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六朝青瓷 带你看懂早期瓷器
了解瓷器发展历程的朋友应该知道,在瓷器正式形成之前曾有一个缓冲阶段,也就是原始青瓷。原始青瓷是瓷器的一种,更确切的理解是瓷器不算成熟的品种。原始青瓷最早出现在商周时期,商周时期是陶器向瓷器的转变阶段,原始青瓷在这一阶段应用而生。
六朝青瓷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十分特殊的地位,它上承汉代瓷器创造的成就,下为隋唐青釉瓷器鼎盛期奠定了基础,在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六朝是指三国时期的吴、东晋(包括西晋)及南朝的宋、齐、梁、陈,这6个先后以建康为都城的朝代。
所谓六朝。就是以北方正统士族为代表的政权。继承了魏国的西晋,然后是东晋,然后是宋齐梁陈。这一时期又称为南北朝时期。所谓北朝,就是以北魏为始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这时期南方主要是青瓷,产地主要都在浙江。统称为六朝青瓷。
西晋青釉羊,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六朝青瓷,多采用模印工具印花,然后施釉。还有一种印贴工艺,是用模子先做好瓷泥纹饰后再粘贴到胚体上。然后施釉。最常见的印贴纹饰是兽面衔环纹饰,还有猛兽。印花和印贴是当时青瓷的主要装饰方法。东晋后这种方法显著减少了,出现了不少用铁锈斑装饰的点彩瓷器。但中国最早的釉下彩瓷器,却不是东晋,而早到了三国孙吴时代。
东晋青釉褐斑羊头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南朝青釉六系盖罐,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讲瓷器不得不说到“窑口”,窑口其实就是瓷器的产地,两千年来我国大江南北出现了众多窑口,这些窑口的崛起、发展和衰落各有早晚,各个窑口出产的瓷器也特点鲜明、各有千秋。我们熟悉的宋代“五大名窑”、江西“景德镇窑”指的都是窑口。
浙江是我国瓷器的重要发源地和主要产区之一,也是青瓷的故乡,今天我们提到的该时代出产青瓷的窑口大多分布在浙江地区。
越 窑
越窑是青瓷界的大佬,讲述青瓷的开篇总绕不过它。越窑之名,最早见于唐代。陆羽称赞说“越州瓷、岳州瓷皆青,青则益茶。”陆龟蒙的诗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更是越窑青瓷的名片。
当时越窑的主要产地在越州的余姚、上虞一带,唐代通常以所在州的名字来命名瓷窑,所以定名为“越窑”或“越州窑”。
西晋越窑系青釉印纹豆,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越窑青瓷自东汉创烧以来,经过三国、两晋、到南朝获得了迅速的发展,是我国最先形成的窑场众多、分布地区很广、产品风格一致的瓷窑体系,也是当时我国瓷器生产的一个主要窑场。
越窑瓷器一直在生产,青瓷造型多样,如:亭台楼阁,飞鸟走兽,神仙人物,羊灯台,虎子,鸡头壶,羊头壶,盘口壶等等。并且生产出比较精细的产品,盘口壶就是其中的精品,盘口壶瓷胎瓷化程度高,胎质细致坚硬,呈褐色或灰白色,器身厚重沉稳,釉色多数稀薄干涩,釉里呈青色闪黄。此时工匠们对青瓷产品多有装饰,印花,弦纹,四系,斑点等等。有的盘口壶装饰几道弦纹或者水波纹,还有的盘口壶釉里出现规则的斑点,器型简单生动,非常饱满耐看。
西晋越窑系青釉双系卣,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婺 州 窑
婺州窑在今天浙江中部的金华地区,所烧制器类比越瓷少,三国、西晋时期以烧制日用器皿为主,另外也烧制冥器。东晋以后冥器已经不见,南朝时碗、钵、盏的数量增多,同时出现了盏托。婺州窑的一大贡献是首先成功运用化妆土。
西晋婺州窑青釉狗圈,现藏金华市博物馆
瓯 窑
瓯窑在浙南的温州一带,从考古发现来看,它的制作也不及越窑精细优美,供应范围没有越瓷广大。瓯窑瓷胎呈色较白,白中略带灰色,釉色淡青,透明度较高,装饰比较简单,可能是潘岳《笙赋》所谓“披黄苞以授甘,倾缥瓷以酌酃”中的“缥瓷”。
东晋瓯窑青釉牛形灯盏,1956年浙江瑞安出土,现藏浙江省博物馆
德 清 窑
德清位于杭嘉湖平原的西端,南与余杭县相邻,北和吴兴县接壤,天目山脉横亘其间。
德清窑兼烧黑瓷和青瓷,以生产黑瓷为主。德清窑最出色的黑瓷产品,釉面滋润,色黑如漆,可与漆器媲美。德清窑造型风格与婺州窑相似,轮廓柔和不似越瓷挺拔。
德清窑烧造历史并不长久,从东晋开始到南朝初期结束,共一百多年,由于黑瓷深受人们喜爱而运销江浙、四川多地。
东晋德清窑黑釉鸡首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瓷器的风格主要受时代和地域等因素的影响,尽管各个窑口的产品各有特色,在同一时期依然显示出相似的时代风格。这里我们以越窑为例,简单分析一下各个时代青瓷的风格特点。
东 吴
三国时期的青瓷仍保留着汉代的许多特点。一般来说,瓷器的釉层均匀,胎釉结合牢固,极少有流釉或釉层剥落现象。
这个时期青瓷的纹饰、造型风格都深受汉代铜器、漆器的影响。纹饰偏简朴,常见的有弦纹、水波纹、铺首和耳面印叶脉纹等,晚期出现了斜方格网纹,并在谷仓上堆塑人物、飞鸟、亭阙、走兽或佛像等,装饰趋于繁复。三国时期的瓷器种类花色比汉代大为丰富。
三国吴青釉堆塑谷仓罐,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西 晋
西晋立国不久,青瓷却得到了蓬勃的发展,瓷器质量显著提高。这个时期青瓷的胎质、釉色和造型装饰与三国、东汉时期都有差别。胎骨比之前稍厚,胎色较深。釉层厚而均匀,普遍呈青灰色。
品种大大增加,日常所需器形大多完备,用于随葬的冥器也有增加是六朝中花式品种最多的。器形矮胖端庄、稳重大方,很有气魄。
西晋青釉四系鸟纽盖缸,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西晋青釉镂空双系罐,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西晋青釉人骑兽器,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东 晋
东晋初期,青瓷保持西晋时期的风格,东晋中期以后青瓷生产出现普及趋势,瓷器器形趋向简朴实用,装饰大为减少。三国西晋时期一度大量生产的冥器基本上停烧,主要以日常用具为主。东晋晚期开始采用莲瓣纹,西晋后期出现的点褐彩在此时得到普遍应用。
东晋越窑系青釉褐斑四系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南 朝
南朝时佛教盛行,莲瓣纹成为瓷器的主要装饰,褐色点彩依然流行,但是褐点小而密集,与东晋时有差别。釉色普遍偏黄,开冰裂纹,容易脱落,胎釉结合情况不如东晋。
南朝青釉刻花单柄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南朝青瓷莲花尊,现藏国家博物馆
六朝青瓷的造型很有特点,有的器形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有的器形在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更迭中还发展出不同的风格,而有的器形在之后的朝代里得到了继承、展现出新的变化。
魂 瓶
亦称“皈依瓶”、“谷仓罐”、“堆塑罐”,古代随葬冥器。前文我们说到,三国西晋时期瓷质冥器非常流行、曾大量生产,魂瓶就是其中代表。
魂瓶来源于汉代五联罐,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半部分为平底罐,罐腹或为素面,或模印、堆塑出鸟兽、佛像、铺首等;上半部分为屋宇楼阁、鸟兽、人物、佛像等各种堆塑,或有纪年铭文。
西晋青釉堆塑谷仓罐,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虎 子
瓷质虎子流行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早期造型呈卧虎状,昂首、张口、鼓目,四足屈蹲,背部提梁或若绳索式;或塑呈一小型奔虎状,腹侧刻两翼。中期之后造型渐趋简单,器身与扁罐相似,肩部有向上倾斜的直筒口,素身,极少纹饰。至晚期虎首与四足逐渐消失。
西晋青釉虎子,江苏省南京栖霞岭甘家巷吴墓出土,现藏国家博物馆
鸡 首 壶
因壶肩部塑鸡首形而得名,亦称鸡头壶、天鸡壶、罂。出现于三国末年,流行于两晋至隋。鸡首有空心、实心之分,前者多为实用,后者是冥器。
西晋时期鸡首壶壶身、壶颈比较矮,鸡首多无颈,鸡尾甚小。东晋壶体略高,鸡首有了颈部,鸡尾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略高于壶口的圆股形曲柄。东晋中晚期把手上端装饰龙首和熊纹,器形优美。隋代之后鸡首壶几乎匿迹。
西晋青釉鸡头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东晋青釉鸡头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南朝青釉鸡头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盘 口 壶
鸡首壶的器身就与盘口壶很相似,盘口壶口沿上折,长颈,球腹,平底。造型源于西汉的喇叭壶,流行于东汉至初唐,器身由矮小向高大演变。肩部通常饰双系或四系,东汉为环形,三国、两晋为桥形,隋之后渐成条状。
东晋青釉褐斑四系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南朝青釉六系盘口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盘口壶的造型有个演变规律,就是从矮胖逐渐过度高瘦,颈部由短粗逐渐过度到细高。这种盘口四系壶就是这样。其口部像个盘子,所以我叫这种壶为盘口壶,肩上有四个系,有时我们也叫它盘口四系壶。常常在墓葬中出土,从其造型特征就能看出盘口壶是一个长期流行和发展的过程。
西晋时期盘口壶的盘口较浅,颈部短,大圆腹,其盘口的直径和底部的直径大致相当。东晋时期盘口壶的盘口开始升高,颈部也随之加长,腹部相对西晋开始变的瘦了。肩部四个横贴系,底部直径开始大于盘口直径。
东晋越窑系青釉龟形砚滴,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西晋青瓷香薰,现藏国家博物馆
东晋青釉唾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三国吴青瓷熊灯,现藏国家博物馆
三国吴青瓷羊形烛台,现藏国家博物馆
东晋青釉圆形槅,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青瓷自东汉晚期出现以后,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在坯、釉质量上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由于瓷石原料分布地域广泛,原料成份含量多有不同,所以每一时期的瓷器釉色和质感都有较大差异。
(文章图片源于网络,分享传播古陶瓷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