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了郎平的这些战术,很多教子难题将迎刃而解

在里约奥运会上,中国女排先是涉险进入八强赛,继而逆袭东道主巴西队,成功复仇荷兰队,最终卫冕冠军,让无数国人为之热血沸腾。

在此次比赛中,郎平教练不急不躁的心态,及其对队员们的包容,给大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孩子也将面临无数场人生激战。倘若我们也能以郎教练的态度去陪伴孩子,那么,很多问题是否可以迎刃而解呢?从郎教练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哪些教练术呢?

教练术1:接纳现状,坚持鼓励与引导孩子

当比赛失利时,郎平安慰队友们说:“没关系,我们还有机会。”

然后,她淡定从容地为队友们分析:“你就拦她的视线,跳得稍微慢点,反击的时候保护要上得快,不要脚下绊蒜,要多给对手压力……”

自始至终,她,没有施压,只有安抚和鼓励;没有责怪,只有战术上的指导与调整。

最后,在强大的对手面前,女排姑娘们完成了一次又一次漂亮的逆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话说,当看到姑娘们失利时,郎教练真的不急吗?

当然不是,我们看到她在台下着急得走来走去,但是,当队员们一下台,她立刻变得和颜悦色。因为,她明白瞎着急没用,此刻应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帮助姑娘们扭转局面,重振士气。

试问一下,当我们遇到孩子考试失利时,会是什么态度?

有些家长非常焦虑,继而将焦虑的情绪传染给孩子。结果,孩子越发焦虑不安,状态也越来越差,进而恶性循环。

有些家长则非常生气,不由分说地打骂孩子。孩子听得最多的话是,“这么简单,你怎么又错了”,“你怎么这么笨,连这都不会?”这样的话听多了,很多孩子开始自暴自弃,叛逆,“反正怎么做,爸妈都不满意”;有些则接受了这样的心理暗示,认为自己真的很“笨”,变得越发不自信。

与郎教练相比较,我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

相同点:对孩子充满期待,会为孩子没有表现好而着急。

不同点:郎教练认清了力量不及对手的现实,控制住自己的情绪,给队员以及时的鼓励与指导。然而,很多家长却不能接纳孩子的失误,对孩子一味指责、批评,没有鼓励也没有方法指导。

结果,郎教练与队员们共同创造了一个逆袭的奇迹,而我们却收获了一个越来越不自信的孩子。

所以我们要向郎教练学习的是:接纳孩子的一切,肯定他们的付出,指导他们的行动。

教练术2:团队配合,战术调整,在适当的时候喊暂停

在中国队对战队荷兰队那一场,当对手刚刚high起来的时候,郎教练一个果断的暂停,立即破坏了对手的进攻节奏,同时,她的及时“补课”也为女排们赢得了关键的一分。

同样的,我们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也会遇到大考、小考,出现学习倦怠的情况,那么,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可以怎么做呢?

有的父母不顾孩子的学习现状,对每一次大考小考都过分紧张,没有给孩子一个成长与进步的节奏安排,导致孩子的心情起伏跌宕,学习成绩也跟着起伏跌宕,以致触发了孩子厌学、抵触、叛逆的心理。

当我们责怪孩子不努力、不聪明、不够拼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问问自己:我们是一个合格的教练吗?

所以,我们要向郎教练学习,做一个懂方法、有智慧的教练,而不是瞎指挥,做孩子的要求者、控制者。

对此,我们首先要对孩子的学习做整体的布局构思,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定位,做出适合自己的学习进度规划,把握孩子独有的学习节奏,给孩子制定合适的休整期、加速期。当孩子处于瓶颈期时,我们要给孩子以有用的指导,陪伴孩子渡过难关。

当然,有些父母可能会说,我们不是全能,我们做不到那样理智与逻辑,但是你试过向学校和老师借力吗?我相信没有一个老师会拒绝主动配合的父母,会拒绝主动学习的孩子。

老师能从专业的角度给我们提供建议,我们可以与老师、孩子一起,通过充分沟通,实现三方分工合作的状态:老师给方法、给内容;孩子一一落实;父母分步检查,协助落实。

所以关键不在于你行不行,而在于你愿不愿意用更好的方式去帮助孩子。

教练术3:树立切合实际的目标。不一定会有奇迹,但一定不会一无所获。

郎平和她的队员们,在出征里约前,就没想过要拿冠军。

对于目标,她们说:注重过程,打好每一场球,力争最好成绩。

对于结果,她们说:争取不留遗憾。

对,打出自己的水平,将现有的能力发挥出来,就是不留遗憾。

郎平合理的目标定位与结果期待,减轻了队员们的心理压力,所以姑娘们才得以轻松上阵,一球一球地打,一分一分地拿。

对于孩子,我们更应如此。

一方面,我们要了解孩子的实力,不要以超越现实的期待去要求他们。孩子们的身心尚且处于发育阶段,抗压能力与自我减压能力有限,不切实际的目标只会徒增心理压力,不利于孩子进步。

另一方面,我们要将自己的期待,调整到一个可以预期的目标值上。这个目标是孩子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而不是拼命也达不到的。

教练术4:理解孩子的个体差异,接纳孩子的独特性

尽管孩子与孩子之间的智商差异不大,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孩子的学习能力的确有高低之分。

因为学习能力并非只受智商影响,它还受情商、习惯、环境的影响。

这其中的各项因素,都与父母的脾性、教育方式、家庭成员结构等,都有直接的关系,所以我们做父母的必须认识到:天下没有相同的家庭,也就不会有相同的父母,更不会有相同的孩子。

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去和别人比,就像你不会希望孩子拿你去和别的父母比一样。

让我们向郎平学习,接纳孩子的一切、欣赏孩子的一切、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合格教练。

>>>>

作者简介:袁语,一个14岁孩子的妈妈,执证心理咨询师(国家二级)、执证人力资源     管理师(国家高级),持续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与亲子关系。个人微信公众号:袁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