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印刷趣谈之八 狱中程邈 , 三千隶字十年覃思 ; 楷字真书 , 汉字演变日趋规范

请点击上方“诗眼看世界”加关注,赵刚问好!

  

作者:张树栋 张耀崑   题字:王树明

  编辑:赵志忠

古今印刷趣谈之八

狱中程邈  三千隶字十年覃思

楷字真书  汉字演变日趋规范

      编者按:一部《古今印刷趣谈》,让我走进八十五岁高龄的淮镇籍老乡,张树栋先生的印刷史学和他的精神世界中。翻书灯下,受益匪浅!张树栋先生现居北京,其原籍是河北省献县淮镇东刘庄村,他是中国印刷史学的著名学者,其著作等身。作为乡贤张树栋先生虽身居京华,心系家乡,在疫情防控期间为家乡捐款,助力家乡的疫情防控工作。此书为张老先生的封笔之作,征得老先生同意,“诗眼看世界”从今天开始将全文刊发《古今印刷趣谈》。张老先生以中国的印刷发展史为线,将中华传统文化从远古至今贯穿起来,其中有历史事件、人物传说、趣事等。阅读《古今印刷趣谈》一书,我们从书中或许能得到启示,我们淮镇是全国重点镇、河北省重点小城镇,又是千年文化古镇。梳理淮镇文脉,整理淮镇文化,创建文化淮镇,构建中国·淮镇。我们需要精神动力,寻找文化之源,那就请大家继续关注“诗眼看世界”,在淮镇籍学者张树栋的《古今印刷趣谈》一书寻找答案吧,让我们为构建中国·淮镇而共同助力!

张树栋 :1936年生于河北献县淮镇东刘庄村,大专学历,副编审职称。从业印刷、出版与印刷史研究63年余。著有《中华印刷通史》《中国印钞通史》等图书20余种,在人民日报、新闻出版报、中国印刷、台湾印刷人、香港印艺月刊等多家报刊发表文章200多篇。近作《中华印刷典故》荣获2015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首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第28届华东地区优秀图书一等奖。现任中国印刷博物馆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印刷博物馆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印协印刷史研究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书局《中国出版史研究》编委会编委。

张耀崑 :1962年生于北京市,先后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获文学士、经济学硕士学位,主任编辑职称。从业金融与财经专业编辑工作34年余,参与《中华印刷通史》《中国印刷史简编》《中国印刷之最》《古今印刷趣谈》等多种印刷史著作的编纂,在《金融时报》《香港印艺月刊》等多家报刊上发表文章数十篇,现任中国金融时报社总编室副主任。

  狱中程邈  三千隶字十年覃思  

  楷字真书  汉字演变日趋规范  

狱中程邈  三千隶字十年覃思

在距今两千多年以前的秦朝,有一个名叫程邈的人,他是下杜人。秦初,他在秦朝的监狱里当了一名管理监狱的小官,官名“狱吏”。后来,也不知道为了什么,他得罪了秦始皇,被秦始皇投入了云阳狱中。在狱中他没有什么事可做,心里闷得慌,便着手损益小篆,试图在小篆基础上,去繁就简、去弯取直,自创出一种新的字体来。心想,这对政务多端、文书日繁的秦王朝是会有好处的。就这样,他苦思冥想,用了十年的时间,自创了三千个新字。他把这三千个新字,工工整整地写出来,请人呈给了秦始皇。秦始皇看了非常高兴,便把他从监狱里放了出来,还破格提升他为御史。这件事,在近年新出版的《中华印刷通史》中(北京简体字版第31页,台北正体字修订版第44页),作了简要介绍:

“隶书”,始为秦朝程邈所作。程邈本为秦朝县之狱吏,因得罪于秦始皇而被投入云阳狱中。他在狱中苦心覃思十年,损益小篆,作隶书三千字,上之始皇。始皇采纳用之,遂拜其为御史。

从上述不难看出,我们虽然不知道程邈的生卒年月,但他始创隶书的时间还是可以推算出来的。原因是秦始皇死于公元前210年,而他灭六国后建立全国统一的秦王朝是在11年前的221年,在位仅仅十年有余。既然程邈在狱中“覃思十年,损益小篆,作隶书三千字”,那末,这十年必是公元前221~210年。只是,通常的说法,说程邈是损益小篆,而不是大篆,这里边还有点出入。客观的说,程邈所创的隶书,是在综合损益大篆、小篆和民间已经开始隶变的“秦隶”的基础上研究出来的。原因有三:

(1)程邈是在战国时期生活过的人,他最熟悉的文字是大篆;

(2)在程邈入狱之前,大篆已经开始隶变,这从秦始皇下令李斯等人整理制定出小篆作为标准文字,又以书写简便的隶书作为日用文字,普遍使用于民间(见《中华文明五千年》第110-111页,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以及现存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上,已有使用隶书书写的基层官方文书,可资证明。

(3)程邈用了十年的时间,创写了三千个隶字,而这十年,正是秦王朝严令推行小篆的十年,程邈势必更多的参考了小篆的笔法。

基于这三条理由,应当说程邈是在大篆、小篆和秦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制出更为简便、实用的隶书,是最为恰当的。

隶书从出现到成熟,有着一段较长时间的演变过程,种类也多有不同。一般说来,普通称作隶书的,主要是秦隶和汉隶。秦隶通行于秦代,是隶书的早期形式;汉隶为隶书的成熟字体。现在我们仍在使用着的隶书,是指汉隶中的“八分”。“八分”是在秦隶之后,渐生波磔,归于整齐、规范,逐渐演变而来的。隶书发展到八分,已是姿质遒美、成熟、为人们喜爱,而又得到长期使用的文字了。

楷字真书  汉字演变日趋规范

隶书经过大约三四百年的发展、演变,到了汉末魏初,又出现了“真书”。早期的“真书”叫作“正书”,到了唐朝才改称“楷书”。楷书的“楷”字,是模范、法式的意思。顾名思义,楷书是人们学习与模仿的标准字体。“楷书”的出现和成熟,是我们中国汉字业已成熟和规范的标志。

关于楷书的首创者,王愔在他的《文字志》中说:“次仲始以古书方广,少波势,建初中(汉章帝建初年间,公元76~84年)以隶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模楷”。说楷书是东汉王次仲创造的。现存实物中,只有魏钟繇的“贺克捷表”的法度可称得上是楷书的鼻祖。钟繇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楷书书法家。只可惜,王次仲这个人的生平我们很难搞清楚。在神话故事中,说他是上郡人,小的时候就心怀异志,年满二十岁时,便创造出隶书。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华夏之后,因政务繁忙,特别需要把他所创的隶书推广使用,曾三次下诏召他,可这个王次仲居然三请不到。秦始皇震怒之下,便派人抓捕他,把他装进了槛车(古代运送囚犯、用木桩制作的囚车)。可囚车刚一启动,王次仲便变成了一只大鸟,冲出车外,振翮高飞,翻飞而去。

众所周知,文字是知识和信息的载体,印刷朮通过文字来积累和传播人类的智识,推动人类进步事业的持续发展,文字对印刷朮的发明是至关重要的。前文我们介绍了汉字的发展过程,但在过程之中它是如何演变的,说得还不够清楚,在此,让我们对文字的演变过程再做一次梳理,根据汉字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特点,理清汉字演变的脉络和轨迹。

(1)甲骨文的特点:一是文字繁复,异体字较多,譬如“羊”字的写法竟多达45种;二是由于用刀刻写的原因,笔画直粗,锋芒明显,转角处多为方形,字形显得瘦劲挺拔。

(2)金文、大篆的特点:金文盛行于周朝,是刻、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多为大篆。大篆在汉字发展体系中,文字虽仍然繁复,但结构已趋整齐,笔画也比较匀称。

(3)小篆的特点有三:一是形体固定,异体字较少;二是字的偏旁位置、符号固定,不得随意变换和增减;三是字形简化,笔画减少,使汉字的书写进一步线条化。

(4)隶书的特点:字形扁阔、笔画平直,横画蠺头燕尾,字体端庄秀美。汉字发展到隶书,已完全摆脱了象形文字的形象,具有了较多的造型艺术。

(5)楷书的特点:形体方正、笔画平直。与隶书相比,它的横画没有了蠺头燕尾,点也变得趋于长圆形。

在所有字体中,楷书既是最为工整和易于雕刻的文字,也是最适于印刷的字体。楷书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的文字已经规范,此后虽有应印刷制版和阅读方便的需要而出现的宋体、仿宋体、乃至黑体等美术字体的运用,但那都是隶、楷之变种,作为字体,并无实质性的变

编者简介

赵志忠,笔名赵刚,号国学守望者,男,1973年4月生,河北省献县淮镇人。作品发表于《诗刊》《中华诗词》《中华辞赋》等。中国作家协会《诗刊·子曰诗社》社员,诗词中国·中华诗词网2017年度优秀通讯员,采风网2017年度十大新闻奖获得者,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河北省沧州市诗词楹联学会副秘书长,沧州市新联会常务理事,沧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沧州骄子》编委,《诗眼看世界》创始人,采风网沧州站站长,献县知联会理事,献县新联会副会长、秘书长,沧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等。

扫描或长按二维码加关注,国学守望者问候!

投稿微信:18232790185国学守望者 (手机同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