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后宫,真如电视剧中那么险恶,不斗就活不下去吗?
近年来,影视剧中以宫斗为题材者越来越多。
一方面,这样的影视剧中古色古香的服装、陈设、道具能够满足观众们对传统文化的喜爱。
另一方面,错综复杂、惊心动魄的剧情也让许多观众对此情有独钟。
也正是由于这些影视剧,许多人都认为古代的后宫就是如此惊险,稍不留神就会跌入万丈深渊,最终要么郁郁而终、要么被直接处死。
其实,真实的历史上,宫斗远没有影视剧所描述得那么惨烈。
当然,在众多女性围绕着唯一的皇帝展开争宠斗争的这一背景下,后宫也不会是一片祥和宁静。
不过,在我国明朝万历年间,却有一位孝端显皇后王氏,她不用争宠取胜,却能稳坐皇后宝座四十年。
那么,她为人如何,又是如何能够在复杂凶险的后宫始终独尊的呢?
孝端显皇后之所以能够在万历帝那里拥有特殊的地位,第一点自然是她是其生命中第一个女人。
嘉靖四十三年(1564),王氏出生于北直隶顺天,也就是今天的北京一带。她本名叫做王喜姐,父亲王伟爵至永年伯,也算是出身官宦之家。
万历五年(1577),十五岁的万历皇帝在陈、李两位太后的主持下进行了选秀。在我国古代,选秀的对象一般都是官家女子,当时十三岁的王喜姐也在被选拔之列。
经过一番对相貌、家室、德行、生辰等条件的筛选,王喜姐脱颖而出,并于第二年和万历帝成婚,被册立为皇后。
万历九年(1582),刚刚十八岁的王皇后就为万历帝生下了皇长女荣昌公主。不过自此之后,她多次不幸流产,未曾为万历帝再生下子嗣。
因为当时年纪不大,万历帝始终相信她会再生产,于是迟迟不封自己的长子朱常洛为太子,由此,还发生了著名的'国本之争'。
所谓'国本之争',是因为'太子者,国之根本'而得名,其实说白了就是关于立太子一事产生的争议。
当时,万历帝的长子朱常洛是他与宫女所生,他并不想立其为太子。但大臣们却纷纷催促,干涉他的选择,这就导致此事前后纷争十五年才尘埃落定。
在此期间,为了替自己不立朱常洛争辩,万历帝就曾经指出王皇后仍可能生子。
万历帝的固执,有对宫女所生的朱常洛的不喜爱、有对郑贵妃及其所生的朱常洵的偏爱,也有着对自己原配妻子王皇后的期盼。
作为从小就陪伴在自己身边的人,万历帝对待王皇后自然要比对其他妃嫔更好一些。
另一个事例则是万历二十四年(1596),因为宫中失火,万历帝便让王皇后搬到自己的寝宫与其'同起居',夫妻之间可谓非常和谐。
王皇后在宫中地位牢固的第二个原因,则是《明史》中记载的:'性端谨,事孝定太后得其欢心。'
在古代,因为太后的皇帝的母亲,所以她们的话语权还是很大的,即使是一些有名的暴躁君主,在面对母亲时还是保持着礼遇和关爱。
王皇后为人正直谨慎、知书达理,对待太后就像是对待亲生的母亲,这当然招致了太后的喜爱,于是,在后宫的妃子即使不喜欢王皇后,看在太后份上也是毕恭毕敬、不敢造次。
第三点,也是历史上许多贤后都具备的特点,便是贤良淑德。
在普通人家,一个贤妻只要打理好家事,但在帝王家,贤妻所要做的就要多得多了。
首先,作为后宫之主,王皇后善于处理宫中矛盾,很有威望,史载:'宫闱有少盭,后调剂之不使乖。'上文曾说,万历帝不喜欢长子朱常洛,但王皇后多次保护他,对其'调护备至'。
随着夫妻日久,万历帝也曾专宠郑贵妃,导致后者在宫中与王皇后几乎分庭抗礼。但宽容仁爱的王皇后却始终不予计较,这换来了后宫的和谐,以及妃子们的诚心尊敬。
除了对后宫稳定有所贡献,王皇后作为一国之母,也心怀天下。举例来说,万历年间征伐不断、饥荒四起,王皇后便拿出后宫的开支资助国库,助朝廷度过难关。
和长孙皇后、马皇后等贤后一样,王皇后也经常给万历帝提一些统治上的建议,并劝诫他听从大臣们的谏言,不要因其直谏而惩罚。在《明书》中,还记载道,王皇后每逢万历帝不愿批奏章时,便将奏疏精心整理好,等到下次皇上提起,她便立刻拿出相应的奏章,这一情况存在多年,而王皇后未曾出过差错。
万历四十八年(1620),王皇后去世,享年五十八岁,而仅仅三个月后,万历帝也郁郁而终。王皇后为人仁慈孝顺、对人亲切宽容、对内恩威并施、对外德行远播。
这样的贤内助,自然能够得到朝野内外、皇帝嫔妃的尊敬和爱戴,这正是如此,她才能'正位中宫者四十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