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心理学——人云亦云的“从众心理”
从众是指个体在社会群体的无形压力下,不知不觉或不由自主的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社会心理现象,通俗的说就是“随大流”。
从众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通常情况下,多数人的意见往往是对的。从众服从多数,一般是不错的。但缺乏分析,不作独立思考。不顾是非曲直的一概服从多数,随大流走,则是不可取的,是消极的“盲目从众心理”。
“从众”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通俗地解释就是“人云亦云”、“随大流”;大家都这么认为,我也就这么认为;大家都这么做,我也就跟着这么做。
2016年8月30日我去西藏阿里出差,给武警交通部队开展心理服务工作。到普兰县的一个中队去开展心理测评和团体辅导。
工作结束后,他们邀请我去附近的科伽寺转一转,据说这个科伽寺被称为“小布达拉宫”,来到寺庙后,发现朝拜的信徒非常多,老人大人小孩非常热闹。我们进入一个大殿里,由于环境陌生,也不知道这里面是什么规矩,带我的张医生说你看大家怎么做你就怎么做。
我看大家把整钱放到一个钱箱子里,换取零钱,我也照做;看到张医生在一个菩萨像前放了几块钱,我也跟着做;转完之后,出门。我看到每个人都要拿一个小水壶在自己手掌上倒出一点水,抹在额头上才出门,我也跟着做。
所以,我感受到当你处在一个不确定和不熟悉的环境中,你更倾向于看大众的选择,好像这样才是最保险的。
记得在《阿甘正传》里,阿甘因为一个简单的想法想跑步,跑着跑着后面跟了一大群人,越来越多的追随者,都没有弄清楚跑步的意义,只是盲目的跟随,到最后,阿甘不想跑了,想回家,追随的人变的惶恐、无助和迷茫不知道该怎么办?
可见,一味的从众会让人失去独特的价值感,带来个性的消失。这就是为什么社会上攀比之风非常严重,给人的感觉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可见,从众现象在我们生活中,比比皆是。大街上有两个人在吵架,这本不是什么大事,结果,人越来越多,最后连交通也堵塞了。后面的人停了脚步,也抬头向人群里观望……
美国人詹姆斯·瑟伯有一段十分传神的文字,来描述人的从众心理:突然,一个人跑了起来。也许是他猛然想起了与情人的约会,现在已经过时很久了。不管他想些什么吧,反正他在大街上跑了起来,向东跑去。另一个人也跑了起来,这可能是个兴致勃勃的报童。第三个人,一个有急事的胖胖的绅士,也小跑起来……十分钟之内,这条大街上所有的人都跑了起来。嘈杂的声音逐渐清晰了,可以听清“大堤”这个词。
“决堤了!”这充满恐怖的声音,可能是电车上一位老妇人喊的,或许是一个交通警说的,也可能是一个男孩子说的。没有人知道是谁说的,也没有人知道真正发生了什么事。但是两千多人都突然奔逃起来。“向东!”人群喊叫了起来。东边远离大河,东边安全。“向东去!向东去!”……
还有一则幽默故事:一位石油大亨死后到天堂去参加会议,一进会议室发现已经座无虚席。于是他灵机一动,大喊一声:“地狱里发现石油了!”这一喊不要紧,天堂里的人们纷纷向地狱跑去。很快,天堂里就只剩下那位大亨了。这时,大亨心想,大家都跑了过去,莫非地狱里真的发现石油了?于是,他也急匆匆地向地狱跑去。但地狱并没有一滴石油,有的只是受苦。所以,这种盲目跟随给个人带来的淹没感,只会扼杀自己的锐气。
在生活中,有些人因为图小便宜而从众,引发了社会群体的混乱。比如某地村名哄抢运输车辆散落一地的水果;一些市民在商家搞活动发赠品时,不遵守秩序,造成拥挤。这是从众的消极影响。
当然从众也有积极意义。比如,在一个集体里,老员工的示范作用;人们自发的义工活动,爱心捐狂,也会影响人们去参与。因此,从众可以使人避免渺小和无助感。
所以,对待从众现象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盲目跟随,也能适当融入。
下一期,大罗老师将为您分享《生活中的心理学——患得患失的“瓦伦达心态”》,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