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应大力发掘不动产登记数据价值
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的交汇融合引发了数据迅猛增长,数据已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大数据正日益对全球生产、流通、分配、消费活动以及经济运行机制、社会生活方式和国家治理能力产生重要影响。2015年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提出要推进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目前土地、房屋、林地、海域等不动产已经实现了统一登记,建立了统一的信息平台,拥有海量的不动产登记数据。这些数据含有极大的社会和经济价值,但是尚在沉睡未被挖掘。当前先进信息化技术允许我们采集海量的数据并提供高效的分析手段,探寻数据之间的关联性。本文拟就如何挖掘不动产登记数据的价值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当前不动产登记数据的现状
(一)全国不动产登记数据上报和汇总平台已经建立
2013年国务院决定建立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以来,国土资源部负责指导监督全国土地、房屋、草原、林地、海域等不动产统一登记职责,基本实现了登记机构、登记簿册、登记依据和信息平台“四统一”。至2017年底,已实现全国不动产登记信息平台全面接入国家级平台运行,所有市、县(区)已经完成中心城区现势有效的房地数据整合,并汇交到国家级平台。
(二)不动产登记数据实现了完整和统一汇交
不动产登记信息平台覆盖全国所有市、县(区),拥有不动产登记增量数据和中心城区的存量房地等不动产登记数据。一、二手房买卖、抵押等登记数据实时完整,并统一汇交到自然资源部国家级平台。
(三)不动产登记数据价值尚未得到充分体现
前期国土资源部门将主要精力花在建立不动产登记统一机构、信息平台、登记规则等制度方面建设上,对不动产登记数据的挖掘和利用不够重视,未充分发掘不动产登记数据的价值。
二、不动产登记数据的价值
(一)可以指导立法
美国著名法学家霍姆斯说过,法律的生命不在逻辑,而在经验。台湾知名法学家王泽鉴曾言,未来的法学家应来自统计学家和经济学家。2015年台湾地区“立法院”修订“民法典”,对物权法做了较大幅度的修改,修订了典权,废除了永佃权,将地役权改为不动产役权,重要依据就是地政部门关于不动产权利登记的数据。2008年《物权法》我国施行,目前正在制定民法物权编,不动产登记作为《物权法》在实际生活中最广泛的应用,其在物权设立、变更等方面的数据无疑可以反映物权法制度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程度和效果,推动法学界进一步根据实际情况合理修订物权制度。比如目前域外引入的地役权、预告登记等制度运行效果不尽如人意,可以从不动产登记数据中得到直观的反映,从而推动法学理论的发展和立法机关的修法进程。
(二)可以调控房地产市场
房地产的价格近期看货币,中期看供应,远期看人口结构。政府调控了十几年房地产,收效甚微,一个重要原因是无法实时且全面掌握房地产市场的状况。目前不动产登记机构实时掌握了全国范围内所有市县一、二手房价格、抵押登记价格等数据,更加贴近市场脉搏,可以有效的反映房地产市场的波动情况,为政府出台和评估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起到良好的政策参考作用。囿于系统所限,住建部发布的一二手房价格情况只有全国70个城市,而自然资源部却可以提供更为全面和及时的不动产数据。
(三)可以反映国家经济运行情况
房地产的价值占了整个国民经济40%以上的比重,其产业的波动情况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不动产登记数据反映了市场上各主体经济活动的活跃程度,也体现了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比如查封登记、抵押登记的数量和价值可以反映经济的起伏情况。这些数据可以作为土地部门参与宏观调控的决策参考,也可以作为宏观经济措施调控政策效果的判断指标。
三、应加强对不动产登记数据研究分析
大数据时代来临,不仅意味着我们收集数据的能力大大增强,也意味着对海量数据的分析能力大大增强。目前不动产登记数据的应用状况不尽如人意,可以说是一座沉睡的金山,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价值。笔者认为,应加强对不动产登记数据的研究分析,充分应用好不动产登记数据,既可以为房地产市场调控乃至宏观经济调控提供巨大的决策参考,又可以进一步加强自然资源部在房地产市场调控乃至宏观调控中的地位。
(一)尽快建立不包含权利人信息的不动产登记数据库。不动产登记数据应用时应剥离与当事人权利信息有关的个人隐私,明确与权利人个人身份有关的信息属于隐私信息,不得用于公开。在应用时只提取不动产登记数据中与成交价格、宗数等价值有关的数据,这些数据不涉及个人隐私,且对经济情况分析价值巨大。
(二)尽快成立不动产登记数据分析队伍。声音如果没有韵律只是一堆噪音,数据没有分析只是一堆冗余。为加强对不动产登记数据的研究分析,可成立专门队伍,从经济学、统计学等方面建立模型,研究分析不动产登记数据,供决策参考。
(三)可以考虑将部分不动产登记数据公开发布,共享给其他部门和学者研究使用。一座金矿,自己挖不完,可以让别人来挖。更好的一点是其他人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挖。可以定期发布不动产登记数据白皮书,提供给法学、经济学等学界利用,用于指导立法、研究分析经济规律周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