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脉法:四脉】1
四脉为纲诊法
脉状种种,内外脏腑之诊,全赖于(概括)浮、沉、迟、数四者为大纲耳。又以独浮、独沉、独迟、独数为准则,独见何部,即以何部深求其表里,脏腑之所在。
经云:寸口脉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腑,迟为在脏。注:这里寸口兼两手六部而言。不专指右寸也。
1、 浮沉是审起伏,迟数是察至数。
凡浮之不浮,不沉而在中,不迟不数而五至者,谓之平脉。是有胃气。可以神求,不可以象求也。如一见浮沉迟数之象,斯为病矣。
浮象在表应病亦在表;浮脉虽有里症,则主表其大纲也。过浮为外邪过猛,抗病力过激,致正气受损较重,无力维持其自身阴阳的最低平衡。故病情较重。
2、沉象在里,应病亦在里,沉脉虽或有表证,则主里其大纲也。
3、数为阳,阳主热,而数有浮沉。浮数应表热。沉数应里热。虽数脉亦有病在藏里者。然六腑为阳,阳脉营其腑,则主腑其大纲也。过数为热邪太盛,阴气损伤,潜敛之力不能制药其数,皆由阳亢之极而阴不能维系之重症。
4、迟为阴,阴主寒,而迟有浮沉。浮迟为表寒。沉迟为里寒。虽迟脉多有病在腑,然五脏为阴。而阴脉营其脏,则主脏其大纲也。
脉状种种,概括为浮、沉、迟、数。然四者之中,又以独浮,独沉,独迟,独数为准则。独见何部,即以何部深求其表、里、脏、腑之所在。
一、浮脉
1、脉象与分析:
轻按即得,浮泛于皮肤之表,举之则泛泛流利,按之则稍减而不空。
说明,浮脉脉力,浮取较猛,中取稍软,而重取稍弱。浮脉在持脉时毫不加压,即明显的泛泛于皮肤之上。若轻按不显,中取方见,重取明显,即非浮脉。
2、浮脉主病:
(1)实证:
为六淫之邪侵入肌表,当外邪侵入肌表,人体之气血为捍卫机体,而趋向于
表,故脉应之而浮。浮脉虽属外邪袭表之征:
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浮而兼迟,为表寒;浮而兼洪,为表热;
浮而兼缓,为中风风湿;浮而兼濡,为伤暑;浮而兼实,为阳胜;浮而兼滑,为风痰。
(2)虚症:
里证内伤:浮而兼散,为虚极;浮而兼细,为气虚;浮而兼涩,为血虚。
不论表实表虚,只要脉现浮象,必有发热恶寒,头痛身痛之表证。表实者可发汗以宣邪,麻黄汤主之。表虚者,可解肌散风,桂枝汤主之。
如脉浮兼迟,为胸阳不足,风寒外袭,宜温散寒邪,宜麻黄附子细辛汤。
如浮而兼濡,多为伤暑。浮而兼数,多为风热。久病见浮,为阴气过伤,无以维阳,致虚阳上泛,而脉现浮象。
另有久病体虚,脉多沉细,如突变脉浮,多因正气虚损,外邪内犯所致,故久病见浮,病多反复。
3、部位:
左寸浮:伤风、发热、头痛、目眩;左关浮:脘满、恶心、烦闷、厌食;左尺浮:膀胱风热、便赤涩淋痛、下肢肿痛等;
右寸浮:感冒风邪、咳嗽、痰多、胸满气短;
右关浮:腹胀脘满不能食、灼心胃痛等;
右尺浮:淋浊便血、关节肿痛、风热客于下血。
4、按语:
浮脉是出现在肌肉浅层的脉象,手指不须用力,便可摸到,所谓“从肉上行“举之有余”,浮脉是“轻平”的样子,并不是形容脉的空虚。临床诊察浮脉,主要从有力和无力来分辨。有力多为风、寒、痰、热等病邪的征象;无力则是属于气血虚损的多。
二、沉脉
1、脉象与分析:
诊察沉脉,必须加重手指的力量,直按到筋骨之间,才能触得到它的搏动。其脉象有如绵絮裹砂,外面好像柔和,里面却是刚劲有力。沉脉是出现在较深的部位,就像投入水里的石子一样,必须摸到水底,才能摸到。
水的本性总是湿润下走,沉脉也如水性下走,总是出现于肌肉的深在部位,筋骨之间。
沉脉的搏动,以软滑均匀为正常。无论是在女子的寸部,或男子的尺部,只要一年四季的搏动都是这样,便算是平和的正常脉象。男子以阳为主,寸脉属阳,所以常比尺脉旺;女子以阴为主,尺脉属阴,所以常比寸脉旺。因此,男子的尺脉多沉,女子的寸脉多沉。
一般沉脉,都是靠近筋骨之间,软滑而均匀地跳动:
(1)比一般沉脉深,手指用力地推移筋骨,才能摸到,这叫“伏”脉;
(2)如果脉沉而细软如绵,这叫“弱”脉;
(3)如果脉沉而弦大有力,这又叫“牢”脉了;
(4)如阴经水气盛,甚至水饮蓄留的病变,多见沉的脉象;
2、主病:阴经水气盛,甚至水饮蓄留的病变,多见沉的脉象。
脉沉而数,为内有热邪;脉沉而迟,为内有寒邪;脉沉而滑,为内有痰饮;脉沉而无力,为阳虚气陷;脉沉而有力,为积滞寒凝;脉沉而紧,阴寒冷痛;脉沉而弦,痰饮壅塞;脉沉而缓,内有寒湿;脉沉而涩血虚气滞;脉沉而微,阳弱气虚。
3、部位:
左寸沉:胸部寒痰、气壅;胸满痛、心悸气短、头眩;
左关沉:肝郁胁满、脘满腹胀、食少心烦、喜怒;
左尺沉:肾寒腰痛、小便频浊、少腹胀满;
右寸沉:肺寒停饮、胸满痛、咳喘气短、不足一息;
右关沉:胃中积滞、脘满腹胀、食不消、嗳腐吞酸、胃痛;
右尺沉:腰痹、疝痛、少腹胀痛、小便不畅等。
4、按语:
沉脉与浮脉相反,指力太轻就摸不到。沉而软滑均匀,便算正常。临床辨别沉脉,主要也是从有力无力,来分虚实。沉而有力,多为实证,如寒凝、气滞、积聚、水饮等;沉而无力,多为虚证,如阳虚、气少等。
三、迟脉
1、脉象与分析:
脉来一息三至,叫做“迟”脉,去来极慢。一呼一吸,叫做一息。在一息时间内,脉的搏动仅有三至,说明脉的搏动起落过程是极其缓慢的,叫做“迟”脉。
原因主要是阳气虚弱,敌不过阴寒邪气;或是气血不足的虚寒病变所致。同是一个迟脉,还须从浮、沉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如果比迟脉稍微快一点(一息四至),便叫做“缓”脉。
(2)如果迟脉还显得细小无力,有滞涩而不流利感觉,叫做“涩”脉。
(3)如果迟脉显得浮大而软,就应理解(推求)为“虚”脉了。
前人有谓“浮大迟软,四合为虚”,就是这个道理。
2、主病:
(1)寒证:
脉迟而兼浮是寒邪在表;脉迟而兼沉,为寒邪在里。脉迟而兼涩,是血寒;脉迟而兼弦,是胃寒;脉迟而细小,是气虚血少。
(2)热证:
脉迟兼实,为内有郁热或积滞。
3、病位:
左寸迟:胸中寒痹、满痛、精神不振;
左关迟:肢体拘急、脘满、胁胀痛、心烦闷;
左尺迟:肾虚、便泄、腰酸痛、女子不月;
右寸迟:肺气寒冷、胸闷痛、痰滞、气短、咳逆;
右关迟:脾寒胃冷、食不化、积滞不行;
右尺迟:腹部胀痛、腰酸重、泄泻。
治疗阳虚阴盛的病变,必须首先把阳气旺盛起来,才是根本的方法,这就是“益火之源”的意思。
4、按语:
辨别迟脉的要点,在于脉搏的至数,“脉来三至号为迟”,这是极明确的。大体来说,沉脉与迟脉的病变,颇有相似之处。
沉脉最主要的病变,是阴邪内积或阳气被遏,在治疗上,还有宜攻宜散的不同方法。
迟脉的病变,主要是阳虚阴盛,大多适合用温补,“消阴须益火之源”,就是一种温补阳气的治法。
四、数脉
1、脉象与分析:
平人的脉搏,一呼一吸,总是在四或五至之间,如果多加一至以上,一呼一吸,脉来六至,便是“数”脉了。
脉流薄(迫近之意)疾。说明脉搏动的速度是极快的,所以叫做“数”。这是因为阳热亢盛,阴液亏损,的病变所致。是气血中的脉气流动迫急的缘故。
如常见病人,烦躁不安,神志不清,甚至发狂,脉象就往往见数。
因此,数脉总是属于有热的征象。惟有儿童的脉搏,一般比成人快,一息六至,恰好是正常的,不能把它当作有热的脉象看待了。
掌握“数”脉,还当与“紧”、“促”、“动”三种脉象仔细分辨。
(1)凡是脉搏动的来势紧急,好像绞转绳索,而左右弹动不已,但至数却不到显明的六至,这就是“紧”脉。
(2)如果脉数而有间歇的,就是“促”脉。
(3)如果脉数而独显于关部,这是“动”脉。
2、主病:
热证:
(1)脉数而浮,多为热邪在表;
(2)脉数而沉,多为热邪在里;
(3)数而有力,多为实热证;
(4)数而滑实,为痰火;
(5)数而洪大,为疮疡;
(6)数而无力,多为虚热证;
寒证:
(1)数大而软,常属阳虚;
(2)数小而细弱,常属阴虚。
3、病位:
左寸数:上热头痛、咽痛、喉肿、口舌生疮;(左寸数,上焦心火上炎)。
左关数:肝热目赤、烦满、胁痛;(左关数,多肝火上炎)。
左尺数:腹胀、尿赤、淋痛、便燥(两尺数,下焦火热,急宜滋阴降火);右寸数:咳嗽、吐血、喘逆、肺脓疡等;(右寸数,上焦肺中燥热)。
右关数:胃热吐酸、灼心呕恶腹痛、不思饮食(右关数,常为胃火内盛);
右尺数:便血、淋浊、遗精、腰痛;
4、按语:
一息脉来六至,叫做“数”脉,属于阳热,亢盛的脉象。临床还须从浮、沉、虚、实四个方面来分辨。这样才能基本掌握分辨数脉的要领。
五脏病脉
脉浮为风;脉紧为寒;脉洪为热;脉濡细为湿;脉迟涩肺寒;脉洪滑痰多;脉大而软为热病;脉洪大是阳有余,多热病;脉来急去缓,是上实下虚;脉短是气不足;脉数则心烦;脉大则病进;脉代则气衰;脉细则气少;脉涩则心痛;脉沉缓为寒湿;脉浮缓为伤风;脉浮无力,为表虚;脉沉无力,为里虚;脉迟无力,为虚寒;脉数无力,为虚热;脉涩为血少;脉弱为阳虚;脉是血管,故脉来长,为气血充盛;脉来短,为气血有病;脉来快,为烦热;脉来大,为邪实;寸脉有力,为气喘于上;尺脉有力,为气滞于下;脉有歇止,为气血衰微;脉细小,为气血不足;脉来艰涩不利,为气血凝滞而心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