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知道:谁拆掉了美丽的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王帅.画)

旧文重发,一周年纪念

2000年以前的大连被很多大连人、外地友人称为美丽的大连。

在我而言是青涩的大连。

那个时代,若是谁问中国哪里最美,哪里环境最好,哪里秩序最和谐?

大多数大连人会用带着浓重海蛎子味的大连话自信地回答:管哪都没大连好!也有人会自豪地讲,管哪都没大连干净!

现在,很少有人再敢这样说了,不但没了那份自信,也没有了那份自豪。

如果还有哪位敢再讲,大多数大连人会用大连话讥讽:不是脑子有包,就是脑子进水了。

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反差呢?

那个美丽的大连哪里去了呢?

一位友人的比喻很形象,大连除了名字,哪里都是新的。

那个美丽的大连被拆掉了。

答案从历史中寻找,也写在历史中,所以有这样一句流行的话:回望历史,不忘初心。

必须承认俄国殖民者在1899年至1901年间制作的大连规划图是一份非常超前、而且具有科学精神的城市规划图。

当然,这份规划图带有明显的殖民烙印,特意把城市分成了市政区、欧洲人区和中国人区。

俄国人只建成市政区,因在日俄战争的失败而撤离。

日本殖民时代基本延续了俄国人的规划,相继建成了原来的欧洲人区和中国人区。

1945年解放后,大连初具规模,被世人赞誉为北方最美的城市。

电车

(手绘大连画家孙群萃.画)

1909年9月,日本著名作家夏目漱石在大连游览中看到铺设的电车轨道与日本国内的明显不同,便问陪同者——满铁总次中村是公,是不是大理石没有了?

中村是公回答:别开玩笑,这是最新式的铺轨方法。之后不停地向夏目漱石炫耀。

事后,夏目漱石感慨:怪不得内陆来的人被视为乡巴佬。

夏目漱石走后不久——1909年9月25日,大连有轨电车开通了,咣当咣当越过了2个世纪,成为大连最美的一道风景线。

洋槐

1933年初夏,与张爱玲并誉为“南玲北梅”的梅娘还在读小学,她由父亲带着来到大连。

多年后,她这般怀恋:“大连的夏天是迷人的,空气总是香幽幽的。我走过祖国不同的海港,大连却总是裹着最绚丽的色彩在我的记忆中出现。”

梅娘所描述的风景当然是洋槐树下的大连。

碧瓦蓝天,绿树白花,源自俄国南部的洋槐是大连最初的那抹绿。

大连不仅是我国最早种植洋槐的城市之一,也是最早将洋槐作为行道树的现代都市。

1902年末,建达里尼市苗圃,里面种植着44900棵洋槐。

经过十数年,槐树逐渐成为大连最美的一道风景线。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连的大街小巷、房前屋后、工厂大院、学府小径、校园里、花园中,到处是或歪歪依傍,或斜斜伸展,或高高耸立的老槐树。

老房子

(画家张作祥.画)

每一个历史名流眼中的大连都是不同的,这就是大连的美——城市的自然之美,建筑的艺术之美,历史的沧桑之美。

1964年8月,住在鸣鹤街连捷巷(秀月街一带)的沈从文在给妻子张兆和的书信中这样写到:“屋房之外全是绿色。如照相,在平台上早晚都必然可以取得极好效果,因为早上照例远近笼在薄薄烟雾中,房子隐在烟气徐徐流动中隐显不定,随意喀嚓一声都可得到满意成绩。……房子似乎有些可惜。因为新中国的城市建筑、树木——要达到这个水平,恐再过半个世纪也不容易!”

他所讲的就是洋楼林立的大连街。

1990年代初,香港电视连续剧《秦始皇》中“秦始皇”扮演者刘永偕妻来大连旅行。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赞大连像欧洲一样美。

俄罗斯风情街

胜利桥北的美术馆被称为大连最美的建筑之一。

说起这座建筑却是令人怅然。

历史不会被忘记,艺术也不会被遗忘。

1995年在日本举办的国际建筑展中,东清铁路轮船公司作为经典代表作品在会上展览。这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重视。

因为东清铁路轮船公司年久失修,损毁严重,市政府于1996年拨专款依原样重建。

复建过程中,原建筑材料落架重修,部分更换建筑材料。

也是从这座建筑开始,胜利桥北开始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胜利桥北的俄罗斯风情街全长500米,总规划面积约50,000平方米,一期工程于2000年3月份动工,9月15日竣工,9月30日交付使用。

工程看似大气,但却把历史建筑几乎都拆光了。

(胜利桥北旧影)

幸好,这里保留了烟台街。那是因为产权的缘故,否则早就没了。必须感谢铁路方面帮助大连保存了城市起点。

(改造后的铁道1896里各种名楼故事,笔者考证基本上不足信,是传谣的故事与戏说。)

(大连画家薛继斌.画)

倡导打造俄罗斯风情街的人曾被大连人戏称为草皮市长。

所以说,历史是最真的记录,没有任何人可以抹掉。

南山

老人说,南山有大连最好的洋房,所以若不来这里走一走,无论土生的海蛎儿,或是外来的沙蚬儿,注定是一份遗憾。

樱花落了,槐花开了,徜徉老街老巷,盘旋胡同院落,或留连闻香,或寻觅流光,或静静发呆,都是人生最惬意的消受。

南山的丽质应是天生的。

早在110年前,俄国人就把这里纳入所谓“欧罗巴区”,言下之意,它是白种人的贵族区。不过,他们仅仅留下一纸迷梦。

日本侵占青泥洼后,滨城的居民不足2万,其中约1.4万蜗居在南山。

日本殖民者当然要独享这片风光秀美的天地,1905年9月至11月间,他们将大连市区最早的先民强行迁到所谓的“支那街”(今东关街)。

随后,日本殖民者开始了南山的最新规划。

南山街道多以树木来命名,如楠町、枫町、柳町、樱町等,遂诞生了最初的街巷。

南山最早的一片洋房,叫近江町公寓,大致是友好路红旗小区一带。

关于近江町公寓,西泽泰彦在《旧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的住宅政策》中有详细论述:“满铁[1]是一个跨行业的大型企业,1907年本部迁往大连时,其职员高达3000余人,此外还有10000多名被称作‘佣人’的作业工人。如何解决数量巨大的职工住宅便迫在眉睫。”

起初,满铁利用俄国人的旧建筑改建住宅。

那些房子大多在胜利桥北,大连人把它们叫做“俄国房”。

这些洋房在很多方面不符合日本人的生活习惯。

因为建筑是俄国体系的,按照日本建筑模式制成的榻榻米无法原样铺进去。另外,由于日本人身材矮小,坐在和式的榻榻米上,视线要比坐在欧式的椅子上低,所以窗台的高度也不合适。

为解决这些问题,日本人先在旧地板上架了一层新地板,用以抬高视线高度。然后,又在新地板上按照房间大小切割,铺设榻榻米。

可是,这些俄国房根本无法满足万余人的需求,地位低下的工人大约十五六人拥挤在马棚里、12至15平方的房间里。

不少蓝领阶层的日本人一肚子怨气,戏称住在“最下等的客舱”。

近江町是大广场(今中山广场)南面缓缓升高的丘陵地,零星的散落着一些俄国人的建筑,距满铁总社徒步只需10分钟,距离规划中的大广场也只有几分钟,所以满铁决定投入巨资在那里建造新的职工住宅——近江町公寓。

近江町公寓由满铁工务课第二号人物太田毅设计,1907年11月始建,1908年12月竣工。

根据规划,每个街区配置4至6栋建筑,每栋建筑4至12户。

从遗存的老照片看,这些新式洋楼的外形明显受到了20世纪初英国城市,特别是伦敦市郊低层公寓的影响,基本都是简朴的安娜女王风格(Queen Anne Style),仅艺术价值言,毫不逊色于同时期的上海、天津等地的洋房。

(因为是军产得以保存)

近江町公寓的开发,使南山麓一带成为大连最早的高档住宅区。

二十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日本殖民者在南山区域建起了所谓的“共荣住宅”。

百余栋洋楼并非单纯一种模式,形形色色高大的石造建筑间,多有高高的砖瓦围墙相隔。

这里的砖砌方式,有英国式、法国式与荷兰式。

曾经居住和生活在共荣住宅的清冈卓行在自传体小说《洋槐树下的大连》中这样回忆昔日风貌:“眺望南山麓的住宅街,红、茶、绿、灰,色彩各异的屋顶上,全都突兀地伸出一根细长的、四角形状的砖砌烟囱,它明朗、清楚,同时无形之中给人以繁盛的感觉。”

也是在2000年,草皮市长主导了“日本风情一条街”的建设,手法与俄罗斯风情街一样——拆真建假,最终几乎变成了无人一条街。

2010年,一位坊间称为“吓死人”的市领导大笔一挥,又开始了“南山1910,重现眼前”的败笔。

开发过程中,黑拆迁事件层出不断,而且最终结局是房地产老板跑掉了。

海南丢

市政街留了一点残址,欧洲人街剩了一点碎影,最后大连只剩下了中国人街。

必须承认,建设大连的是以海南丢为主体的中国人。

解放前后,大连到底有多少山东人呢?

如笔者所言,答案都写在历史中。

解放初,日本人人口占大连人口的四分之一,约21万余人。

1946年11月1949年9月,先后遣返了209948人仅,留下技术人员及其家属1600多人。

关于大连移民中山东人的记录,日本人也有相关记载。

1958年上海.新知识出版社《旅大地理》中有这样的描述:“由于历次汉民族与各部落民族或各部落民族之间的战争,部分汉人遭受杀戮,部分汉人逃回山东,古代汉人的后裔留下的很少。(个人认为是极少比较贴切)”

建设城市需要劳动力,山东人大量移民大连是在建市之后。

我们先人是建设大连的功勋。

关于山东人移民的数量,书中写到:以1936年、1937年为例,山东省人占移入汉人的89.1%。

关于山东人的性格调查,满铁总务部资料课长川锅诚一在他撰写的《入满打工的中国劳工问题》里也有详尽的记载:

山东省劳工性格剽悍,团结力强,因为集体使用的场合常有反抗发生,所以不适宜大集团作业,以个人或小集团为单位使用的时候,可以获得与其他省劳工同样的效率。

青岛入满的劳工最适合港湾的劳役及矿山劳动。

芝罘作为小商人、厨师、木工、铁匠、锻工等入满的必经之路,自古以来具有这个特点。

龙口入满的从事采石、矿工等劳动受到好评。威海入满的以为安东(今丹东)提供采木、伐木作业的劳工而著名。

……河北省的劳工体力比山东省差,性格温和,是需要大规模集团作业的最优秀的劳工。天津劳工是其中劳动素质最好的。”

人们可能都知道红房子,也就是福昌华工株式会社建的所谓”碧山庄”。

那是日本人相生由太郎建造的职工宿舍。

福昌华工株式会社不仅承担了大连码头的装卸工作,还为甘井子码头、吾妻驿(原大连东站)、小岗子驿(原大连西站)、南关岭、旅顺等车站提供装卸工人。

因为山东人体格强壮、朴实、吃苦耐劳,相生由太郎特别青睐招募山东人。据1936年福昌华工株式会社统计,在其使用的劳工中,88.7%来自山东。

可以这样说,海南丢是建设大连的主力,没有海南丢就没有大连。

我们还可以这样说,东关街是目前国内最大最完整的的闯关东遗迹。

小岗子和东关街

东关街是小岗子最早建成的部分,最初只有约10户人家,因为日伪殖民政策的推行而最早开始建设,在1906年初显雏形。

山东移民把齐鲁大地的文化几乎都带了过来。

1908年3月开始建设妈祖庙,并于当天秋天建成。

主持建设妈祖庙的是来自烟台的刘肇亿。

建设费用主要来自宏济彩票局的利金。

大连妈祖庙俗称东关大庙,它的母体建筑是烟台的妈祖庙。

1908年4月,刘肇亿又主持建设了宏济善堂。

这是一个大型的慈善机构,是今天福利院、养老院、遣送站、精神病医院的前身。

与妈祖庙一样,宏济善堂的蓝本是盛宣怀于1891年在烟台建造的广仁堂。

大连妈祖庙神像

大连妈祖庙

岐山照相馆

物华照相馆

1908华春照相馆

三八馄饨馆

桃源春

康德记全栈

康德记西栈

仁裕公司

东关理发社

1911年,东关街建设基本建成,百态呈现,千华绽放,万人如潮。

1919年,大连人口突破十万,建设的步伐又开始了。

当年6月11日,日伪关东厅发布命令,公布《市街扩张规划及地区区分》,制定了新增小岗子、伏见台至沙河口、马栏河地区约6.77平方公里的城区规划,与原来已规划的8.93公里的地区合并成一个区域,总面积达15.7.35平方公里。

在此之前,日本已于1908年至1914年在沙河口建成沙河口铁道工场(大连机车厂前身),形成新市街。

所以说,从这份新的规划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大连的城脉,它是完成最初的大连的建设的规划。

1924年,谭家屯(市政府及体育场一带,含高尔基路与凤鸣街,2010年大半拆除)、大岭前纳入市街,并于30年代初期完成建设。

(凤鸣鸟瞰·孙群萃画)

东关街历史文化价值简述

1905年9月至11月间,日本殖民者以“下层中国人的一般杂居,在卫生风纪方面有值得忧虑之处”为借口,将大连市最早的先民强行迁至所谓“支那街”(小岗子,今东关街)。

1905年末,东关街雏形建成。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部分街道、建筑经改造,慢慢形成今天的格局与模样。

这里历史文化厚重,曾有伊藤博文、戴季陶、蔡和森、汪精卫、程潜、孙科、胡适、欧阳予倩、叶恭绰、周学熙、黄炎培、吴宓、李万春等众多名流遗痕。

《虎穴追踪》、《蓝色爱情》、《一个人的奥林匹克》等多部电影在此拍摄。

历史文化价值

党史遗迹益记笔店

1927年4月在旧大龙街19番地(西岗市场南门斜对过即西南)建立大连中共党组织秘密联络站——益记笔店。

1928年1月20日,中共关东县委第一次党代会在此召开(中共大连市第一次党代会,此时已搬迁到第二处益记笔店)。

益记笔店曾接待和掩护过途经本地去北京的蔡和森。

今昔对比

大连中华青年会·多位共产党人作革命演讲

1924年3月2日,李震瀛在大连中华青年会(原东关小学)演讲《中国与世界》(李震瀛,工人运动早期领袖,1922年领导京汉铁路工人运动,担任京汉铁路总工会秘书长)。

此后,共产党人杨志云在此演讲《京津现状》,李荫泉演讲《共产主义与中国》,大连中华工学会委员长傅景阳演讲《残游余影》等。

大连版“永不消逝的电波”原型刘逢川暗战之地:1944年8月 ,刘逢川在大连惠比须町92番地(原东关大庙附近)“泰阳堂”裱具店做店员,以名正言顺的职业作掩护进行谍报工作。

我国新文化运动遗迹之一

受1919年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傅立鱼等进步人士于1920年7月1日发起成立大连中华青年会,旨在教育报国,宣传新思想。

会址原在天津街,1922年迁东关街(原东关小学)。

这里曾接待过段祺瑞、汪精卫、程潜、孙科、张伯苓(南开创始人)、黄炎培(教育家)、叶恭绰(民国交通总长)、周学熙(民国财政总长)、吴宓等各界名流。

曾邀请众多名流进行新文化新思想演讲:

1922年10月11日,汪精卫演讲《中国未来之希望》。

1924年3月27日广东民国政府外交总长伍朝枢演讲广东民国政府及三民主义等,

1924年7月25日,胡适在大连中华青年会演讲《新文化运动》。

1924年10月19日,吴宓演讲《青年修养(道德)之标准》。

1925年2月1日,欧阳予倩在大连中华青年会演讲《中国戏剧改革之途径》。

近代最完整的“闯关东”遗迹

闯关东是我国近代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移民,体现了开拓进取,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而东关街是目前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一片“闯关东”遗迹。

从1905年至今,一批又一批闯关东移民在此扎根,至解放初,大连市民85%左右系“闯关东”移民。

有刘长春、徐沛东等名人旧居。

收购站旁是徐沛东旧居,2016年10月拆除

918事变后,刘长春在这里被日本殖民者质询

近代大连的城市起点

1899年,俄国殖民者进行城市规划,仅留下一张图纸。

1905年,日本殖民者实行种族隔离,正式开始建设,堪称城市最早的开发地。

近代大连文化的发祥地

大连话:各种山东方言、结合当地语言及外来语,逐渐融合,形成统一的,具有大连特色的市井方言。

大连公学堂1905年建,最初在天津街,1911年搬迁至大公街。

1923年一分为二:伏见台公学堂(理工东院)、西岗子公学堂(大一中)。

日本殖民教育机构以北京官话教授中文,故在第二代大连人时以胶东话为基础初步形成了大连市区语音(大连话)。

大连菜:在鲁菜之胶东菜的基础上,结合海味特色,形成了大连菜。

大连民俗的形成地:以齐鲁文化为基础,建有妈祖庙、宏济善堂等,逐渐形成大连的中国人市井文化区。

妈祖庙今昔对比

民族工商业的诞生地:1906年成立小岗子公议处(1908年改小岗子公议会),是东关街开发的主持者,曾为辛亥革命捐款。许多华商来此创业,如1907年的“周家炉”、1908年的华春照相馆、1909年的西岗市场等。

台湾同胞创业遗迹:1917年,台湾人孟天成在此创建博爱医院(二院),沿用至今。

博爱医院

2016年10月18日至20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古城卫士、2003年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获得者阮仪三教授来连讲学,并考察东关街。

10月18日下午15时许,八十三岁的阮仪三教授刚下飞机就走进了破破烂烂的、贴满各种拆迁标语的不可移动文物东关街。

阮先生对大连评价很高,认为完全符合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申请条件。

大连有着重要的城市记忆,丰富的历史文化,这里发生过很多与世界史有关的历史事件,相当精彩。
 阮先生对东关街的评价更高,是中国近代城市发展的重要节点,有着非常独特的特色内涵,是重要的历史见证,是留住城市记忆的地方。

东关街在“不可移动文物”之列,属于重要历史遗迹。希望大连的有识之士动动脑筋,保留下来。留住乡愁,怎么留住?……

东关街记录着大连人的美好记忆,保留东关街有利于国家和人民。

转载网络小笑话:说饼子道疯子,说不为就不为,不拆不挖不dalny。所以熊对能说,你把熊掌也卖了;所以好对妓说,换了马甲,你还是……(切莫对号入座,自取其辱)

2013年5月拆大连客运站,日本侵华遗迹

2015年7月7日,拆除日本侵华遗迹“满蒙文化协会”旧址


[1]满铁是南满铁道株式会社的简称,是日本在华最大的垄断组织和殖民机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