搏出另一个“罗马”——《罗马人的故事13:最后一博》│ 书海遨游 No.19061
书海遨游 No.19061
搏出另一个“罗马”
——《罗马人的故事13:最后一搏》
推荐程度:****
(罗马和基督教的羁绊渐入佳境)
原书阅读:274分钟
本文字数:1,460
本文阅读:5分钟
这套书看了快两年终于快接近尾声了,罗马帝国也接近尾声了。或者我更怀念的是那个共和制的罗马。当开始有“奥古斯都”即皇帝,就已经接近顶峰了,而当皇帝不再是“罗马人”的时候,罗马走向了衰落。
盖尤斯·奥勒留·瓦莱利乌斯·戴克里先
Gaius Aurelius Valerius Diocletianus
(东罗马皇帝)
盖乌斯·伽列里乌斯·瓦列里乌斯·马克西米安努斯
Gaius Galerius Valerius Maximianus
(东罗马次帝)
马库斯·奥勒留·瓦勒里乌斯·马克西米安努斯·赫库里乌斯
Marcus Aurelius Valerius Maximianus Herculius
(西罗马皇帝)
弗拉維烏斯·瓦勒里烏斯·君士坦提烏斯
Flavius Valerius Constantius
(西罗马次帝)
从双皇迅速演变到一皇四帝的模式感觉像极了夫妻分房睡。就像盐野说的,虽然看似是领地和职能的简单分工,但背后的意义绝迹没有这么简单。很难想象这竟然是戴克里先自己主动推进的。
可以理解的是,自从罗马被人攻占之后,安全成为了罗马统治者的心病。“'四帝共治制’设立的最大目的是出于帝国防卫安全的考虑”,也以此扭转了国防上疲于防守的态势。更有意思的是竟然还订了四个首都:特里尔、米兰、塞尔曼、尼科米底亚。我只是想,任命征西、征东大将军岂不更简单直接些,这样一来岂不是要称罗马为“中都”了。
也许后人只能揣摩猜测当时戴克里先的心思,但没人可以真正懂他。只是知道这就是最后一博,不管博的结果如何,这都是最后了。
比如“公元303年11月20日,以首都罗马为舞台举办的最后一场凯旋仪式。”就好像是一次谢幕的仪式。
很有意思一个思考是,包容性很强的罗马文化,随着对各族的吸纳,“进入帝国时期以后,'引进异族分子’成为帝国的基本国策。”以至于开始由非罗马人开始做皇帝,或者说“罗马人”的定义已经被颠覆乃至泛化。其实这时罗马人已经开始消亡。
相比东方的天朝,同样是包容,汉族更喜欢用同化这个词,哪怕是五胡乱华也无法撼动汉人的存在,最后站在这块土地上的还是汉人。更有意思的是,蒙古帝国的一个叫“蒙元”的省,当地人民也会自豪的说,这些都是我们的”元朝“。
这点也许罗马人可以学学,可惜太晚了。
不光是统治阶级的变更,从戴克里先开始,银本位到金本位的变化,更重要的从“先纳税人再国家”的奥古斯都税制到“先国家再国民”的戴克里先税制的变化,都是在预示着彻底改变的来临。
当然在这个节骨眼,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元素就是,基督教。
弗拉维·瓦莱里乌斯·奥勒里乌斯·君士坦丁
Flavius Valerius Aurelius Constantinus
这个彻底改变基督教命运的非基督教徒,在我看来就是罗马帝国的一个句号。不管后续的皇帝怎么去统治,罗马帝国已经不存在了。
或者说包容一直是罗马最大的特质,甚至可以包容基督教,这个在信仰上差异非常大的群体。我觉得盐野的评价非常中肯,虽然基督教内部对过去的罗马皇帝颇多微辞,但其实罗马并没有对基督教有过什么真正意义上的迫害。相反是基督教无法包容罗马人的信仰,乃至整个罗马帝国。
所以对于那些在基督教里有很多关于君士坦丁攻陷罗马的神奇传说,盐野则只是客观的描述了那场著名的“米里维桥战役”。也许只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历史偶然,无论什么都和基督教、和神没什么关系。
虽然盐野不太好发表什么观点,但从“统治工具”这章的分析,可以看出盐野的一些主张。而且那最关键的“米兰赦令”也并没有袒露君士坦丁自己的信仰。以至于最后死前的洗礼,在我看来也许只是一场作秀罢了。
当然,最开心的还是基督教。
关于基督教这个话题,很高兴下一本讲是基督教专辑。也期待最后盐野能给我们一个完美的收官。
2019-11-26
盐野七生
Nanami Shiono
“每日糊图”:
每天发一张自己拍的照片和一段原创的文字,和你分享着生活和心情。
“书海遨游”:
每看一本书都会感慨几句,以此分享给大家,和大家一起讨论,引发更多的共鸣。
“每月一片”:
每月挑选一部当月最喜欢电影,做些感想和评价,推荐给大家。
大家可以在公众号的菜单中找到更多更详细的信息,如有任何问题,也欢迎大家随时留言反馈。
伴你一起
浸在消逝的时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