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强,病自消!老中医黄寿人的方子,治总感冒,脑袋疼,不爱好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文中所述配伍、方剂,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内科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这篇文字,我来给大家说说普通的感冒吧。
现在,全国都在大幅降温,感冒这个事儿,虽然不是大病,但也挺折磨人。
麻烦之一,就是有些人,外感之后不爱好。
我早年学习中医内科学的时候,听老师讲过这么一张医案。
故事的主人公,叫做黄寿人。
这位老先生的生平,我就不多说了。您可以自己查一查。可以这么讲,老先生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武汉首屈一指的中医内科名家。
有这么一次啊,黄师遇上一个病人。
这个病人,当时是55岁,男性,姓王。
这个人,平时身体就比较弱,容易感冒。天凉下来,别人没怎么样,他肯定先感冒。而且一感冒,还不爱好。
前一阵子,这患者出差,乘车。结果,不小心感了风寒。从那以后,身体微微发热,恶寒。这些,倒都还好说,关键是头疼特别厉害,简直无法忍受。这个人把能吃的感冒药、止疼片都吃了,没啥效果。到最后,此人被头痛折磨得生不如死。
不得已,他托人求治于黄师。
黄师仔细诊察,发现患者脉象浮濡,舌苔薄白。
寻思片刻,黄师开了一张方子,但见——
生黄芪60克,羌活15克,全当归12克,升麻10克,陈皮10克。
当时,患者也是久病成医,说其中的黄芪,他之前也用过,但从未有60克这么大的量。这样做,能行吗?
对此,黄师笑答:“从前用得少,但是你好了吗”?
此人点点头,决定照方服用。
结果,令他想不到的是,仅仅一剂药喝下去,当天晚上就出汗了,而且是头汗多,身上的汗少。汗出来以后,热退了,头痛感几乎消失。
不过,这时候,患者感觉胃胀不适,苔薄白,脉细濡。
这个时候,黄师果断改变了方子,用药如下——
党参15克,焦白术10克,茯苓12克,炙甘草6克,陈皮10克,法半夏10克,砂仁6克,木香10克。一共是三剂,水煎服。
三剂药喝下去,患者诸证悉平。
这里头是怎么回事呢?
懂中医的朋友,一看就明白了。那您就看看,我下面解读得对不对。不对的地方,您多批评。
不懂中医的朋友,那你就先听我说说。如果觉得有理,您可以参考我的见解。
要我说,五个字可以概括,这就是脾强,病自消。
其实上文这个患者,很显然,是外感风寒了。风寒郁表,太阳经经气不利,所以头痛。这个很正常。
但是,他有一个特点,这就是脉象浮濡。脉浮,是外感寒邪,正邪交争的意思。脉濡呢,这个就比较特别了。濡脉,指的是脉象浮,但是细软无力。它虽然和浮脉一样,可以轻取即得,但是很细,很软,很弱。这说明什么?说明脉象是外强中干啊。患者的身体,正在努力地把病邪往外赶。但是,你的正气不足,仿佛一群没吃饱的士兵,他们使不上力气啊。
正因为使不上力气,身体无法祛邪外出,所以外邪会变本加厉地欺负你。于是,上文患者的头痛就特别厉害。
这个时候怎么办?就得给身体加把力气,让士兵们吃饱喝足,然后有力气去驱邪打仗。
怎么办?用黄芪,而且是重用黄芪。黄芪入脾肺经,能健脾益气,驱邪固表。它就是身体免疫力的口粮。咱必须给它补足,这才能一鼓作气,祛邪外出。
所以说,黄师用了60克。其实,你的医案读多了,就知道,黄芪重用60克,这个也不算稀奇。
接下来,你看黄师的方子:生黄芪60克,羌活15克,全当归12克,升麻10克,陈皮10克。
这里头,黄芪就是补气的。补气就得补血。血为气之母啊。没有血,气就是无根之气,是呆气。所以,用当归补血活血。陈皮行气,使得补而不滞。升麻可以提升中气。羌活这味药,走人的上肢头面,散太阳经的寒邪、解表。
所以,这么一来,患者当天晚上就出汗了,头痛若失。接下来,他出现了胃胀不适的现象。这就是脾胃虚弱的后遗症。咋办?用党参、白术、茯苓、甘草这样的四君子汤配伍来健脾益气,用陈皮、法半夏、砂仁、木香这样的行气药来行气消胀。于是,问题彻底解决。
我把这个验案、验方写出来,供读者朋友借鉴参考。这里头的方药,不见得适合每一个人。所以非专业读者,不要盲目尝试。必要的时候,当在专业人士指导下来适当借鉴。但是,这里头的道理,却值得深思。
我们现在很多人,天凉了,爱感冒,而且一感冒就不爱好。别人三五天的事儿,你得俩礼拜。怎么回事?要考虑正气太虚了,身体里负责和外邪打仗的兵,吃不饱啊。怎么办?健脾益气,巩固人体后天之本。脾胃这个大粮仓一旦强大起来,你就容易打胜仗了。
所以说,你要是一个爱感冒、不易痊愈的人,我劝你在平时,多用一点补脾益气的东西,比如说党参、黄芪、白术、白扁豆等等。党参、白术、茯苓、甘草,这是四君子汤的配伍,加上一个行气的陈皮,每味药取5到6克,放在一起,泡水代茶饮,有助于你健脾益气,增强免疫力。
好了,关于这个事儿,我就给你说这么多吧。我也不知道我说明白了没有。欢迎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