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水谣

我的2020

(29)

刘家峡的写生结束了,我们将回到兰州城,预报的雨水迟到了一天,还是下了,这是一周来到达甘肃后的第一场秋雨。

清晨在密密喳喳秋雨护送下我们道别了永靖,沿着兰永高速公路返回兰州城,在网上预定了黄河北岸兰州城区的白云宾馆做为下榻的地方。

一路上听着钢琴交响曲《黄河》,激昂的乐曲伴着秋雨令我心情愉悦。 “黄水奔流向东方/河流万里长。/水又急,/浪又高,/奔腾叫啸如虎狼。/开河渠,/筑堤防,/河东千里成平壤。/麦苗儿肥啊,/豆花儿香,/男女老少喜洋洋。” 民谣风格的抒情叙事曲《黄水谣》优美的旋律百听不厌,朴素的曲调优美而又平易动人……就在这美妙的乐曲声中我的座驾从永靖出发仅用了一个小时就驶入了兰州城。

我没到过兰州,舒先生多次来过兰州,但他也有十年左右的时间没有踏进这里了。这座西北的省会城市,十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黄河北岸绿树如荫,高楼林立,市容整洁。

秋雨伴着我们挽着黄河水的低吟直达坐落在黄河岸边的白云宾馆。我们先将行李寄存在前台,到周边走走看看,雨还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索性先找一个面馆填饱肚子,望着窗外的黄河水滚滚流淌......

突然想起明天是博物馆休息日,时间紧下午我就要看看甘肃博物馆,通过实物了解甘肃的历史,并亲眼看看甘肃博物馆镇馆的三件宝贝。

上世纪30年代的黄河大桥(网络图片)

博物馆在黄河南岸,开车去很近。

到了博物馆门前我傻了,此处没有停车位!“找车位去。”麻利的下车顺着博物馆往前走,舒先生在辅道慢慢的开车跟着我,博物馆的办公院里面有内部停车位,上前与门卫商量,门卫真的为我打开了大门示意进门停车,太意外了!

事后先生问我:“这是博物馆的内部停车位他咋会让我们停车?”

我告诉他:“我跟门卫只讲我们是文旅部的老同事想到博物馆看展览,可否让我在院子里暂停一下车?看来甘肃博物馆的同行还是很给我们面子的。”

扫码登记走进甘肃博物馆,我惊叹:馆藏太丰富了,有点目不暇接的感觉!时间有限直奔博物馆的三件国宝:驿使图、铜奔马、人头形器口彩陶瓶。

《驿使图》中的驿使为何没有嘴?

《 铜奔马》蹄下所踏究竟是“飞燕”还是“龙雀”?

《人头形器口彩陶瓶》刻画的新石器时代的古羌人到底长什么样?

三件镇馆之宝为我们揭开了一段段尘封的历史:

仔细看《驿使图》画像砖,它是1972年出土自嘉峪关新城堡魏晋墓群。它长34厘米,宽17厘米,米黄色的砖石上,寥寥数笔,就传神地刻画出1600多年前西北边疆的邮驿情形:一名驿使头戴黑帻,身穿右襟宽袖衣,神情肃穆,稳坐马背。他一手紧控缰绳,一手举示棨传文书,上特意有画出他的嘴,据了表明昔日驿传的守口如瓶。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以《驿使图》为原型,发行了一枚面值1元的小张纪念邮票。1995年,驿使图又“代言”了邮政储取卡,了中国邮政的形象大使

再来看马踏飞燕它可是我们文化旅游的标志:

1969年,铜奔马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一经问世便惊艳四座。它通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3.1厘米,重7.3千克。铜奔马躯体壮实,集西域马和蒙古马等马种的优点于一身,还特别表现出了河西特种良马经过训练后的对侧特征。

《铜奔马》的铸造者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精准地把握力学平衡原理,将马的全部重量集中在一只飞鸟身上。对于这只被马蹄所踩的飞鸟,人们有着很多不同的认识:

有“飞燕”说(“马踏飞燕”)、“乌鸦”说、“龙雀”说、“鹧鸪”说、“飞隼”说等等。

它摄取了奔马三足腾空、一足超掠飞鸟使其回首惊顾的瞬间,塑造了一匹风驰电掣的千里马形象。

1983年,铜奔马的形象被确定我国的旅游,成了丝路开拓进取精神的象征。

《人头型口彩陶瓶》

省博物馆珍藏的这件《人头形器口彩陶瓶》,高32.3厘米,细泥红陶质地,绘有黑彩纹饰。

人头型器口雕刻生动,前额齐眉、向后披发及颈,梳理得十分整齐;挺鼻小嘴,五官端正,双耳还有系挂饰物的小孔,宛若穿着花衣的少女。这种发式和形象在相当广阔的古羌人地区具有普遍性,反映出了新石器时期原始人的头面装饰。

甘肃彩陶的造型大气独特,色彩瑰丽,其中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纹饰华丽繁缛,更是达到了“彩陶艺术的巅峰”,代表着中国彩陶艺术的最高成就。

匆忙的穿梭在博物馆的各个展厅,直到闭馆的铃声响起,在这里让我大饱了黄河文化的眼福。

趁天黑前赶紧开车到车行还车,由于我对还车时间错误的理解导致延误还车。

兰州城的秋夜华灯初放,黄河两岸灯火辉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