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瓜斋第63期:简化字的前世今生(上)
在书法作品中,如果出现简化字,一般会遭到嗤笑,说这人没文化。通常的规矩是,在生活中,用简体,在书法中,用繁体。当然,也有在生活中装逼用繁体的,没有问题。繁体给我们的感觉是:有文化。
其实呢,古代的字也并不都是繁繁地,简体字也并不只是1950年代的产物,而是古已有之的。
我们从唐代书法家孙过庭的《书谱》和颜真卿的《勤礼碑》中摘几个字,做一个comparison:
四字分别是:时、书、为、张。对比之下,我们发现,相较于右边的楷书,左边的草书和我们今天通行的简化字,其形态更为接近。难不成孙过庭所处的唐代,就已经有这些简化字了?
这是个历史问题,一言难尽。在古代,汉字并不像今天这么规范,一个字往往有多种写法。颜真卿的叔父颜元孙编有一本书,叫《干禄字书》,在古代很有名。该书将汉字分为俗、通、正三体。并解释说,俗体,多应用于文案、券契、药方等场合;通体,多应用于表奏、牋启、尺牍、判状等场合;正体,多应用于著述、文章、对策、碑碣等场合。据此,则知不同场合,同一个汉字的写法往往多有不同,有时会有繁简差异。比如《干禄字书》所举字例:
兇 通体
凶 正体
蟲 正体
虫 俗体
谿 正体
溪 通体
囬 俗体
回 正体
憐 正体
怜 俗体
煙 正体
烟 正体
爾 正体
尔 通体
斷 正体
断 俗体
单看上面的各组例字,我们的第一感觉是,每组第一个字是繁体,第二个字是简体,岂不知两个字在唐代都已经有了,只是在正、通、俗方面略有差异而已(如果按照正体和异体的标准划分,这里的通体、俗体大概都属于异体字)。我们今天的简化字,大都是取每组中比较简单的那个,无论它是正体、通体还是俗体。
这样,我们就知道了今天简化字的两个来源:①古代草书。②古代正、通、俗体字(或者说,古代正体、异体字)。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