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微课堂】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扫描方法

动态对比增强(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DCE)MRI是一种独特的定量MRI检查技术,可获得多种组织灌注的相关信息,从而发现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细微的病理生理学改变。目前,DCE-MRI技术发展迅速,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广阔的前景,但同时它在成像和分析技术方面也存在许多难点和挑战,包括应用的规范化方面都处于初期阶段。

一个完整的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的扫描,主要有两部分组成:T1 mapping序列和动态T1加权序列

定量动态对此增强磁共振成像扫描方案示意图

01

T1 mapping序列

定量DCE-MRI通过钆对比剂在组织内的强化和分布过程,来反映组织灌注与渗透性的血流动力学特性。准确的对比剂浓度信息是计算血流动力学特征的基础,如何把动态对比增强图像中的信号强度信息转化为浓度信息是定量DCE-MRI的关键。这就需要在未注射对比剂时获得图像中每个像素的T1值,然后根据对比剂进入后弛豫率的改变,将信号强化的变化信息和对比剂浓度联系起来。

获取T1 mapping的方法有多种,例如多重复反转恢复时间成像技术(look locker)、多回波时间成像技术(multi-time of echo)和多翻转角(multi-flip angle)T1加权成像技术。前两者需要重复进行多次不同的TR,扫描时间相对较长;而多翻转角技术仅需多次进行不同的反转角,耗时较短,目前大多数的DCE文献都采用这种方法来进行T1 mapping的计算。

通过五个不同的翻转角(通过五个不同的翻转角(3º, 6º, 9º, 12º, 15º)且其他参数相同的图像信息,获得T1 mapping图像

02

动态对比增强序列

DCE-MRI对时间分辨力要求较高,相对于自旋回波(SE)序列,梯度回波序列(GRE)扫描速度快,更适合进行DCE-MRI。目前,广泛应用的是扰相快速梯度回波序列,它对T1弛豫的改变更敏感,有利于显示对比剂所致的弛豫时间变化。

早期,各磁共振设备提供商都发布了基于2D方式的扰相快速梯度回波序列,如GE公司快速扰相梯度回波(fast spoiled gradient recalled echo,FSPGR)序列,西门子公司的快速小角度激发(fast low angle shot,FLASH)序列和飞利浦公司的T1快速场回波(T1 fast field Echo,T1 FFE)序列。随着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发展,3D成像方式的时间因素得到解决,为获得高质量的薄层图像,它们又分别推出了基于三维技术的扰相快速梯度回波序列:如GE公司的Fast acquisition with multiphase enhanced GRE(FAME)和用于肝增强扫描的Liver acquisition with volume acceleration(LAVA)序列,西门子公司的Volume interpolated body examination(VIBE)序列和飞利浦公司的T1 high resolution isotropic volume excitation(THRIVE)序列。2D序列由于容易受血流的流入效应、层间的翻转角漂移以及B1场的不均匀性等影响,已经较少用于DCE-MRI扫描。而快速3D序列可以实现大范围的薄层扫描,对血液流入效应不敏感,较少发生层间编码错误,目前被广泛用于DCE-MRI扫描。

随着磁共振扫描序列和不同K空间填充方式的发展,新的快速序列也被应用于动态对比增强扫描,例如西门子的CAIPIRINHA-TWIST-Dixon技术,在保证高时间分辨力的同时也获得极高空间分辨力的图像,能够完成运动器官,如肝、肺等整个脏器的快速扫描。GE也推出了与之相似的序列DISCO,但目前还未在中国上市。

03

动态对比增强序列的参数设置

由于动态数据的自身特点,在进行DCE-MRI扫描的时候,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来选择合适的参数设置:

1.时间分辨力:是指在连续采集的两个相邻时间点的间隔时间长度,即每采集一帧图像所需要的时间,目前的设备能力通常以秒为单位。时间分辨力越高,采样的频率就越高,所获得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就越平滑,对数据的还原也就越接近真实。

影响时间分辨力的最关键参数就是重复时间(TR),一般来说,在设置DCE序列时,为了获得较高的时间分辨力,TR通常选择最小值;同时,为了尽量减少T2*权重的影响,也会选择设备上能允许的最小回波时间(TE)。对于2D方式一般需要一定的层间距(10%~20%),空间分辨力会受到限制;而3D序列则更有利于进行薄层的无间隔扫描,但是它较2D序列的扫描时间更长。

此外,激励次数(number of excitation,NEX)或信号采集次数(number of acquistions,NA)也是影响时间分辨力的重要因素,增加采集次数虽然有利于减少伪影并提高图像信噪比,但也会延长了扫描时间,降低DCE的时间分辨力。这样,DCE序列的NEX往往是1。

时间分辨力对于DCE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指标,不同的时间分辨力会影响Tofts模型定量参数结果的可靠性,如要保证定量参数的误差控制在10%以内,需要动脉输入函数(AIF)采样时间分辨力小于1s,而对于组织的增强信号的采样时间分辨力要小于4s。但是,不同的检查部位和研究目的,时间分辨力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例如,Othman的研究显示仅需10s/帧的时间分辨力,DCE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就可以区分前列腺的良恶性病变。此外,不同模型对于动态数据时间分辨力的要求也不相同,例如,交换模型(exchange model)的时间分辨力要达到2s/帧,而参考模型(reference model)由于其不需要选择血管作为动脉输入函数,因此对时间分辨力的要求大大降低。

2.空间分辨力: 是指图像对细微结构的分辨能力,它取决于所成像体素的大小,体素越小则空间分辨力越高。

体素的大小,其中一个影响因素是层面内即视野除以矩阵数目的比,视野的选择更多要考虑成像部位和病变的大小,在不产生卷褶伪影和完全包括病变的前提下,视野越小越有利于病变的显示和空间分辨力的提高。而在确定视野后,矩阵越大,成像体素越小,图像层面内的空间分辨力越高。但是由于频率编码和相位编码对于扫描时间的影响不同,相位编码的提高也同时会降低扫描时间,因此对于矩阵大小的选择,相位编码数通常都小于频率编码数。影响体素大小的另一个因素是层厚,层厚越薄,图像在层面方向的空间分辨力越高。层厚的选择更多要考虑病变大小的情况,小病灶则需要更薄的层厚,而薄层无间隔扫描则是3D序列的优势。

和其他磁共振序列一样,DCE序列的空间分辨力和时间分辨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矛盾,当空间分辨力提高时,时间分辨力必然下降。由于时间分辨力对于DCE更为重要,因此,大多数的DCE扫描会更多地考虑时间分辨力的要求,而空间分辨力只需能够清楚显示病变的强化程度即可。

3.图像的对比噪声比:它是指病变与背景组织信号差别和噪声之间的比值,相对于信噪比,它是评价显示病变能力的更直接指标。

绝大部分DCE-MRI所采用的扰相快速梯度回波序列,具有突出显示组织间的T1对比的优势。而翻转角的选择,不仅影响图像的权重,也与对比剂的显示有关。一般来说,小的翻转角(<5º)对较低浓度对比剂更敏感,但是相对信号变化的范围有限;当增大翻转角度后(10º~30º),翻转角有了更大的变化范围,可以观察更大范围的对比剂浓度变化。而2D序列与3D序列的翻转角选取策略也有所不同。对于2D序列,较大的翻转角会增加血液的流入效应,从而影响动脉输入函数(AIF)的准确性,因此反转角一般选择小于15º;而对于3D序列,较大的翻转角可以抑制血流的流入效应,因此,3D序列一般选择30º~60º的翻转角。

4.总扫描时间: DCE动态扫描总的时间长度对定量参数也有很大影响,不同模型对于扫描时长的要求也不一样。例如,Patlak模型的假设条件为对比剂从血管流入细胞间隙的过程,不考虑对比剂的回流。因此,它的数据只需要包含对比剂的首过过程(first pass),60~90s就已足够。而Tofts等双室模型,要考虑对比剂回流,此时间段的信号变化还没有达到稳态,则需更长的采集时间。Tofts模型要求扫描时间大于10分钟即对比剂流动达到稳态以后,才能保证所获得的ve值的准确性。但是,扫描时间过长也会造成病人的运动伪影增加,实际临床工作中也可能缩短扫描时间,少有研究会用到10分钟的扫描时间。

04

动态对比增强扫描中的注意事项

1.T1 mapping序列的矩阵大小、视野要与动态扫描序列保持一致。如采用多翻转角T1 mapping技术进行,则最好使用同一序列类型。

2.体部脏器,如肝、肺等,容易受呼吸以及心脏搏动的影响,动态扫描可能由于运动伪影而无法分析或定量结果出现错误。因此,应适当控制呼吸的影响,推荐在动脉期进行屏气扫描,之后采用浅呼吸进行;或者采用屏气-呼吸循环方式来完成整个扫描。这需要扫描前对病人进行很好的呼吸训练。此外,运动器官的扫描数据一般应先配准再进行计算。

3.获得DCE数据时,一般选择在动态扫描后的第3~5个时相再开始进行对比剂注射,增强前的扫描可作为参考基准。

4.为保证时间分辨力,可以通过减少扫描层数来提高扫描速度,尤其是对于3D采集方式。

5.对于支持多通道并行采集(SENSE,SMASH等)或者新的多层面采集技术的设备,推荐采用并行采集或者多层面采集方式,但是加速因子不宜选择太高,以免信噪比过低。

资料来源:本文内容来自《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更多详细内容欢迎阅读原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