带领来自五大洲十几个国家的留学生,跨越万里之隔,贤集“真水园”感知华夏文明,探求中国文化,各国学子被展馆内极具中国精神和文化底蕴的展品所折服,更幸得先生教化,有感于华夏文化的博大精深,浸润其中,受益匪浅。孙老师告诉大家:“金石有声,不考不鸣”,中国古代玺印承载着华夏文明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字特征,其形制、技法、流变,在诸多方面都会传递出我们先贤的福根慧缘,这便是华夏文明的魅力所在。

图8 多国留学生参观真水园

古印今观,“真水园”旨在使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能够得到更为广泛的理解与传承,使其发扬光大,永传于后世,这也正是孙老师从一位印人,血凝朱泥,成为誉满印坛的篆刻家、古印收藏家的孜孜追求和建馆存珍的心愿。曾记得“大风堂”中孙老师谆谆告诫爱人要多学习揣摩古人的作品,即使工作忙碌,也要悬于壁间,置于枕边,朝夕揣摩,日久必有所得。爱人赞誉老师的师德、人品和艺术造诣,“声名兮赫赫,秀色兮生辉。临书画兮多情趣,阅南华兮聆梵音。潭清幽兮堪静赏,坐幽篁兮眉长青。得心源兮承造化,感师恩兮开鸿蒙。墨池研研兮清澈底,血凝朱泥兮必自珍。真水藏珍兮传福惠,先贤熠熠兮尽峥嵘。依仁游艺兮施于道,刻鹤图龙兮夸玲珑。五洲四海兮共神往,源远流长兮贵有恒。”其中一句我特别印象深刻,出自元代四大家吴镇的题画诗句“中有人兮眉长青”,读到这句话,就觉得脑海里浮现了一幅古老的中国山水画卷,画里一位高士,怡然自得地坐在山水之间,吟风弄月,临泉低回,意境悠远,让人浮想联翩。“画中最妙言山水”,读书人最重视的是文人情怀,不可语会,虚无飘渺而又令人相思难忘,这可能就是中国文人的意趣、骨气,也是文人的执着追求。为学问道,看似漫不经心,脱离尘世,却又念念不忘,一生相守,忠贞不渝。孙老师也曾自己感言:血凝朱泥,敝帚自珍。上世纪七十年代一方篆刻作品的偶然发表,激起老师一生对传统文化不懈的追求,先生早年从师津门著名篆刻家蓝云、杨鲁安先生,杨老师教诲爱徒“德成名自立,行在言之先”,作为篆刻家自当临摹古印、研习古印,探究其源,可知其流。故先生由于喜好治印,继而又开始了古印收藏,每得一古印辄摩挲不厌,好之、乐之,以致知之。茶余饭后,夜深入静之时,观赏这方方精灵般的信物,有如时空转换,与先贤对话,正可谓:方金镕秦汉,寸石纳古今。血凝得朱泥,敝帚我自珍。近年央视财经、央视国际、天津卫视、山东卫视等先后摄制播放先生古玺印收藏专题片。血凝朱泥,敝帚自珍,是孙老师大半生的执著追求,藏品、作品、教学成果硕果累累。 记得2009年,先生个人作品集出版暨其藏品陈列、师友篆刻作品联谊展在天津博物馆举行,盛况空前,我到展馆时正赶上孙老师和师母要带记者回家去录像,匆匆一见,那是我第一次见到孙老师。老师为人儒雅,待人谦和,很有长者风范和文人气质。 这次展览分为孙先生收藏历代玺印、篆刻作品、紫砂作品及大风堂众弟子的篆刻展几个主题,展示了先生收藏古印精品近200方,展览很成功,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应。记得展厅里还有很多小学生,担当志愿者讲解员,有名小同学代表讲解“夏骑”印,小朋友从古玺印的形制、特点,讲到烙马印的由来,国内收藏现状,头头是道,让观众惊奇不已。后来才知道这些小朋友来自于塘沽区于庄子小学“籍石印馆”,2004年塘沽区于庄子小学在孙先生的鼎力资助和扶持下,成立了学生兴趣社团“籍石印馆”,在小学生中进行书法、篆刻艺术启蒙教育。展览现场孩子们用可爱、稚嫩的童声,向广大篆刻爱好者讲解着一方方古印,并进行现场篆刻创作,孙爷爷亲身指正并现场挥毫予以鼓励。有感于斯,爱人写了一首小诗:万卷叠书案,揽胜却自然。图之启心智,风起挂长帆。先生胸怀大义,扶危济困,曾先后多次组织义卖,慰问下岗职工、捐赠灾区人民,并与挚友顾志新先生共同资助甘肃20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直至完成学业,宅心仁厚,古道热肠。 当时,孙先生签赠了我一本《大风堂印举——孙家潭藏古玺印杂记》,该书以实物照片配以文字描述,一印一谈或成组介绍,从战国到近现代以时间为序,分门别类,介绍详尽。书中还附有先生对宋元时期各类专用印以及八思巴字押印的考释研究文章。书中古印藏品不少属于孤品、珍品或最新发现,极具史学及艺术价值。2013年6月,西泠印社出版了《孙家潭艺踪》,先生作为礼物又送给了我们一套,该作品集分上下两册,包括书法、篆刻、紫砂铭壶、古印今观、文玩清供、银锭流霞等多个部分,图文并茂,甚是精彩。正是先生的这些书作及作品,加之爱人的熏陶,使我这个艺术门外汉,对金石篆刻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得睱便翻看学习,尤其是把老师作品上的款识、诗句细细品读了多遍。无论是经典诗文,还是直抒胸臆的传统吉语,有的清丽脱俗,有的古朴厚重,都能让人觉得和篆刻作品很贴合,形式内容相契合得恰到好处,古朴、凝炼,不经意间体现出一种长期积淀、水到渠成的老道。“观万物,纳金石”,很多艺术感言、人生感悟,发于肺腑,引人深思,从中能品悟出先生高古率真、激扬低调的艺术个性。古人说“字如其人”,先生作品折射出的质朴高古气息,正是其恭良谦让的精神体现。做人为诚,为艺在勤,“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图9 《大风堂古印举》

图10 《孙家潭艺踪》

曾几次随爱人拜望先生,先生家中艺术品颇丰,印章、美石、青铜、紫砂、古砚,盈盈满室,古意盎然,气场充盈。印象中先生总是忙于作品,从不懈怠,亦少应酬,时常聊些家常,问问父母孩子,老师十分关心我们的工作,谈谈同门师兄弟的近况,讲讲收藏、创作心得及如何提升文化底蕴,叮嘱工作再忙,也要抽出时间,即使不能多写、多刻,也要多看、多思,多读书、多积淀。先生从来不迫使学生做什么,率真平和,教诲使人倍感亲近,这就是循循善诱的师长风范吧。 爱人看朋友圈,有时告诉我老师又去银河广场滑轮滑了,“帅老头”还做了抖音;先生时常发些草原怀旧(今秋先生和师母自驾,51年后重回当年插队的曹家沟)、师母即兴高歌、小外孙女儿刻砚的生活视频;春节老师参加央视的“大美之春”文联艺术家联欢会,同道好友相聚,现场刻石展示.......生活动静相宜,充实得让人羡慕。先生曾自娱:滑滑滚轴听听歌,溜溜老腿出出汗,天天还有闲事做,刻刻写写度余生。先生的弟子们也很团结像个大家庭,在先生率领下或小聚印社,说说那一方脉脉水塘,品品那一幅幅门联;或同赴草原,拜祭师祖(杨鲁安先生于2009年去世),交流印艺,骑马驰骋;或走进西泠,同游揽胜,孤山论印......爱人因忙于俗务,有些活动不能参加,只能心向往之,看看热闹,说笑几句,给大家点赞关注。大家都由衷钦佩先生年逾古稀,对于互联网、智能手机各种功能驾轻就熟,QQ、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平台与时俱进,从不落伍,年轻人时兴的先生都会,新时代的长者,学习力超强!先生出的书,也是自己敲打键盘,亲力亲为,都是实实在在的功夫和积累。这种勤勤恳恳的做事态度,执着的韧劲,让年轻人都折服。

图11 青年时代内蒙插队

图12 孙家潭先生内蒙怀旧

秉承“高调做事,低调做人,执着于艺事,不执迷于功利”的原则,生活自然惬意红火。先生有时晒出一些老照片,有年少时在南开大学的生活,有青年时在草原骑马的影像,还有怀念父母,回忆内蒙插队经历的人生感悟,淡淡的怀旧心绪,有点感伤时光流逝,思念朋友、家人、师长。白驹过隙,岁月不居。即使我们不曾经历那个时代,也能理解他们那时的艰辛经历与激情岁月。也正是那时,帅气的天津小伙(先生)结识了美丽的上海姑娘(师母),两位知青相识、相知,相伴到老,如今含饴弄孙,颐养天年。印象最深的是当年先生在内蒙察右前旗担任文管所所长,率队发现了“庙子沟文化遗址”,有一张勒缰跨马的照片,大有“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家潭先生”的飒爽英姿。走过那么多的岁月,先生清新不改,隽永依然,不忘初心,不失本真,伴着艺术,伴着岁月,“印门一入百岁功,泠泠古趣洞世情,久经沧桑初心在,且将朱墨寄方铜”,不在意的执着,日积月累,依然收获满满。先生先后出版《大风堂古印举——孙家潭藏古玺印杂记》、《孙家潭印存》、《庆堂铭壶》、《孙家潭艺踪》等十余部作品集及古玺研究学术著作;先生不遗余力提携印坛新锐,颇具“老夫当避路,让他出一头地”的人梯精神,授业铺路,弟子门人遍布全国各地,其中多名学生在中书协及西泠大展中屡获佳绩,更有多人蒙先生鼎力进入西泠殿堂,成为当今印坛佼佼者;先生更于1996年率沽上印人雅集成社,并于2018年天津印社成功迁址改制,群贤毕至,盛况空前,可谓开全国印社之先。

图13 天津印社乔迁庆典

图14 天津印社社员代表合影

歌手黄龄在一档时下流行的综艺节目中说,“歌红人不红,不会刺激到我,总比人红歌不红好吧,我靠作品就能说话”。“石不能言最可人”,做人为艺其道一也。不争不抢,不骄不躁,下得了功夫,守得住寂寞,作品自会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吴镇的题画诗“挂高堂兮素壁间,夜半风雷兮忽升起”,说的就是这个境界。不事张扬,却颇负盛名,先生便是典范、楷模。西泠印社成立115周年前夕,老师命爱人代表天津印社致信祝贺,并对用纸、形式、辞章、书写悉心点拨,颇有欧阳公提携后辈风范,高风亮节,吾辈受益良多。2019年,5月10日由西泠印社主办的“敬其上——孙家潭捐赠作品展暨天津印社社员作品展”在西泠印社孤山道庵展厅与中国印学博物馆内举办,盛况进行了网上直播,过万名观众在现场及线上收看了先生捐赠和展览的开幕式,中国文联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陈振濂先生为展览题写展名并现场致辞,对先生的捐赠义举及天津印社的发展壮大予以高度的赞许。2017年先生应西泠之邀孤山论印,当时也做了网上直播,陈振濂先生就曾评价:孙先生是中国古印玺收藏、研究的魁首,没有之一。早在1999年中国印学博物馆初建之际,先生曾捐出自藏中古时期押印23方,本次先生又捐出作品54件,其中印章25方,书法21件,拓本手卷1件,书籍印谱7种,均为先生心血力作。

图15 孤山论印

孙老师发言时说道,“我们是追随着先人的足迹一路走来,饮水思源,我们今天头顶上已有了西泠印社的'金色光环’,这个光环照亮了我的人生。作为西泠印社中人,面对先贤,我深感自己的渺小。这次捐赠展我选用战国古玺印中语'敬其上’作为展览主题,以表达我的心愿,作为一个爱好者,一个后学晚辈,愿为西泠印社添砖加瓦,尽一点绵薄之力......天津印社同仁将不忘初心,发扬传统,团结印人,砥砺前行,向兄弟印社学习,共同为弘扬祖国传统文化而努力!”  《周易》有语:“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是对文化的原始提法。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起来的,并且渗透于民族整体意识和行为之中,世代相传的最具生命活力的东西。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漫长悠久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文明成果的汇聚和升华,它涉猎广泛,是超越了时代局限而沉淀下来的瑰宝。它不是沉寂的古董,而是关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生命之流,是融合民族习俗、道德、艺术、信仰,并内化为每一位炎黄子孙心灵深处的一种特质文化和初心,其看似不直接关系国计民生,但关及民族的性格、精神和思想,即民族自信必先文化自信。“饮其流者还其源”,我想这正是孙先生投身篆刻艺术,倾资印玺收藏,潜心紫砂、砚铭及诗文书画,辛勤积累,而又能慷慨捐赠,贡献于时代的初衷吧。

冰心老人曾说:“情在左,爱在右,走在生命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先生钟情金石,传承文化,施惠于后学,我辈得沐春风,愿做树下桃李,添列门墙,三生有幸!

图16 “敬其上”孙家潭先生捐赠仪式现场

后记:妻与我相濡以沫二十余载,耳濡目染成就半个圈内人,对我的师门传承,日常往来,甚多了解,又见我几次转发“天津印人印事”征稿启事,自告奋勇,欣然为恩师记述印事。外行、新手执笔,难免文辞粗糙冗余,叙事挂一漏万,然文思乃真情实感。

余通览全篇,修改完善,所叙之事,历历在目,既是回忆润色,亦是学习洗礼。适逢教师节,手不掇笔,俄得七纸,感念师恩。

成稿,妻再嘱我凝炼文题,思忖再三,拟题为“温润如玉,血凝朱泥”。一经落笔,遂觉与主旨文意尤为契合,心生欢喜。

“血凝朱泥”是先生早年的篆刻代表作,其为粗朱文,章法匀落,密而不塞;线条濡涩古朴,若即若离,极富氤氲流动之质感,恰如朱血凝痕,是一方令观者过目不忘,内容与形式相契的经典作品。血凝朱泥,敝帚自珍,亦是先生大半生治印、藏印、教学、著书,执著追求的精神写照,以此为题,自无需多言。

《国风·秦风》有语“言念君子,温其如玉”;金庸先生在《书剑恩仇录》中,借乾隆赠送陈家洛佩玉上所刻之字恰为“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其道出了先贤心中的至高境界。功利张扬的个性不属于谦谦君子,因为,玉的光芒是凛于内而非形于外。雍容自若的神采,豁达潇洒的风度,不露锋芒,不事张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正所谓“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任天际云卷云舒”。先生的作品多以美玉为题,如“以玉润身”、“怀玉”、“君子比德于玉”、“玉为骨”等等,美玉呈现出一种成熟的圆润,其质地细密,光泽柔和;君子亦当个性温和,不激不厉,其不止于外在的形象俊美,更多的包容内在的气质风度与修养内涵,孙先生就是这样的温润君子!

图17 篆刻作品:血凝朱泥

图18 篆刻作品:继往开来

图19 篆刻作品:青春在草原

图20 篆刻作品:我为西泠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