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10句经典名言,句句发人深省
《史记》是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中国人常说:“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
当我们读《史记》时,不仅可以从中感受到古时历代的兴亡变化,也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
今天为大家分享的这10句经典名言,半生以后再次品读,竟生发出不同的感悟,发人深省,令人回味无穷!
01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释义:
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比喻平凡的人哪里知道英雄人物的志向。
故事:
秦二世残暴荒淫,各地百姓纷纷揭竿而起。
其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广首推陈胜、吴广起义。
起义之前为人佣耕时,陈胜曾向同伴发出“苟富贵,无相忘”的感慨,但遭到众人的讥讽,于是他又喟叹:“燕雀安知鸿鹊之志哉。”
说明了一个农民起义领袖的远大抱负和志向。
后人常把那些目光短浅之人比作低飞的燕雀,把那志存高远的人比喻为高飞的鸿鹄。
感悟:
人活着,可以为了梦想奋不顾身,也可以为了生活妥协低头,一念之差,就可能拥有不同的人生。
可只要心中的火焰长存,就能不断的前进,不断的追寻,努力向优秀的人靠近,奋斗的意义,不就在于此吗?
02
物有必至,事有固然。
释义:
事物发展有它必然的归宿,人情世态有它本来的面貌。
故事:
自从齐闵王由于毁谤而罢免了孟尝君,众宾客都离开了。后来齐闵王召回并恢复了孟尝君的官爵,冯驩去迎接他。
孟尝君深有感叹,冯驩说:“物有必至,事有固然;富贵者有很多门客,贫贱者很少有朋友,这就是人情世态的本来面目。
您难道没有赶集市的人吗?
早晨,人们斜着肩膀争夺入口挤进去,太阳落下之后,经过集市的人们,甩着胳膊走过去,看也不看一眼。
他们不是爱好早晨厌恶傍晚,而是所希望得到的东西在傍晚的集市里已经没有了。
您失去了职位,宾客都离开了,不值得因此埋怨士人,从而徒然断绝了宾客的来路。
希望你照过去那样对待宾客。
感悟:
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每时每刻都在发生。
冯驩主张不以怨抱怨,而以豁达大度待人的处事态度则是非常值得人们学习的。
03
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释义:
能做的人不一定会说,能说的人不一定会做。
故事:
司马迁引用此谚语是用来感叹孙膑、吴起有过人的才智,却不能拯救自身的危难。
孙膑算计庞涓的军事行动是聪明的,但不能早先防范受刑的灾祸。
吴起游说魏文侯利用险要的形势不如给人民以恩德,但他在楚国执政时却因为刻薄少恩而断送了自己的性命。
司马迁认为这是很可悲的。
后来,人们引用此谚语来指那些能实际去做事的人未必能高谈阔论,能高谈阔论的人未必就是脚踏实地做事的人。
感悟:
人如果想要做成一件事,一定是靠自己双手双脚努力的结果,单凭一张嘴去溜须拍马,德不配位终会招致灾祸。
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勤勤恳恳,时光不负有缘人!
04
家累千金,坐不垂堂。
释义:
指休息的时候不要待在高大的厅堂下,不在有危险的地方停留。
故事:
司马相如上疏汉武帝说:“聪明的人能预见没有发生的事情,而智慧的人在无形中可以躲避危险,祸患往往藏于隐蔽的地方,但发生在人们忽略的时候。
所以有这样的谚语:'家累千金,坐不垂堂。’此言虽小,可以喻大。”
司马相如以此告诫汉武帝在国富民安时也要做到居安思危,小心谨慎,要有深谋远虑的智慧,做到防患于未然。
感悟:
这世界看似美好,其实不过是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
生而为人,更要懂得感恩。
居安而思危,并非杞人忧天,做任何事之前都要提前谋划,做到有备无患,才不会在最终来临时手忙脚乱,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失。
05
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
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
三代之际,非一士之智也。
释义:
价值千金的狐皮衣,不是一只狐狸的腋皮制成的;
楼台亭榭的椽木,不是一棵树上的枝条能建成的;
累及三世的际遇,不是靠一个人的智慧能完成的。
故事:
司马迁认为刘邦建立汉朝是集中了群雄智慧的结果。
汉高祖出身平民,评定天下,筹谋方略和领兵作战的本领可以说是全都具备了,然而刘敬放下车杆提了一个建议,就建立了长期安定的格局。
叔孙通着眼世俗,根据当代事物而制定礼仪,进退去留依照时势的变化,终于成为汉朝的儒家大师。
因此,一场伟大的斗争,一项伟大的事业,需要多方面人才的共同努力,需要集中群众的智慧才能取得成功。
感悟: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人纵然可以走的很快,但两个人却可以走的很远。
任何一件成功的事情,都离不开每一个人微小的努力,星星之火也可以燎原!
06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释义:
男人愿意为赏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人献身,女人愿意为欣赏自己、喜欢自己的人而打扮。
故事:
豫让,春秋战国时期晋国人,是晋国正卿智伯瑶的家臣。
晋出公二十二年(前453年),赵、韩、魏联手在晋阳之战中攻打智氏,智伯瑶兵败身亡。
为了给主公智伯瑶报仇,豫让用漆涂身,吞炭使哑,暗伏桥下,谋刺赵襄子未遂,后为赵襄子所捕。
临死时,求得赵襄子衣服,拔剑击斩其衣,以示为主复仇,然后伏剑自杀,留下了“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历史典故。
感悟:
自古忠义两难全。
有些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成全自己的忠心,风骨虽令人赞叹,但做法其实并不值得提倡。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想要做成任何事,都需要活着才可以。
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唯有珍惜生命,才有无限可能。
07
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释义:
在上位的人本身行为端正,即使不下命令,人们也会遵守奉行。
在上位的人行为不端正,即使发出命令人们也不会遵守奉行。
故事:
司马迁引用这句话是为了赞扬李将军的为人,说他诚恳质朴,虽不善言谈,但在他死的时候,天下无论认识他的人和不认识他的人都为他极尽哀痛。
他的品质确实得到了士大夫们的信任。
由此也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作为统治者要处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不是用言语而是用自己的行为感召天下,“上行下效”,这样才能使国家兴旺起来。
否则,“上梁不正下梁歪”,就会招致国家的败亡,人心的离散,导致社会的混乱和无秩序状态的产生。
感悟:
人都是有模仿性的动物,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么个道理。
能够在污浊环境中还保持自身清高的人,不仅能成为别人的好榜样,也能够为社会树立正义之风,让家国都变得更繁盛!
08
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
释义:
家庭贫穷就想到应有贤良的妻子,国家混乱就想到要有贤能的宰相。
故事:
魏文候选相时有两个人选,一个魏成子,另一个是翟璜。
魏文候不知道该选谁为好,犹豫不决,于是去征求李克的意见。
李克说:“平时考察他亲近的人,富贵时考察他交往的人,做官时考虑他举荐的人,穷困时考察他不做的事,贫贱时考察他不要的东西。”
这里,李克提出了辨别如何选拔人才的方法问题。
即看一个人操守品德如何,主要是看他面对贫穷与富贵、低贱与腾达时如何为人处事,而不是听他自吹自擂。
感悟:
只有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才称得上君子。
也只有这样得人,才能担当起扶危定倾、理乱兴治的重任。
09
非人情,不可。
非人情,难近。
非人情,难亲。
释义:
凡是能做出超越正常人性、人情范围之外的事情的人,都是不可亲近的。
故事:
管仲临终时,齐桓公去见他,问道:“若你不幸离世,你看谁可以接替你做宰相,易牙这个人行吗?他知道我爱吃美味,就把自己的亲生儿子蒸了,做成菜给我吃。”
管仲回答:“人哪有不疼爱自己的孩子的,做出这种事情的人是可怕的。”
齐桓公又问:“公子方这个人怎么样?他抛弃自己父母亲人和公子的地位,来投靠我,对我很好啊。”
管仲回答:“连自己的至亲都可以抛弃的人,不可亲近。”
齐桓公最后问道:“竖刁这个人怎么样?他为了伺候我,把自己阉割了,对我可好了。”
管仲回答:“人哪有不爱惜自己的身体的,残损自己的肉体来伺候君主的,不可亲近。”
管仲死后,齐桓公没有听他的话,重用了那三个人,结果他们联合起来作乱。
管仲所说的这三句,指出了凡是能做出超越正常人性、人情范围之外的事情的人,都是不可亲近的。
感悟:
一个人连自己的性命都不放在心上,也不会把别人的性命放在心上;
一个人连自己和自己的孩子都不爱,也很难相信他会爱别人。
唯有自爱者,方能爱天下。
10
此一人之身,富贵则亲戚畏惧之,
贫贱则轻易之,况众人乎!
释义:
同样是我这个人,富贵了亲戚就敬畏我,贫贱时都轻视我,其他一般人更不用说了。
故事:
苏秦学纵横术,早年游说诸侯不成功,衣衫褴褛地回到家中,父母兄长都不搭理他,嫂子见了他连织机也没下,妻子也不给他做饭烧水。
苏秦后来又去游说诸侯,成功后衣锦还乡,车马行李无数,他的父母兄长、嫂子、妻子跪在地上,不敢抬起头来看他。
苏秦问嫂子:“为什么以前态度傲慢而今天如此恭敬呢?”
他的嫂子回答:“因为小叔子你现在地位高,钱又多啊!”
于是,苏秦大发感慨,说了上面这句话。
感悟:
有一句俗语叫:穷在闹市无人知,富在深山有远亲。
人都是利己主义的,映射在行为上,其实就是势利眼。
当你对我有价值的时候,我就万般巴结你;当你没什么用处了,那我自然也不会高看你,甚至还会踩你一脚。
一帆风顺的时候,这样的人往往隐藏的很好,可你当陷入低谷,最能看清一个人的嘴脸。
交朋友,也该当心才是。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而想要读懂《史记》,则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摸索,去品味。
但总的来说,做人只要坦坦荡荡毫无龌龊之心,自能一生安稳无忧无虑。
资料来源于网络,略有修改,版权归原作者,仅做分享、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