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情》得福在喇叭里讲的太戳人了,人有两头根,他乡做故乡
不得不说,得福当上镇长以后的剧情没有建设金滩村时的剧情好看了,进入到2004年,就是烂尾工程、工程款、宅基地、修扬水站,还莫名其妙多了一个老婆,一切好像非常社会主义,但是又有点魔幻。感觉只不过是过了一个千禧年,好像变了很多,但好像什么都没变。
有网友对此的解释非常到位,这不仅是吊庄到金滩村到闽宁村再到闽宁镇的变化,也是那个时代所有人物的缩影。在电视剧中,终于知道得福是1972年生的了,吊庄1991年的时候,他才19岁,正是愣头青满脑子苦干的时候。
而到2004年,他32岁了,他该抛去年少的烂漫进入到成人世界了。年少烂漫是什么,是想着怎么帮水花、怎么管教弟妹、哪怕背处分也要给村里办好事。成人的世界是什么,是如何完成政绩。所以得宝填坑了。整村搬迁的时候,刁民这样的话也说出口了。
一听到得福说涌泉村是刁民,得福他爸首先就掀翻了得福的饭碗,气得让得福滚。得福开始以为老爹生气是以为指桑骂槐,但是没想到老爹说了涌泉村的来龙去脉以及马家先人的事情后,才懂为什么不能侮辱涌泉村的人。
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乡土情节和大义,难得而且珍贵。这是我们为什么是我们的原因。我们为什么能有文明,为什么经过战火还能生生不息,靠的不就是这样互相帮扶的情义吗?
得花一气之下跑到广播站说出来作为后人的心里话。时代发展起来了,接受教育的人都向往外面的世界,都想走出大山看一看,可是这山太大了,走了半生还是走不出去。
第一集里得宝带着几个人跑了,喊水就说,能跑到哪里去,跑出了山还是山。涌泉村真的是大山里的村子,跟外面脱节太久了。老人不走就算了,怎么说也是土生土长的,根已经在这里了,但是对于年轻人来说,正是扎根的时候,他们不想把根扎在这里。
小学十几里、初中几十里、到了高中才住校,这话别说是得花说的,就连现在,肯定也有不少网友有这样的经历,也还有一些人正在经历这样的事情。生在山里、穷地方的孩子,难道就该因为老一辈不愿意搬迁,自己也跟着受穷吗?
每个人都有寻求改变的权利。
老太爷不想拖累后辈,但是自己又不想离开,就在搬迁之前喝农药了。得福赶紧把太爷背出去,坐上拖拉机就往城里医院送。
假如说得花的说法是涌泉村后人的想法,那么老太爷的做法就真的刺痛了所有人。
得福说,送老太爷去医院,坐在拖拉机上心里特别难受。这个难受不止是看到因为搬迁把老太爷“逼死”,更是想到了自己的爷、太爷。当年一家人轮换着抬,翻山越岭的往医院送,送到了,人也不行了。
这样的经历,是每一个老一辈的涌泉人都有的经历。这件事刺痛了每一个上了岁数的涌泉人。本来是要在这里扎根过日子的,结果就是因为穷、封闭,反倒害死了自己的先人。害死了先人不说,还要耽误后人去外面看更大是世界,找更好的营生。
山里太大了,要么出不去,要么回不来。像得福这样的中年人以及比他大的人,根在这里扎得再深,也喝不上水了。旱都要旱死了,耽误了一辈又一辈,麦子只能黄了一茬又一茬。外面世界再繁华再热闹,他们也只能看沙尘暴。
得福说的那些官话,什么搭上脱贫最后一班车,能有教育医疗就业这些,说真的,村里的老百姓真的不懂,也不想懂这些,就家里人病了怎么也走不出大山去,这一点就足以戳中很多人了。不止涌泉村的人,还包括电视机前的人。
套换到现实中,那就是为什么年轻人向往大城市,为什么北上广在996的压榨下依旧有魔力?因为大城市里才配有梦想。哪怕70平米的小房子,承载的也是一个从小地方走出来人的全部。在这里,孩子能有更好的教育,老人能有更好的保障。
这就是魔力。
得福说,人不是树,人有两头根,一头在老先人手中,一头在后人手里,我们后人在哪里,根就在哪里。这句话说得真的没有办法反驳。那些从大山里、小地方走出去的年轻人,有能力的,哪一个不是在新地方落土生根了,哪一个不是他乡做故乡,故乡亦是他乡?
中国人的根是安土重迁,但也是寻找合适的新土壤再次扎根。每一次搬迁对于这一辈人来说都是非常动荡的,但是树挪死人挪活,假如是个金窝窝,打死也不会搬的。
根只要在心里,就永远不会丢。就好比得福老爹,把马家和李家先人的故事告诉了得福,那么得福也会把这个故事接着讲下去。只要有人记着,根就不会断。
得福说的话,真的是很难不动容,戳中了所有人心里柔软的地方。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