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守护关中的那些关隘

关中之名始于战国时期,因东有函谷关,西有大散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故取四关之中。古代关中的涵盖范围以陕西中部的渭河平原为主体,包括河南豫西、宁夏南部、甘肃东部、山西西南部的一部分。

而今天我们所说的关中,特指渭河平原,而不包括其他地方。关中是一个四面环山的地方,有山就有道,有道就有关隘。历史上环绕关中的关隘大概有47座,这些关隘构成了关中地区安全的保障,守护着关中的安全。

历史上关中的东大门是函谷关。函谷关最早设置于秦,关址在今天的河南省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 。这里有个南北横亘的稠桑原,稠桑原有条东西向的裂缝,函谷关就修在这条裂缝中。

稠桑原裂缝

稠桑原非常之高,而且四周峭壁陡立,原上遍布高大树木。原北临黄河,黄河紧贴着原流过。南边是秦岭,东边还有条弘农河。那时人们要想西进关中,别无他路。只能通过稠桑原这条裂缝。而函谷关的关隘就建立在裂缝的东入口处。

秦函谷关

据史籍记载,这条裂缝长十五公里,绝岸壁立,宽不过数米,可谓是“车不能方轨,马不能并鞍”。因此函谷关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以从春秋时代开始到抗日战争时期,这里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秦函谷关位置图

到了汉武帝时期,武帝废弃秦函谷关,而在秦关以东300里的新安县设置新的函谷关。

秦函谷关在东出后,有南北两条崤道可以直达洛阳。而汉函谷关设置在北崤道上。南崤道没有设防。所以进入关中可以绕道南崤道而避开汉函谷关。汉函谷关基本没有起到防御的作用。

汉函谷关遗址

东汉建立后,由于秦函谷关战略位置的重要性无法替代,又重新启用秦关。但此时的地理环境发生变化。原来紧贴稠桑原的黄河,由于水位下降,黄河和稠桑原之间裸露出了大片河滩,沿着河滩可以绕开秦函谷关西进关中,如此秦函谷关的天险优势不复存在。

到了东汉末年,曹操征伐关中时,下令在秦函谷关以北十里处,的黄河滩上凿建新路,并在那里建立了新关城,史称魏函谷关。随着魏函谷关的设置,秦函谷关的战略重要性再次大大降低,随后被北边新设立的潼关取代。

东汉末,曹操为预防关西兵乱,在函谷关以北的黄土塬上设立潼关,并同时废弃函谷关。

潼关的地形类似于秦函谷关,非常险要,位于渭河和黄河的交汇处。对面是黄河上的重要渡口风陵渡。黄河以南有两条河流潼水远望沟,两河之间有一道黄土塬,宽两公里,高七百米,由于常年的河流冲刷,塬两边峭壁绝立,非常险峻。塬北面就是黄河。黄河紧贴着塬流过。人们西进关中,必须通过塬上,别无他路。而上塬只有唯一的一条路黄巷坂。

汉潼关位置图

黄巷坂和稠桑原的裂缝一样,宽仅数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沿着黄巷坂上了塬,就到了潼关。

随着黄河不断冲刷,水位不断下降,到了唐时,潼关所在的黄土塬和黄河之间也裸露出大片的河滩地,这也导致潼关的天险战略不复存在,所以唐时只能把潼关从塬上迁移到塬下的河滩上,在旧关的基础上设立了十二个关隘,称作十二连城。

大散关是关中的西关,位于宝鸡市南郊的清姜河岸,因置关隘于大散岭而得名(一说因散谷水而得名)。自古为“川陕咽喉”。历史上陈仓道是连接川蜀的主要交通要道,大散关就是扼守这条要道的秦岭隘口。正如《史记》所载:“北不得无以为启梁益,南不得无以固关中”。大散关作为防御的主要关隘,历史上曾发生战役70余次。

大散关位置图

战国时,秦将司马错通过大散关南下灭蜀;秦末,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通过这里进入关中;东汉末年,曹操征伐张鲁时通过这里。曹操路过大散关时,心情极好的他写了一首千古名篇《晨上大散关》。

大散关

南宋时,宋高宗偏安杭州,决定放弃淮河一线,退守长江,固守半壁江山。金人占领了秦岭淮河以北的所有土地,金人当时的战术策略是东守西攻,集中力量进攻川陕,企图控制长江上游,以迂回包围南宋。

当时大散关的战略意义变得十分重要。守将是南宋的吴玠,金人的统帅是金兀术,双方对垒多年,军事实力占绝对优势的金人始终没有突破大散关。大散关不失守,偏安一隅的南宋就是安全的。南宋诗人陆游曾戍边大散关,并留下著名的诗《书愤》。

大散关

大散关设置于西汉,废弃于明末。现在关址为宋元时期的遗址,关址处立有“秦岭”石碑一块。在散关岭上的古散关关门遗址东面,立有“大散关遗址”石碑。

武关位置图

武关位于陕西丹凤县东武关河北岸。武关历史悠久,春秋时期已经建置,名为少习关,战国时期改为武关,是秦岭的西南门户。也是战国时期秦国和楚国的国界,其地界“秦头楚尾”,为“秦楚咽喉、关中锁钥”。

武关

战国时秦出武关而东取十五城,楚怀王即被执于武关。秦始皇东巡皆经武关,刘邦入武关定关中,郭子仪于武关招亡卒使吐蕃夜遁,黄巢出武关转战中原,李自成囤兵商洛后出武关,而进军北京。1932年,贺龙元帅曾率部与敌刘振华部激战武关。

刘邦能率先进入关中,和他选择的路线不无关系。当时秦国核心地带关中的四大门户分别是东方的函谷关、东南的武关、西边的大散关和西北的萧关。

大散关和萧关,距离中原太远,不好绕道从这里进入关中,理想的位置就只有函谷关和武关。函谷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函谷关又距离咸阳太近,历来东方图谋关中,都会选择函谷关,秦军也在此重兵把守。

武关北上路线图

刘邦最终选择从武关进入关中,当时张良建议刘邦派郦食其和陆贾区游说武关守将,就在武关守将动摇之际,刘邦趁守将防备松懈,攻入武关。从武关到关中的途中还有峣关。

峣关,故址在西安市蓝田县城南,因临峣山得名。自古为关中平原通往南阳盆地的交通要隘。北周武成元年(公元559年)移置青泥故城(今陕西蓝田)侧,改名青泥关。建德二年(公元573年)又改蓝田关,因蓝田县为名。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徙还故址。

峣关

刘邦拿下武关后,北上峣关,因峣关守将是屠夫的儿子,张良建议一方面派郦食其带着大量黄金宝物与秦将谈判议和,收买他们;另一方面,按张良的计策,在峣山遍插旗帜,布下疑兵,以动摇秦军军心。

蓝关古道

和武关时一样,就在秦军军心不稳时,刘邦率军袭击峣关守军,一举击溃,秦军逃往蓝田。刘邦追到蓝田并在此激战,最终击溃秦军进入关中。

萧关,是关中西北的屏障。自陇上进入关中的通道主要是渭河、泾河等河流穿切成的河谷低地。渭河方向山势较险峻,而泾河方向相对较为平缓。萧关即在六盘山山口依险而立,扼守自泾河方向进入关中的通道。萧关是关中西北方向的重要关口,屏护关中西北的安全。

作为关中西北的边防要地,历史上设置地点有多处,主要是随着匈奴、突厥、吐蕃、党项、蒙古等不同族群的入侵路线决定的。但是大致都在清水河谷和泾水河谷这两个范围内。

历史上的汉萧关、唐萧关、宋萧关基本都在这两个河谷之地;而秦萧关在泾河上游的马莲河河谷。相对于秦萧关所在的马莲河河谷,清水河谷和泾水河谷则更为重要。

萧关西边六盘山区,河谷纵深,沟壑林立。这样复杂的地形,在军事防御上也困难重重。所以造成了萧关设置的地点随着军事防御的需要而不断转移。

最初的萧关设置在陇东的环县,是秦长城的重要关隘。汉初,匈奴铁骑常通过六盘山的泾水河谷袭扰关中,军事要塞萧关便设置在这一带,今固原东南。由于匈奴每次选择的入侵路线不尽相同,萧关就在今陇山关、三关口等方圆不到三十里的地带移动。直到汉武帝时期,才确定了萧关的具体位置,一直延续到宋代。汉武帝六次出萧关,巡视边境防御,唐肃宗李亨也是北出萧关,到灵州后称帝。

唐时,曾在今宁夏海原李旺镇,设立萧关县,距离灵州不远。这里只是行政机构,和丝绸之路上的萧关无关。不久后便废弃。

北宋时,宋军兵分五路进攻西夏。在葫芦川(今同心县南)筑起要塞,称为平夏城,为了长久防御,便在此设置关隘。以萧关命名。但并不是取代原来的萧关,原萧关依然存在。

六盘山横亘于萧关西侧,泾水绕关城蜿蜒东流,这里谷深险阻,瓦亭长峡这样的泾河谷地适合大规模战马行军,是关中通往塞外的重要军事屏障。丝绸之路开通后,这里成了丝路东段北道必经的关隘,便形成了萧关古道,也发展成了瓦亭古城。

萧关

历史上,西北的游牧民族入侵关中,必须拿下萧关,然后从萧关出发,通过两条线路进入关中。

一条是从萧关跨越清水河谷,向东沿着泾水河谷到达关中北部的长武、邠州一带,先秦时期的犬戎就经常走这条线路。

第二条线路是穿越清水河谷后,沿着六盘山东麓一路南下,到达千河上游的陇县,从而进入关中,这条路就是回中道,西汉时期,匈奴南下袭扰关中,就走的这条路线。唐时吐蕃也曾从这里进犯关中。

对这两条线路的防御也就集中在了关中北部的长武、邠州和关中西部的陇县、千阳县一带。于是在这两个地区设立了大量的关隘。

长武、邠州、永寿一带设有冉店关、穆陵关,东北方向的旬邑附近还有石门关和雕岭关、铜川设有金锁关。

金锁关

关中西部的陇县附近,则设有大震关(安戎关)、安夷关、咸宜关、白岩关、箭舌关、箭括关、大宁关等等。

关中南部的秦岭也不是安全的天然屏障,南边的入侵者可以通过秦岭中的谷地进入关中。由此也形成了许多的军事峪道,其中比较有名的有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和武关道,为了形成严密的防御,这些峪道上也设立了众多的关隘,比如陈仓道上的大散关和仙人关;褒斜道山的斜峪关和鸡头关;傥骆道上的骆谷关和华阳关;子午道上的子午关、石羊关和腰岭关;武关道上的峣关和武关。这些关隘对于关中的战略安全十分重要。

关中东部尽管有函谷关和潼关的扼守,还有黄河天险,但是黄河也不是不能逾越,越过黄河向西就能直接进入关中腹地,于是在大荔县境内的黄河西岸设置临晋关,也称蒲津关。成为扼守关中的一道重要关隘。

陕西汉中勉县的阳平关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它既是重要的要塞门户,又是通往陕甘川诸多重要通道的交汇点。由此地出发,南可以入巴蜀,北可以去关中,东可以达汉中,西可以到陇南。

阳平关位置图

由阳平关出发经陈仓道,连云道可以到关中;经由陈仓道、连云道转褒斜道可以进入关中;经陈仓道转青泥道可以直通关中;经陈仓道、清泥道转入祁山道可以到达陇西;经金牛道到达成都,最终可以到达四川盆地腹地;经米仓道抵达重庆,直达四川盆地腹心位置。所以,阳平关是四川、关中、陇南进入汉中的要塞。

关中之所以被称为关中,是因为其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下,在各个方向的主要通道上都设立了众多的关隘,它们都是重要的军事要塞。守护着关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