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被情感绑架毁掉的中国孩子
侄子正面临小升初,突然说不上学了,要去打工。
表哥指着侄子大骂:
我每天累死累活买学区房,就是希望你好好学习、出人头地,你就这样报答我?
你妈为了照顾你,好好的工作都辞了,你怎么就不知道心疼她?
我们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你怎么对得起我们?
嫂子也在一边抹泪:
爸爸妈妈砸锅卖铁也要供你上最好的学校,你这么小就不上了,妈妈活着还有什么指望?
侄子也哭了,我把他拉到一边,耐心询问后才知道:他考试不理想,表哥骂他“白吃饭”、“白瞎老子的钱”,他这才赌气说不上学。
我不上学,就不用花他们的钱了,也就不欠他们了。
听完侄子的话,我的心揪起来了。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最无私的。表哥和嫂子绝非有意让孩子有“亏欠”感。
为了逼孩子就范,他们不自觉地利用了孩子对父母的感情,试图感动孩子“迷途知返”,却不知孩子听了之后会有这样的错觉:
父母过得这么惨,都是我造成的。
为了终止父母的不幸,他们不免违心去做一些自己不喜欢但却是父母所期望的事,自己内心无法宣泄的挫败感,便会以一种扭曲的方式呈现出来。
“都是为了你”,这是一种以爱之名的“情感绑架”。
被情感绑架的孩子,只有两条路:
努力“回报”,活得沉重无比
最近热播的综艺节目《放学后》中,读4年级的女孩吴欢芮就是一个活得无比沉重的孩子。
吴欢芮的妈妈是一个印刷厂工人,工作很辛苦。她不想让孩子走自己的老路,就逼着孩子努力学习。
吴欢芮已经是全校前三名了,她逼着孩子考第一,得个B+就急。
吴欢芮喜欢舞蹈,她逼着孩子练到最好。为了不耽误时间,还要求吴欢芮一边压腿一边看书。
吴欢芮稍有反抗,她就开始“倒苦水”:
妈妈一天上班,辛辛苦苦的为了什么?就是为了供你,让你有出息。
吴欢芮爸爸虽然对孩子比较宽容,但同样用情感施压:
吴欢芮烦不胜烦,带着哭腔喊出了自己的不满:
你如果再这样逼我,也许我真的会反呢?
最后妈妈竟然真的离家出走了,妈妈的出走让吴欢芮留下了内疚的眼泪,对着镜头表示以后会好好学习。
妈妈的目的是达到了,但是我好心疼这个孩子,整个晚上,只有妈妈不在场时露出过一次笑脸,其余所有时间都一副委屈压抑的样子。
这样的孩子将来也很难开心,因为她一生都在为父母而活。
为了回报父母的“厚爱”,她只能放弃自我,小心翼翼的活,不敢有任何行差踏错。
逆反,亲子感情很糟
不是所有孩子都愿意承受对父母的“亏欠”。反复向孩子“倒苦水”,很可能将孩子逼向另一个极端。
电影《伯德小姐》中的伯德,终日被妈妈抱怨,忍无可忍之下对妈妈说:
你说吧,养我到底花多少钱?我长大会赚很多钱,开一张支票还你钱,再也不用跟你说一句话。
父母对孩子的爱,在孩子眼里成了赤裸裸的金钱往来,亲情不复存在。
不是孩子不懂得感恩,而是此时父母的爱于他来说成了一种情感控制的筹码。
为了摆脱控制,他才对这场“交易”明算账。
被情感绑架的孩子,即使愿意听父母的,但也不一定能做得好。
因为越想“报恩”,可能情况会越糟。
电视剧《最好的我们》中的余淮,一遇到重大考试就发挥失常。
妈妈对他说:
我这都为了谁呀?看看我这身衣服!我穿了多少年了。我难道不想穿一件新衣服吗?你爸爸一个人在非洲,那么多年了,辛辛苦苦地干活。
我们活着是为了谁!不都是为了你吗?
“全家都为你做出了牺牲。”这就是妈妈的中心意思。
为了“回报”这种牺牲,余淮负重上考场,一到重大考试就焦虑,越紧张越考不好。
到底是因为先有了过错才有内疚?还是因为先有负罪感才焦虑犯错?
无以为报的焦虑已经融入孩子的血脉,他再也不能轻松上阵。
就像心理学效应“墨菲定律”一样,你越担心某种情况发生,它就越可能发生。你越想把一件事做好,它就可能越做不好。
怎样正确向孩子传达你的期许?
这的确很难,尤其是希望孩子可以做得更好时。
不要对孩子进行情绪性评判
不要再对孩子说类似这样的话:
我为你付出这么多……
我辛辛苦苦把你拉扯大……
如果当初不是为了你,我就……
这些话只传达了一个意思:我对你这么好,你却如何如何。
而听到这些话的孩子,根本不知道如何改变现状,只会陷入内疚、自责中。
贵州安顺一名8岁的女孩,因为没完成寒假作业担心被骂,离家出走了。
女孩的父亲是一位外卖小哥,他看到被警察送回家女儿,痛心地说:
现在整个公司没谁有你爹这么苦。我就想着我苦两年,让你们好过点。
一句“现在公司没有谁有我苦”,就成功把孩子不写作业的问题,变成了不懂事,不孝顺父母。
孩子的问题适合就事论事,用最简捷的语言指出错误所在,而后指明正确方向,不要动辄上升到道德高度,让孩子背负愧疚前行。
孩子没写完作业,就问孩子为何没写完,不会写还是不想写。然后辅导、教育孩子把作业写好即可。
鼓励孩子,让孩子做得更好
思想家卢梭说过,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希望孩子做得更好,最好的方法不是打击责骂,也不是刻意感动,而是鼓励。
泰国一个公益短片中,一个男孩的足球基础不好,头球技术基本为零。
妈妈没有指责孩子不努力,也没有“倒苦水”逼孩子努力。
而是鼓励他说:“教练夸你很努力,你以前不会用头去顶球,现在时不时能做到了呢,再努力一点点哦!”
男孩开心笑了,吃过饭就跑去练球了。
球场上,男孩跑不快,远远落后其他人。
他沮丧地对妈妈说:“我追不上其他人。”
妈妈说:“没关系,努力去超过你前面的那个人就可以了。”
最后,在妈妈的鼓励下,男孩拼劲全力,以一个漂亮的头球赢得全场。
教育学者尹建莉说:
在习惯养成中,如果经常让孩子有不自由感和内疚感,他就会在这方面形成坏习惯;相反,如果总是制造孩子的主动性和成就感,他就会在这方面形成一个好的习惯。
鼓励就是一个激发孩子主动性和成就感动的方法。
与其逼孩子向他人看齐,不如鼓励孩子挑战自己。
父母过好自己的生活
荣格说:“父母对孩子最不好的影响,莫过于让孩子觉得他们没有好好过日子。”
父母不能将自己的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更不能为了孩子盲目牺牲自己,背负着父母牺牲的孩子也不会快乐。
上海的冬天又冷又潮湿,Papi酱买了一个取暖器,感觉很好,就让妈妈用。
可妈妈每次都说不冷,坚持不用。
有一次Papi酱突然回家,发现取暖器在妈妈房间,她正在偷偷用。
妈妈看她回来了,马上拔电源,送去Papi酱房间。
Papi酱提出再买一个,两个房间各放一个,妈妈却再以“我不冷”为由拒绝了,这让她很不舒服。
Papi酱说:“希望父母把更多的时间、金钱、爱给你们自己,在爱子女的同时更爱你们自己。”
父母经常对子女说:“你过好了,我心里就踏实了。”
孩子其实也希望看到父母幸福的样子。父母过得幸福,孩子才会安心。
父母若将自己的一切都寄托于孩子身上,完全失去自我,这不但是对自己的不负责,对孩子也是一种压力。
如何过好这一生,父母是孩子最好的示范。
父母努力追求自己的幸福,孩子才会踩着父辈的脚印,步步跟随。
*作者简介:李核桃,社科图书编辑,正走在婚姻路上,探求着育儿密码。青榄家长地带(ID:educool):百万中小学生家长聚集地,专门研发趣味小课,让孩子爱上学习。《跟着青榄学古文》音频节目正在热播,内容涵盖1-9年级语文教材的古文篇目,每天10分钟,帮孩子解决学古文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