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病位传变1 2024-05-20 13:31:25 人体罹病以后,在正邪相互斗争的过程中,由于双方力量强弱的变化,从而引起疾病的发展、转移、演变,这便是疾病传变的涵义。病位传变指人体某一部位的病变,通过经络的途径波及扩展到其他部位,从而影响到该部位也发生病变。病位传变的基本形式是表里之间的传变和内脏之间的传变。一般外感疾病多为表里间传变;内伤疾病则多为内脏间的传变。但这也是相对的,如外感病由表入里后,也可引起内脏之间的传变;内伤之病也可以由内脏外传于体表。掌握病位的传变规律,就能把握疾病的发展趋势,做到及时治疗,防微杜渐,防止病情的深入发展。《内经》说“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矣。”说明早期治疗的重要意义。1.表里出入表与里,即外与内,是辨别病变部位和病势深浅、轻重的一对纲领。但表与里所指的病变部位不是固定的,而是相对的。如就整体而言,皮肤、毛发、官窍、肌肉、经络等为外属表,而脏腑、骨髓等为内属里。如以皮毛与经络而言,则皮毛属表,经络属里;以内脏而言,则腑属表、脏属里;以经络而言,则三阳经为表,三阴经为里等等。一般说来,病在表多浅而轻,病在里多深而重。病在表者,若邪气盛而正气虚,则表邪可内传入里。反之,病在里者,若正气己恢复而旺盛,邪气渐衰,则内邪可出里达表。因此,疾病的表里传变,意味着邪气的表里出入。表病入里,亦即表邪入里。病邪在表的证候称为表证,如风寒表证、风热表证、风湿表证等等。若因邪气过盛,或因误治、失治等因素而使正气受损,不能驱逐表邪,则可使表邪内传而成里证。例如,风寒表证本有恶寒、发热、无汗等症状,若恶寒自罢,不恶寒仅恶热高热),并见口渴、咳喘等症,即表明邪己内传转为里热证了。一般情况下,表邪内传都是由浅入深,渐次传变的。如邪由皮毛依次传于孙脉、络脉、经脉、肠胃、五脏等,临床需要分析症候变化判定病邪的深浅层次,而予相应治疗。但也有表寒之邪不是依次传变而直接深入肠胃,伤及内脏,而见腹痛、腹泻等症状的,称为寒邪直中太阴。这种传变形式多由邪气过盛,正气暴伤,或内外之邪相互吸引所致;前种形式,则是由于正气渐损,正不胜邪所致。导致表邪入里的因素,主要取决于正邪之间的消长盛衰,并与治疗、护理是否恰当有关。里病出表,指病邪从里透达于外的传变过程。里病出表,多是由于治疗、护理得当,正气得到恢复,机体抗病能力增强的发展趋势。例如,温热疾病,内热炽盛,烦躁口渴,胸闷咳逆,继而发热汗出,烦躁减轻,或见疹㾦(pèi ,痂之意)。指出现于皮肤上的白色粟粒状水疤,多见于颈项和胸腹部位,显示湿热有外透之机,则是里邪出表,邪有出路的反映。其病机发展为顺。倘邪气不能外达而深陷,系因正气日衰,致病情恶化,其病发展为逆。综上所述,表病入里表示病势加重,里病出表则表示病势减轻。因此,掌握疾病表里出入的变化,对于预测疾病的发展,采取适当的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举例说,麻疹患儿,如因体质素弱,或受风寒,或过早用凉药退热等,以致疹出未透而内陷,见有高热、咳喘、烦躁等症状,相当于麻疹合并肺炎的病理变化,则表明病势由表入里;此时如能加强护理,增强患儿抵抗力,并采用清热透疹、托邪外出等治法,以使疹毒外透、麻疹再现、热退喘平,则表明病邪又由里出表,病势转轻。由于人体的表里是相对的,而且是多层次的,故在病变的表里传变过程中,有时可以有病邪在介乎表里之间的阶段,称之为半表半里。病在半表半里的阶段,其发展趋势既可出表也可入里,中医用“和法”治疗,以促邪达表。2.外感病传变上面谈到,外感病的传变形式基本是表里之间的传变,其传变途径主要有六经传变、三焦传变、卫气营血传变。这不同的传变途径,是古人依据外邪的不同性质及临床表现的症候特点,总结出来的规律。六经传变,东汉张仲景在《素问·热论》所论外感热病传变规律的基础上,结合伤寒病的传变特点和症候表现总结而成。六经指三阴经、三阳经,实即十二经脉,它内连脏腑,外络肢节,是外感寒邪由表入里的重要传变途径。六经传变由表入里的基本形式是由阳入阴,即先太阳、阳明、少阳,后太阴、少阴、厥阴等六个层次。就病位而言,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主半表半里,而三阴统属于里。病邪由一经传至另一经的称为“传经”,正气不支,邪气亢盛,不经三阳经而直接侵犯三阴经的,则称“直中三阴”,其中以直中少阴经者较为多见。此外,如阴阳经传变,表里经传变,手足经传变等,都是六经传变的具体体现。由于经脉和脏腑有络属关系,所以六经病变与相应的脏腑功能失常有关。但六经传变的重点,在于分析外感寒邪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其传变规律,因而不能完全等同于内伤杂病的脏腑传变。三焦传变,是指病邪自上而下,循上、中、下三焦发生传移变化。三焦传变是温病的主要传变形式。温邪犯人,多自口鼻而入,首先侵犯上焦肺卫,进而传入中焦脾胃,再深入则传移下焦肝肾。这种病情的发展由浅入深、由轻而重的传变过程,称之为顺传。如果病邪从肺卫直接传入心包,超越了一般传变规律,致使病情恶化,则称为逆传。疾病的顺传或逆传,主要取决于正邪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病邪性质。若病情好转向愈,则可由下焦向上焦传移变化。卫气营血传变,在温热病过程中,病变部位在卫、气、营、血四个阶段的传移变化,称为卫气营血传变。这种传变形式,不仅代表着温热病发展过程中浅深轻重不同的四个阶段,又是对温热病四类症候的概括。卫分是温病的初期阶段、病位在肺与皮毛;气分为中期阶段,病位在胃肠、肺、脾、胆等脏腑;营分为严重阶段,病位在心与心包络;血分属晚期阶段,病位在肝、肾及心。外感温热病多起于卫分,渐次传入气分、营分、血分。称为“顺传”。若邪自卫分不经过气分而直接传入营分或血分的,称为“逆传”。此外,亦有发病即从营分或气分开始,以里热盛为特点,而无卫分阶段的症候表现;或病虽己入气分,而卫分证未罢,形成“卫气同病”的;或热势弥漫,不仅气分热邪尚存,且营、血也受热的,形成“气血两燔”或“气营两燔”的变化等等。一般病邪由卫、气传入营、血者,病势由浅入深,病情由轻转重,趋向恶化;反之,病变由营、血转出气、卫者,病情由重转轻,病势由深转浅,趋于好转或向愈。综上而言,外感病的传变形式,与病邪的性质和种类以及正气的强弱有密切关系。如伤寒多从六经传变;温病多卫气营血、三焦传变;而疫病之气,则因其种类不同,尚有其各自的传变规律。弘扬中医·传承中医 赞 (0) 相关推荐 刘方柏:一文学透《伤寒论》的53种发热 学习名医经验,领名医著作书籍 发热是临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治疗发热的水平往往最能看出一个医生扎实的基本功,而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论述了发热的多种治疗方法,而各种表现的病机.治疗.预后转 ... 疾病病位传变 人体罹病以后,在正邪相互斗争的过程中,由于双方力量强弱的变化,从而引起疾病的发展.转移.演变,这便是疾病传变的涵义. 病位传变指人体某一部位的病变,通过经络的途径波及扩展到其他部位,从而影响到该部 ... 疾病病位传变2——内伤病传变 哈孝贤 中医思维十 昨天的推文--疾病病位传变(点击阅读原文),介绍了表里出入和外感病传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疾病传变之--内伤病传变. 3 内伤病传变 某种病因损伤内脏所引起的病变,称之为内伤病 ... 收藏 疾病病位传变 点击链接 疾病病位传变 加微qq315394586 大医至简倪海厦 2021-08-07 人体罹病以后,在正邪相互斗争的过程中,由于双方力量强弱的变化,从而引起疾病的发展.转移.演变,这便是疾病传变的 ... 疾病病位传变2 3 内伤病传变 某种病因损伤内脏所引起的病变,称之为内伤病.因为病位在脏腑,故其传变的基本形式是脏腑传变.包括脏与脏之间.脏与腑之间.腑与腑之间的传变.又因脏腑与形体组织和官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故 ... 如何让中药到达病位,指哪打哪! 导读: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余浩老师说引经药就好似"定位仪"一样,掌握了这些药物,临床用药时就能指哪打哪-小编觉得这个比喻通俗易懂,简直太形象了!那么,你确定引经 ... 肝癌虽病位在肝,但从其症状特点及临床表现... 肝癌虽病位在肝,但从其症状特点及临床表现看,却是典型的"脾胃病",亦即"病虽在肝,而其本在脾". 尽管肝癌发展过程中,症状多样,但其所存在的脾虚,却大致不会变. ... 面诊杂谈:如何从面部特征看出病位及病情 心:位于鼻梁骨的最低处.主治:心悸.失眠等. 肝:心区与脾区联机的中点.主治:肝病及两胁疼痛. 胆囊:在肝区两旁.主治:胆囊炎.胆石症等. 脾:位于鼻尖.主治:食欲不振.腹胀.消化不良等. 胃:位于脾 ... 《伤寒杂病论》对病位的界定 师曰: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五藏病各有十八,合为九十病:人又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合为一百八病,五劳.七伤.六极.妇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 上面这段话,是对病发后身体 ... 湿气重有各种表现,这些表现可能多达17种。面对各种湿气,老中医教你一招,快速找准病位 (1).大便不成形,溏稀--"快速定位"--附子理中丸 (2).舌苔厚腻,舌边有牙齿印--"快速定位"--人参健脾丸 (3).疲倦无力,无精打采,困乏嗜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