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联选萃:名教

“名教”指的是什么呢?我们先看《世说新语》里的一则故事:王平子、胡毋彦国诸人,皆以任放为达,或有裸体者。乐广笑曰:“名教中自有乐地,何为乃尔也!”大家看,乐广嘲笑王平子、胡毋彦国等人,竟然用“赤身裸体”这种鄙野粗俗的方式、来表达放任自由,却不知道在“名教”里,自有广阔的快乐天地。这里的“名教”,大约指的是传统儒家所讲的伦理纲常。这个名称,源于孔子十分看重的“正名”。《论语》中是这么说的: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看这一段话,大家可能和子路的感觉差不多——“老师真是个书呆子,什么名不名的,真的有那么重要吗?”关于这个“正名”,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有一段精辟的论述:关于社会,孔子认为,为了有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最重要的事情是实行他所说的“正名”。就是说,"实"应当与"名"为它规定的含义相符合。有个学生问他, 若要您治理国家。先做什么呢?孔子说;"必也正名乎!"(《论语·子路》)又有个国君问治理国家的原则,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 颜渊》)换句话说,每个名都有一定的含义,这种含义就是此名所指的一类事物的本质。因此,这些事物都应当与这种理想的本质相符。君的本质是理想的君必备 的,即所谓"君道"。君,若按君道而行,他才于实,于名,都是真正的君。这就是名实相符。不然的话,他就不是君,即使他可以要人们称他为君。在社会关系 中,每个名都含有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君、臣、父、子都是这样的社会关系的名,负有这些名的人都必须相应地履行他们的责任和义务。这就是孔子正名学说的含义。大家看,这就是“正名”的重要性。你担当什么角色,你就应当履行这个角色应尽的义务,这就是“名实相符”。否则,猪想看狗的门,马想拉牛的车,人人不安其位,人人不敬其事,天下不乱套了吗?说到这里,我们再回头看本文开头、乐广说的“名教中自有乐地”,是不是觉得很有道理了呢?——赤身裸体这种低级的自由,是属于动物或者野蛮民族的。我们这些从“黑暗洞穴”中走出来的人,我们这些站在人类文明累积进化大厦顶端的人,应该有能力享受人伦名教中的高级自由。好了,下面看对联。先看巴慰祖(1744-1793)先生的一副:道不远人子臣弟友,学惟逊志礼乐诗书。

上联“道不远人子臣弟友”,大意是——“子臣弟友”,如何做儿女、如何做下属、如何处兄弟、如何处朋友,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就是我们要参悟的人伦名教之道。这个“道”,就在我们身边,一点都不神秘。每个人在社会组织与亲缘家庭中,都担当着多重角色,把每一个角色的权利行使好,把每一个角色的义务承担好,做到名实相符,这就是在践行“人伦名教”之道,这就是会做人,这就是有文化。“子臣弟友”所讲的“父子”“君臣”“兄弟”“朋友”等四种关系中,“父子”“兄弟”“朋友”等司空见惯,我们好理解。而“君臣”呢?就拿中国皇权最后的回光返照——袁世凯称帝(1915)、张勋复辟(1917)——来说,也都过去100多年了!“君臣”关系对于我们来说,是不是早就过时了呢?为了把这个问题说得透彻一点,我们再换一种说法——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大家都觉得民主好,协商好,公平公正公开好,在这种政治正确势不可挡地冲击下,绝对权威还有没有存在的价值?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看一下科幻畅销书《三体》中的一个故事:如果科技远超我们的一群外星人——三体人要毁灭地球人、独占地球,地球人在面临这样史无前例的生死危机时,应该如何应对?我们之前说了,三体人派了一个叫智子的机器人,任何时候都在监视人类。但智子唯一不能监视的,就是人类的思维。所以,针对这个特点,人类制定了“面壁者”计划。就是从人类中挑选出精英,给你最大的权力,你们说什么,人类就干什么。人类选出的其中一位面壁者是委内瑞拉总统。他的计划是在水星背对太阳的那一侧,放很多颗氢弹。如果要是引爆这些氢弹呢,就能把水星炸得脱离自己的轨道,最后掉到太阳里去。然后在太阳肚子里就会发生各种链式反应,最后的结果是,地球也会被卷进去。所以,说白了,这个战术不是打三体人的,而是一个要挟性战术,只要你敢过来,我就炸水星,那地球也完蛋了。这个计划,其实也是非常可行的。这个战术的逻辑就是,我是打不过你,但只要我有毁掉你想要的东西的能力,那我就有谈判筹码。经济学家诺斯说过一句话,一个系统里制度的建立,不是由双方的强弱关系来决定的,而是双方的谈判能力来决定的。而这个计划,就是为了拿到谈判的筹码。但是,三体人把这个计划识破了。三体人的应对办法非常简单,就是直接把这个计划公布到互联网上。广大不明真相的民众就马上来围观,围观之后就是舆论哗然。说,啊?这三体人还没看着一个呢,听说要先把太阳给炸了?太阳炸了,我们还能活的了吗?结果,委内瑞拉总统在一次刚下飞机的时候,被一群愤怒的民众一拥而上,直接给打死了。说到这,我们需要静下来好好想一想——面对外星人的入侵,我们应该对普通大众信息透明吗?按照小说的情节看,作者给的答案可能还真是否定的。这个面壁者的计划,可以说在这样一个烂局势下,几乎是最好的方案了。但只要让普通民众知道了你的计划,就可能有各种不理性的理由反对你,而且只要形成了一股民意汹汹的舆论,你的事情就办不成了。这股民意,它也不负责解决问题,它就只负责反对。至于什么办法行,那我不知道,我又不是政治家,你们再想别的办法。也就是因为三体人也明白这一点,他们的应对才那么简单,就利用你们人类内部的不团结就够了。那我们再问一句,面对外星人的入侵,可能正确的方法是什么呢?还真的只能是把决定权交给少数人,给他极大的权力,天下一盘棋。再说得残酷一些,这个人甚至要决定哪些人能活,哪些人必须牺牲,在面对外星人入侵的时候,可能只有这样。这个故事给我们的收获是什么呢?——在平时的生活里,如果一件事情,你根本就没什么信息量,对这个事情也根本没有经验,那可能你最正确的决定就是:相信那些信息比你完备,并且和你在一条船上的聪明人。——节选自“罗辑思维”APP-每天听本书-《三体》(刘慈欣著)(选编时有删改)大家看,这里的“面壁者”,就是人类应对非常局面时的“绝对权威”。这个故事启示我们:绝对权威就像治疗人类某些绝症的特效药——它有很强的副作用,需要严格管理,不能随便服用;但在关键时刻、也须要拿来救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君臣”关系也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只是不到关键时候、不轻易拿来用罢了。所以,不管在多么民主的社会里,如果把绝对权威这个基因给剪掉了,那这个社会距离混乱也就不远了。我们看西方社会的理想样本美国——国会授权总统、在特别情况下有皇帝一样的绝对权威:比如可以不经国会批准对别国使用武力。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放原子弹,就是杜鲁门作为总统的自主决策。在现实生活中,政府、公司等组织机构中普遍存在的上下级关系,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类似 “君臣”的关系。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也就是在履行所担当角色的义务,也就是在践行“名实相符”。接着看唐驼(1871-1938)先生一副:名教有乐地,诗书是良田。

这里上联“名教有乐地”,就完全如上文乐广所言了。接着看汤金钊(1772-1856)先生一副:到眼经书皆雪亮,束身名教自风流。

人伦纲常这些名教,本就是用来管理人的,所以称“束身名教”。有人可能会说了——这“束身名教”是用来“束缚”人的呀?怎么能称风流呢?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中国人讲“修齐治平”,讲“三纲五常”,讲“礼义廉耻国之四维”,这些东西既是个人修身的门径,也是国家宪制的基石,也就是中国人常讲的“家国一体”。这些东西不是有人凭空编造出来的,而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累进演化中自然形成的,是一代代志士仁人的智慧碰撞聚合、迭代更新的结晶。我们讲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指的即是以儒家伦理为主的一整套思想体系。中华民族能以黄河中下游的中原为中心,像一个漩涡一样、不断吸引周围民族向心凝结,最终形成千万平方公里的疆域规模,靠的就是这个东西。拿当前流行的“想象共同体”这一概念来讲,这个“想象”的出发点、就是中华文化、就是纲常名教、就是家国一体。韩愈先生曾讲:“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也就是说在历史传统上,区分中国与夷狄的不是地域、不是种族,而是文化。回头再看“束身名教自风流”——就是说要在纲常名教中寻求大自在、获得真快乐,就是带着镣铐跳舞,就是随心所欲不逾矩。我们看“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曾国藩曾夫子,既能恪守名教——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又能大显身手——纵横捭阖,扭转乾坤,大济苍生。这才是真正的名教风流。相反,那些不问世事、吟风弄月者所谓“风流”,只不过徒有其表、虚张声势而已。接着看何绍基(1799-1873)先生一副:神仙本自无言语,孝友生来不琢磨。

下联“孝友生来不琢磨”,大意是——以“孝友”为代表的纲常名教,本来就是人的本性呀。所谓教化,就是要使人守住本性、回归本性,并且尽最大可能去发挥本性。接着看徐郙(1836-1907)先生一副:但抱精神寄涵泳,总由忠爱发菁华。

下联“总由忠爱发菁华”,大意是——天地间的好文章都是以忠爱为根本生发出来的。若无忠爱之心,游离名教之外,纵然铺金缀玉,也不过是没有灵魂的文字躯壳而已。我们看看历届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作品,哪一部不是饱含着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下面是左宗棠(1812-1885)先生一副:文为德表,礼以仁清。

“文为德表”就是上面所讲的“总由忠爱发菁华”,也就是——文章不过是仁德名教的外在形式而已;“礼以仁清” ,这个说法很妙,是在告诉我们,“礼”的根本就是“仁”,就是爱心。关于这一点,钱穆先生在《孔子传》中是这样讲的:周公创造了周礼,它表面上是一堆繁琐的仪式,但实际上是一种社会秩序。它规定了不同等级的人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天子有天子的礼仪,诸侯有诸侯的礼仪,贵族有贵族的礼仪,士人有士人的礼仪,大家都要按周礼办事,不能乱来,如果乱来,整个社会就会乱套。孔子所在的时代,就是个一切都乱了套的时代。诸侯敢用只有天子才有资格用的仪仗队,贵族敢唱只有诸侯才有资格唱的歌曲。对此孔子是非常不满的,他管这个叫“礼崩乐坏”。《论语》里记载,孔子进入鲁国的太庙,看到什么都要问一句:“周礼是这样的吗?”钱穆认为孔子是在反问,意思是,他看到的东西都不符合周礼。还有一次,鲁国的贵族季康子公然采用天子的礼仪,让六十四个人在大庭广众之下跳舞。孔子气得说:“是可忍,孰不可忍!”这种事你都干得出来,天底下还有你不敢干的事吗?那么,这些不符合周礼的东西是谁弄出来的呢?就是学过礼仪的士人。他们明知道这样做是胡来,但只要有钱赚,也就顺着贵族的意思来。对这种人,孔子很鄙视,他自己绝对不会这么干,也禁止弟子这么干。用今天的话说,孔子是一个有态度的人,他掌握了一些实用技能,渴望发光发热,但是,如果你跟我的价值观不同,薪水开得再高,我也不为你服务。钱穆认为,这是孔子超越时代的地方。别人学技能都很功利,只有孔子关心技能背后的原则,他认为,士人,或者说儒家,必须讲道理、讲原则。这就把士人的境界提高到了全新的高度。在孔子之前,士人相当于技术人员,没有灵魂、没有节操,只要贵族付薪水,我就提供服务;孔子之后,士人就要判断某些行为是不是符合道理,不符合的坚决不干。用孔子的话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用卑鄙的手段去获得财富,对我来说就像天边的浮云,看都不会看一眼。下面再看何绍基先生一副:宣德道情文乃贵,明微谨始礼为宗。

“宣德道情文乃贵”,也就是“总由忠爱发菁华”、也就是“文为德表”。”明微谨始礼为宗”就是上一联刚讲的——要明白礼的根本、礼的内在精神,而不是只知道机械地执行礼的规定。名教不是教条,名教是有温度的。下面看吴佩孚(1874-1939)先生一副:仁则孝悌焉已矣,礼岂玉帛云乎哉。

孔子说过:“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上联“仁则孝悌焉已矣”,就是这个意思。“孝悌”是发自人的本心的,也就是上面讲的“孝友生来不琢磨”。儒家讲“爱有差等”,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也就是将“孝悌”的本心以我为中心向外扩展,像水中投下石子后的波纹一样、一圈圈向外扩展。实力强的个体形成的圈子大一些,实力弱的个体形成的圈子小一些,这些大圈小圈互相勾连,就像原始森林地下的树根一样盘根错节。这个以个体为节点、以人伦名教为连线的大圈、小圈交织成的网状结构,就是中国传统社会千百年来得以稳定的基石。关于这一点,费孝通先生的“差序格局”说得最明白。大家可在网上搜来一读。再看下联“礼岂玉帛云乎哉?”大意是——“礼”不是烟酒茶,不是三节两寿的潜规则,而是规则背后蕴藏的制度精神,也就是上面讲的“明微谨始礼为宗”。接着是崇绮(1829-1900)先生一副:日月两轮天地眼,诗书万卷圣贤心。

据梁章钜先生讲,这一副乃理学大师朱熹所撰。上联“日月两轮天地眼”,纯属古人打造天人合一观念的牵强附会,现在已经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了。下联“诗书万卷圣贤心”,和上几联说的意思相同,“圣贤心”也就是名教嘛。上面讲完了理论,下面说实践。先看徐悲鸿(1895-1953)先生一副:安分守己,忍性尽心。

不少人把“安分守己”和“胆小怕事”画上了等号,这其实是一种莫大的误解。“安分守己”不是不进取,不是不创新,而是指把自己的角色边界定位清楚,不要越位。不要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不要自己不下棋,到处乱支招。比如现在还有一些父母想给孩子包办婚姻,美其名曰这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忍性尽心”,就是把自己该做的事努力做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要努力,还有潜力。当领导的要努力做一个好领导,当员工的要努力做一个好员工,当父亲的要努力做一个好父亲,当子女的要努力做一个好子女。古人讲“忠孝难两全”,说明每个人,要想处理好一身担当多重角色的矛盾,都不容易。但是,没有办法,只能自己“忍性尽心”了——要学会“弹钢琴”,要学会“并行处理”,要学会权衡取舍。记得母亲去世时,我写的挽联是“为媳为母任劳任怨,养老养小尽力尽心”,左邻右舍看了后都说——“你妈就是这样的人啊”。接着看吴昌硕(1844~1927)先生一副:处世但求安分好,论交最是识人难。

上联讲的和前面一样。下面看于右任(1879-1964)先生一副:行修而名立,理得则心安。

“行修而名立”,就是你把你所承担角色的责任尽到了,你就无愧于这个角色了,你的“名”就“立”起来了。你要是个不合格的父亲,你都不好意思让儿子叫你爹。下面是张廷济(1768-1848)先生一副:文章从六经得来,事业从五伦做起。

“事业从五伦做起”,“五伦”就是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是人伦名教的核心支柱。中国人常讲做事先做人,什么是“做人呢”——就是担当好自己在社会人伦中的各种角色,尽到这些角色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做到“名实相符”。“文章从六经得来”,这个以前讲读书时讲过了。这里的六经,也可视为广义的名教。下面再看何绍基先生一副:行事莫将天理错,立身宜于古人争。

这里的“天理”,应该是朱熹老先生讲的“存天理、灭人欲”的那个“天理”,也就是将人伦纲常上升到了天道的高度。违背“天理”,也可以说是违背“名教”吧。最后看一副祁世长(1825-1892)先生的:做事须循天理,出言要顺人心。

这一副的上联和上面一致。上下联结合,乃是很好的座右铭。说到这里,估计好多人早就忍不住了——自打辛亥革命以来,自由平等观念已经传播了100多年,早就深入人心了,“纲常名教”这些历史故纸堆里的东西,今天还有价值吗?个人认为,这样的价值不仅有,而且还相当重要。我们现在讲文化自信,就是对老祖宗智慧的自信。这些智慧是我们祖先不知道用多少苦难才换来的。古语云:吃一堑长一智。如果武断地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都是陈旧腐朽的,那就无疑是在说我们一代代的祖先都是笨蛋、都是傻子。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对比世界各大文明之后,对中华传统文化给出了极高的评价,且看下面一段话:在汤因比看来,19世纪是英国人的世纪,20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而21世纪将是中国人的世纪。当然,值得强调的是,汤因比说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主要是指中国的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和大乘佛教引领人类走出迷误和苦难,走向和平安定的康庄大道。他认为以中华文化为主的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将是人类未来最美好和永恒的新文化。——摘自《百度百科》当然,以“名教纲常”为支柱的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也始终在以海纳百川的气概,不断吸收着人类文明的先进成果,从先秦到两汉、再到魏晋、再到两宋、再到元明清、再到今天,总是在不断改造更新、与时俱进。就如同一个人一样,虽然名字没有变,但身上的细胞、脑子里的知识与思想,都和刚出生时不可同日而语了。附:名教联语清单道不远人子臣弟友,学惟逊志礼乐诗书(巴慰祖名教有乐地,诗书是良田(唐驼)到眼经书皆雪亮,束身名教自风流(汤金钊)神仙本自无言语,孝友生来不琢磨(何绍基)但抱精神寄涵泳,总由忠爱发菁华(徐郙)文为德表,礼以仁清(左宗棠)宣德道情文乃贵,明微谨始礼为宗(何绍基)仁则孝悌焉已矣,礼岂玉帛云乎哉(吴佩孚)日月两轮天地眼,诗书万卷圣贤心(崇绮)安分守己,忍性尽心(徐悲鸿)处世但求安分好,论交最是识人难(吴昌硕)行修而名立,理得则心安(于右任)事业从五伦做起,文章从六经得来(张廷济)行事莫将天理错,立身宜于古人争(何绍基)做事须循天理,出言要顺人心(祁世长)

(0)

相关推荐

  • 论语:谁能出不由户(6-17)

    孔子所倡导的德治.礼制,不为当时大多数人重视.采纳.遵守和执行.对此,孔子内心感到疑惑不解,于是借用日常生活的场景向社会发出了疑问.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注释 ...

  • 我们误解了的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

    接着上节所说,程朱理学的开创者是北宋五子,但是程朱理学以程朱两个姓氏为名,足以见到程朱两姓的作用,程指的是程颢.程颐二兄弟,江湖人称"二程",朱就是大名鼎鼎的朱熹. 理学实际开创者 ...

  • 【对联赏析】联题孔子

    联 题 孔 子 出  题: 张新阶 简   评: 王书文 组稿:罗春安  胡孙文 本期是联题孔子,面对这个大题,一想到老夫子庄严的容貌和高大的身材,特别是其博大精深的学说,真认人有高山仰止欲语迟疑的感 ...

  • 经典文言杂文《赞刘谐》原文注释及鉴赏

    原文 有一道学②,高屐③大履,长袖阔带,纲常④之冠,人伦⑤之衣,拾纸墨⑥之一二,窃唇吻⑦之三四,自谓真仲尼⑧之徒焉.时遇刘谐.刘谐者,聪明士,见而哂⑨曰:"是未知我仲尼兄也." 其 ...

  • #遇见曾国藩007# 胸中若有义理真情,不假思索可作好文

    曾国藩在道光二十二年的日记中写道:"凡作诗文,有情极真挚,不得不一倾吐之时.然必须平时积理既富,不假思索,左右逢原,其所言之理,足以达其胸中至真至正之情,作文时无镌刻字句之苦,文成后无郁塞不 ...

  • 书房联选萃:知交(上)

    知交也就是朋友.从文字起源上讲,"朋"好像是连起来的两串玉,"友"好像是两只手,合起来大约就是"一块相处"."互相帮助" ...

  • 书房联选萃:知交(下)

    知心朋友总是难得,旧王孙溥儒(1896-1963)曾有一联感叹此事:天下几人堪供语!世间何物可耽情!溥先生是恭亲王奕訢的孙子,末代皇帝溥仪的堂兄,出身高,学问也深,一般人很难看上眼,找个知心朋友也真是 ...

  • 书房联选萃:寄托(上)

    漫漫人生,总得有点爱好来寄托身心.唐代大画家张彦远(815-907)曾有一段话讲自己: "鸠集遗失,鉴玩整理,昼夜精勤,每获一卷,遇一画,毕孜孜葺缀,竟日宝玩,可致者必货敝衣,减粮食.妻子童 ...

  • 书房联选萃:寄托(中)

    除了写诗做文章,琴棋书画也是中国文人寄托身心的广阔天地.且看看文人们在这广阔天地之间,是如何大有作为的. 先看看钱南园(1740-1795)先生这一副: 鸟总知春烂漫,山为助笔精神. 巍巍青山激荡着胸 ...

  • 书房联选萃:寄托(下)

    除了诗文书画,中国文人还有更为丰富的情趣寄托.先看袁世凯袁大总统二公子袁克文(1889-1931)的一副:诗酒情能寄,烟波梦所迟.意思大概是:佳句美酒寄托着我的满腔深情,苍烟清波更是我的梦中故乡.热爱 ...

  • 书房联选萃:敬谨(上)

    "敬"指的是"严肃认真","谨"指的是"小心谨慎"."敬"与"谨"相比,&quo ...

  • 书房联选萃:惬意

    人生中总有那么一些刹那时光,让人感觉特别痛快.特别舒服,其或浓烈,或幽淡,既是真实感受,又难具体形容.这里姑且称之为"惬意"吧.先看一副张伯英(1871-1949)先生的: 赏心于 ...

  • 书房联选萃:治学

    要治学,先得"立乎其大者",也就是得有个目的.这个目的可以"从吾所好",但更重要的是要解决时代问题.把自己的爱好与时代使命结合起来,全身心投入到人类进步的大潮中 ...

  • 书房联选萃:动心

    记得先前曾见过这样一副对联:何物动情,二月杏花八月桂: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当时正在上大学,觉得这副写得真好,既有闲情雅致,又有壮志雄心.但后来看一则讲科举的资料,这才明白作者根本不是为杏花与桂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