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点击上方“诗眼看世界”加关注,赵刚问好!
作者:张树栋 张耀崑 题字:王树明
编辑:赵志忠
古今印刷趣谈之六十六
重大发现 英山出土毕昇墓碑
编者按:一部《古今印刷趣谈》,让我走进八十五岁高龄的淮镇籍老乡,张树栋先生的印刷史学和他的精神世界中。翻书灯下,受益匪浅!张树栋先生现居北京,其原籍是河北省献县淮镇东刘庄村,他是中国印刷史学的著名学者,其著作等身。作为乡贤张树栋先生虽身居京华,心系家乡,在疫情防控期间为家乡捐款,助力家乡的疫情防控工作。此书为张老先生的封笔之作,征得老先生同意,“诗眼看世界”从今天开始将全文刊发《古今印刷趣谈》。张老先生以中国的印刷发展史为线,将中华传统文化从远古至今贯穿起来,其中有历史事件、人物传说、趣事等。阅读《古今印刷趣谈》一书,我们从书中或许能得到启示,我们淮镇是全国重点镇、河北省重点小城镇,又是千年文化古镇。梳理淮镇文脉,整理淮镇文化,创建文化淮镇,构建中国·淮镇。我们需要精神动力,寻找文化之源,那就请大家继续关注“诗眼看世界”,在淮镇籍学者张树栋的《古今印刷趣谈》一书寻找答案吧,让我们为构建中国·淮镇而共同助力!
张树栋 :1936年生于河北献县淮镇东刘庄村,大专学历,副编审职称。从业印刷、出版与印刷史研究63年余。著有《中华印刷通史》《中国印钞通史》等图书20余种,在人民日报、新闻出版报、中国印刷、台湾印刷人、香港印艺月刊等多家报刊发表文章200多篇。近作《中华印刷典故》荣获2015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首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第28届华东地区优秀图书一等奖。现任中国印刷博物馆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印刷博物馆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印协印刷史研究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书局《中国出版史研究》编委会编委。
张耀崑 :1962年生于北京市,先后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获文学士、经济学硕士学位,主任编辑职称。从业金融与财经专业编辑工作34年余,参与《中华印刷通史》《中国印刷史简编》《中国印刷之最》《古今印刷趣谈》等多种印刷史著作的编纂,在《金融时报》《香港印艺月刊》等多家报刊上发表文章数十篇,现任中国金融时报社总编室副主任。
重大发现 英山出土毕昇墓碑
1、重大发现 英山出土毕昇墓碑
1990年盛夏,位于大别山南麓的英山县,全县干部群众群策群力在抗旱。正值烈日高照的中午,草盘镇宣传干事黄尚文同志在五桂村检查旱情,准备收工回家吃午饭,在一处田缺洗手脚时,发现他所蹲的一块石头上有刻字,他赶紧用水洗净石头上的泥尘,原来是一块墓碑。碑文字跡十分清晰,碑中两行竖刻文字:“故先考毕昇神主,故先妣李氏妙音”下共一墓字。这位乡镇宣传干事头脑中立即就浮现了在课本上所学的知识:毕昇?是不是发明泥活字印刷的那个毕昇?他如获至宝地将墓碑洗净搬起,连忙叫人抬到一处不易被破坏的地方。就这样,一方沉睡近千年的活字印刷发明者的墓碑出土了。
说来也巧,当地退休教师萧海澄路过墓碑放置之地,墓碑上的碑文引起了他的注意,心想:这个毕昇是不是活字发明家毕昇?他带著疑问来到县志办,找到在县志办工作的同乡萧浪平谈及此事,当时县志办主任陈凯文同志在场,听说此事后,立即同萧浪平,段茂畅前往墓碑存放地,极其认真地辨认勘考拍照,录取了墓碑的第一手资料。回到县城后,他们在一起仔细地研究了该墓碑的内容,认为极有可能就是北宋活字印刷术发明家毕昇的墓碑。经过认真讨论,他们一致认為,仅凭他们几个人的力量是无法断定的,不如先在报纸上发表消息,引起有关专家的注意,对此进行考证。并将想法告知县文联主席马明权和宣传部宣传科长雷电。这样,我们就在1992年12月8日《湖北日报》第一版,看到了一篇题为《英山发现毕昇墓碑——是否北宋发明家毕昇碑尚待考证》的报道。接著《光明日报》在1993年1月3日第三版又刊登了湖北英山县志办陈凯文、段茂畅、萧浪平发表的《毕昇墓碑》通讯,并附有墓碑照片。紧接著又有几家媒体相继报道此事,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
1992年深冬,县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正在英山南线公路清理发掘因工程暴露在外的古墓葬。县政府办文卫科长段如意同志急匆匆赶往发掘现场,找到县博物馆长王新国,掏出报纸告知我们说:“瞧这个报道,你们又有事儿干了。”这就是上面提到的《湖北日报》第一版所发的消息。当时我们心存极大疑惑,因在以往的工作中,常常遇到小题大做,或谎报军情的事情,我们没少因此而白跑路。但这次不同,报纸上都登了,我们没敢怠慢,在结束发掘工作之后,立即赶往毕昇墓碑发现地。一看便知这是一方古墓碑。我们立即将墓碑移至镇文化站予以保护,使墓碑不再受损。紧接著调查走访知情人员,追踪墓碑移动经过,收集一切相关资料。一场有关发现毕昇墓碑的调查及研究工作在县党委领导下正式、有序的开展开来。1993年,应县博物馆的邀请,省市专家相继来到英山草盘镇五桂墩村,对毕昇墓碑及墓碑发现地进行实地勘考、调查,并结合历史资料反复求证,基本确定了该碑的立碑年代是北宋“皇【】四年(即公元1052年)二月初七日”,时在毕昇创制成活字版的庆歷年间(1041-----1048年)之后数年,与《梦溪笔谈》记载的“布衣毕昇”所处的年代相符,确属活字印刷术发明家毕昇的墓碑。
英山发现毕昇墓碑并得到专家认定的消息传出后,在学术界引起极大反响,也引来一些专家的质疑。正是这些质疑,使得毕昇研究得以深入、持续发展。据2009年出版的《毕昇·英山》索引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09年初,全国各大媒体发表的有关英山毕昇的文章多达百数十篇,组织考察、论证、鉴定等相关活动50多次。兹摘其要者罗列如下,读者可于此管窥“毕昇研究持续发展”之一斑。
1993年3月30日,中共英山县委宣传部沉法辉部长主持召开英山县毕昇研究组筹备会议。1993年4月10日,在英山县党和政府主导下,成立了以陈凯文为组长的“英山县毕昇研究组”。1993年7月18日,英山县成立了以英山县文化局局长胡克任为组长的“毕昇研究领导小组”。1993年10月14—16日在英山宾馆召开了“第一次毕昇研讨会”。全国著名文物、历史考古专家杨宝成、孙启康、谭维四、王劲,吴晓松等多位专家与会。会议对英山发现的毕昇墓碑作出省级鉴定。1993年11月4—6日,受中国印刷博物馆筹委会范慕韩主任委托,张树栋与柯庭耀、田玉仓亲赴英山,对毕昇墓碑做实地考察,掌握了毕昇墓碑及相关的第一手资料。1994年3月,省文化厅馆藏一级文物鉴定专家小组将毕昇墓碑定为馆藏一级文物。1994年5月5日,国家文物局馆藏文物认定小组在湖北省博物馆,认定毕昇墓碑为国家馆藏一级文物。1995年12月26—28日,在英山召开了高级别的“毕昇墓碑研讨会”。会议对英山毕昇墓碑作出了初步的认定。至此,有关毕昇墓碑的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1995年12月28日,中国印刷博物馆筹备委员会决定:将英山毕昇墓碑复制品送到北京中国印刷博物馆予以展示。1996年5月,英山县委副书记余江等专程将毕昇墓碑及有关文物资料送至中国印刷博物馆陈列。1997年7月20日,新建的英山毕昇森林公园揭牌开园。1997年10月英山县人民政府决定投资80万元,在英山毕昇森林公园兴建毕昇纪念馆。1998年4月,英山县学者马大泉先生著八集电视连续剧《活字神毕昇》,由印刷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笔者应邀为其撰写了《序言》。2005年9月,中华文化名人雕塑工程组委会致函通知英山县委:毕昇被中华文化名人雕塑工程组委会选入中华40位文化名人。2006年8月中旬,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组织拍摄大型对外宣传片《平民毕昇》摄制组来到英山,再一次将英山毕昇搬上银屏,向世人揭示历史留下的千古之谜。2006年8月28日,英山县人民政府和余克飞先生向中华世纪坛捐赠毕昇铜像的捐赠仪式在中华世纪坛举行。2008年5月,中央电视台再次来到英山拍摄毕昇专题片--《毕昇》。2008年8月,中央电视台新影制作中心又一次来到英山,拍摄大型专题纪录片--《布衣毕昇》。2009年9月,英山县黄梅剧团新编大型剧目《布衣毕昇》开始上演。
上列有关毕昇的各项活动中,最最重要的,是1995年在英山召开的那次高级别的“毕昇墓碑研讨会”。简介如下:1995年在英山召开的毕昇墓碑研讨会,是由国家文物局支持,经新闻出版署批准,由中国印刷技术协会、中国编辑学会、中国印刷博物馆、湖北省出版工作者协会、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英山县人民政府等六单位联合举办的,有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史树青、原新闻出版署副署长刘杲参加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由中国印刷技术协会常务副理事长王志高主持。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著名考古专家史树青,中国编辑学会会长刘杲、顾问戴文葆,中国版协学术委员会主任吴道弘,中国印刷技术协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印刷博物馆筹委会副主任王志高,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印刷工业出版社印刷史专业编辑副编审张树栋,中国出版科研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叶再生,福建人民出版社编审李瑞良,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教授曹之,以及来自湖北文物管理委员会、湖北省出版协会等单位的2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代表于认真考察毕昇墓碑及相关文物资料、听取英山毕昇研究小组对以往各有关会议和单位的鉴定介绍之后,围绕毕昇墓碑之真伪问题展开了认真、热烈的讨论。其中,尤以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史树青先生的论述最为精到、准确。他说:我来英山时有些同志嘱咐我不要看别的,注意看看年款那地方,是不是今人用刀剔了。这次我看了原碑,是有人动手了,但不是我们,是相当早的前人把文字给斧凿了。看到任昉同志的文章谈到摩尼教,我越来越感到与这个碑有一定关系。其它的没有砸,就是年代给砸了,主要是反抗朝廷、皇权的行动。
史老以诗代论,宣读了他连夜创作、手书的“喜而有作”的四首七绝。诗云:原新闻出版署副署长、时任中国编辑学会会长刘杲作了总结性发言。他说:“根据现在接触的文献和文物,以及在座许多专家的分析,认为可以初步认定英山的毕昇墓是发明活字印刷术者毕昇的墓。初步认定是整个认识过程中达到的一个阶段,是一个阶段性成果。”他赞成根据现在掌握的材料,在中国印刷博物馆陈列英山毕昇和有关文物,以反映各位专家的意见。会议主持人王志高同志在传达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于永湛对这次会议的批示和期望之后申明,完全赞同史树青先生和刘杲同志的意见,认为对英山毕昇墓作初步认定是适宜的,并要求英山县在1996年3月底前将毕昇墓碑按现状复制,连同精拓拓片、照片及相关文物送中国印刷博物馆陈列。如今,英山毕昇墓碑及相关文物仍在中国印刷博物馆的醒目位置予以展示。对毕昇墓虽偶有微词见诸报刊,但皆老生常谈,毫无新意。这足可证明当年所作“初步认定”无可非议,理应予以尊重。编者简介
赵志忠,笔名赵刚,号国学守望者,男,1973年4月生,河北省献县淮镇人。作品发表于《诗刊》《中华诗词》《中华辞赋》等。中国作家协会《诗刊·子曰诗社》社员,诗词中国·中华诗词网2017年度优秀通讯员,采风网2017年度十大新闻奖获得者,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河北省沧州市诗词楹联学会副秘书长,沧州市新联会常务理事,沧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沧州骄子》编委,《诗眼看世界》创始人,采风网沧州站站长,献县知联会理事,献县新联会副会长、秘书长,沧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等。
扫描或长按二维码加关注,国学守望者问候!
投稿微信:18232790185国学守望者 (手机同号)
如果喜欢,就请“稀罕”或“喜欢”一下,然后转发与大家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