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反馈 || 超越习惯,让结构化学习真正发生——记《小学教学》网络教学研讨4

作者: 刘珊珊

一、 好事多磨

网络学术讲座是疫情下我们一线教师学习的重要途径,陈昱室长每每遇到好的讲座,总会及时的推荐给工作室的成员,正因为她的推荐,才让我有机会邂逅了这样一场学术盛宴。由于家庭事务,我错过了当天的直播。事情一结束,我就迫不及待的打开了回看。然而,突如其来的一场断电,又打断了我熬夜通宵的计划。天一明,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到学校,打开链接,认真聆听、学习了这场讲座。

二、 结构化学习

刘老师用一张图给我们描述了小学数学学科育人的全景图,从知识结构到教学结构化最后实现数学的育人价值。发展学生基础学力、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结构化教学让数学课堂实现“六年跨越”,使数学知识得以延伸,学生思维的触角能到达更远的地方也能回到最初的地方,进而实现融会贯通。学生的数学思维会在这样的课堂中越来越好;学生研究问题时的思维方式的自动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学生思维能力、思维品质、思维习惯的得以养成。学生会将这些品质带入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去。结构化教学是在重新审视学生的学习行为、方式的基础上,以“整体实践、纵横关联、结构思维、系统发展”的视角和理念,促进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真正发生的实践探索,不断追求在系统实践中形成整体结构、在多元表征中建构纵横关联、在实践应用中发展层阶循环。

三、案例学习

葛乐老师的《角的度量》从已经学习的长度、面积的度量出发,明确测量的三部曲即定标准、去测量、得结果,在此过程中利用经验的正迁移,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利用多媒体技术和学生一起制出角的度量工具,在学生的讨论中明确:几个一度角就是几度,角是多少度就有多少个标准单位。有这些概念后,放手让学生去度量任意角度的度数,并总结测量步骤。并给出小于1度的角,让学生明确还有比1度角更小的“标准单位。”

刘霞老师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从长6m,宽4m的长方形出发,再到周长相同的平行四边形,变化平行四边形的高,激发学生计算此平行四边面积的欲望。然后在方格纸上给出一些平行四边形,让学生画一画、移一移、拼一拼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并对不同的方法分层展评比较,最终建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等于底乘高。并在此过程中将长方形的面积公式纳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实现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

四、solo分类理论

SOLO分类法依据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而SOLO评价法与传统的评价法的区别也是巨大的,它力求能够准确评价学生思维能力所能达到的深度和广度。SOLO分类法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可以根据该方法进行思维层次划分。另外,有利于教师制订教学目标,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计划预先确定学生学习某一问题要达到哪一思维层次,并按照循序渐进的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思维水平进行认定。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帮助学生对数学知识建立关联结构,并对问题进行抽象概括,促进正迁移的发生。

五、“量与计量”的整体建构教学解析

唐主任微讲座从教学现实、内容概述、分析解读和教学实施四个方面展开。目前的教学现实是知识零散导致教学碎片化、一线教师设计的活动浅显、教师讲解的过细。然后,作者从两个维度展开介绍,一是学科教材维度对计量单位的知识点进行了细数。课程标准维度作者从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关键词开始,提出量与计量是数与代数和图形与几何之间的沟通,是数形结合的关键点。接下来,作者分析解读了量与计量的概念,然后指出这部分知识学习的一般方法即定标准、去测量、得结果,把握计量单位的逻辑关系。教学实施时要抓住理解量的关键要素:它是什么?量值是多少?与其他量之间的关系?如何应用它?正如作者说的那样,抓住这四点就抓住了教学思路和本质。另外,突出计量本质的方法贯通、注重量与量之间的关联结构,以及基于此基础上提出的种子课、生长课、关联课。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可操作的范式模型。当然,量的学习也离不开学生的感受和体会。

六、心得体会

本次学习,开拓了我的视野,无论是理论上的,还是教学实践中的经验,都得到了启示。尤其是从思想上更加明确了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注重对课堂的整体建构,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只有坚持不懈努力,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提炼出更多、更好的适应学生的教学方法。在日常的数学画课堂教学时,利用数学画沟通"数"与“形”时,也应该考虑学生的思维起点,在展评过程中注重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学生基础学力的发展。之前在学生利用“画结构”梳理单元知识点时,我更聚焦于让学生厘清一个单元知识点的内在逻辑关系,通过此次培训,往后再布置这样的作业时,还可以尝试启发学生去理一理与已学的其他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展评时也可适当拓展一些与未学过知识的关联,鼓励学生按照已习得的方法自学未学的知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