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朋友叫胖胖,25岁。胖胖对女朋友很好,过生日送最新款包包,出门吃饭没让女朋友掏过钱,还经常带女朋友去旅行。胖胖不是富二代,也不是企业高管,他就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公司小职员,月薪不到6千块。
一次,胖胖和女朋友逛街看到一个3000块新款包包,胖胖毫不犹豫的扫码实现了女朋友的梦想,满足了自己“男友力”的成就感。但是买了这个包,胖胖接下来的半个月都要吃土。几天后,又赶上情人节,胖胖还答应了带女朋友去烛光晚餐。可是储蓄卡里已经没有钱了,工资还要半个月才发,怎么办?
这时候他想起了刚工作时办的信用卡。还有5000块的额度。胖胖想着自己有稳定的收入,下个月一定可以还上。他要和女朋友一起创造美好回忆。想到这里,胖胖毫不犹豫地用信用卡去绑定了支付宝。
胖胖知道信用卡收取利息,但利息和当下的快乐没法儿比。接下来的3年里,胖胖不停地拆东墙补西墙,债务越来越多。他知道自己的财务出了问题,但是没有勇气去统计所有债务信息,更羞于向家人朋友求助。他经常半夜失眠,非常焦虑和孤独,白天还要装作一切都好的样子去上班。他觉得自己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你是“胖胖”吗?你身边有像“胖胖”一样的朋友吗?他们会因为自己的收入跟不上同事而自责,会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够努力;他们会因为看到信用卡账单上冲动的消费而感到羞耻沮丧和自我怀疑;他们在债务的漩涡里,感受到失控、焦虑和孤独;他们觉得自己像一个失败者一样,人生没有希望,于是开始自暴自弃。这种羞耻感会对我们的心理和日常生活产生负面影响:会打击我们的自信心,会让我们羞于寻求帮助,甚至会让我们走向自杀。这就是社会心理学中所讲的“金钱羞耻”(Money Shame)。很多大学生在网贷还不上后,选择自杀的主要原因就是金钱羞耻。金钱与我们每个人的身心健康、人际关系、理想抱负、以及整体的幸福感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为什么我们会有金钱羞耻?诸如胖胖这样自暴自弃的个人财务态度,是我们潜意识金钱观的反应。这与原生家庭、早期教育甚至是社会风气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童年第一次接触金钱的经历以及父母的金钱观一起塑造了我们成年后对待金钱的态度。回想你第一次拥有压岁钱的掌控权时,你是怎么分配的? 你是存到银行了, 还是去买了衣服?你的父母对待金钱的态度是什么样的?他们觉得钱越多才会越幸福吗?
如果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是钱越多我们才会幸福,那么我们的价值就被量化成了银行卡里的账户余额,被量化成了你住多大的房子,开什么品牌的车子,穿什么品牌的衣服和鞋子。拥有这样的价值观,即使年收入50万或者100万,我们也很难感受到幸福、快乐和自由。金钱是为人服务的,但人却在不知不觉间被金钱牵着鼻子走。我们长期活在一种“不够”的状态里,其根源有三:一是源于非理性的外部攀比心态;二是源于我们内心深处对出类拔萃的渴望;三是源于我们无法直面我们碰到的金钱问题——我们只能赚这么多,却渴望财务自由。当野心撑不起梦想,于是有了想而不得的痛苦体验,无法忍受延迟满足,便追逐及时行乐,活在当下。然而结果必然是不能承受之重。2013年,一个针对20多个国家的专项调查显示,71%受访的中国人表示会根据自己拥有的东西衡量个人价值。这也就解释了“中国大妈狂买金、土豪出国扫奢侈品、背着现金到海外买楼“等社会现象。这样的社会金钱价值观让“胖胖”很难面对债务,因为贫穷意味着羞耻和失败。我们每一天都在和金钱打交道。但是有多少人能处理好自己和金钱的关系呢?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里并没有关于金钱的教育,更没有感情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关于金钱的教育。我们没有学习如何管理金钱,如何理解我们对它的感受,或者怎么和其他人谈论金钱。但这些不健康的金钱关系并非不可改变,只要我们从现在开始认识到问题所在,改变自己对金钱的态度,就能够摆脱金钱羞耻对我们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