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人文:明朝那些事序,挖掘宁夏人文,讲述你不熟悉的银川明朝历史

挖掘银川人文,讲述你不熟悉的银川历史,我是!给您带来不一样的银川风情!

威记最近在写《宁夏人文:明朝那点事》系列文章反响有一些,这也让威记有写下去的信心,欢迎关注阅读,谢谢。

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

——这可以说是今年最热的指示之一。

但是,在如今网络文化,娱乐文化,快消文学四溢的数字时代,历史文化,地方人文这些也都慢慢靠边站了。毕竟历史人文这些东西,则是属于沉淀的范畴,需要静心去品味和品读才能知味。

它们离生活还是有点远,毕竟现在的人们都在柴米油盐的日子里活着,在这贷那贷的各种经济压力之下,看点轻松的东西,还是可以释放心情的。谁还有心思去看一些地方历史人文的东西?跟自己有什么关系?

有空还不如关心一下哪个超市搞特价;哪家餐馆出新菜了;哪个娱乐明星怎么怎么了;哪个小区降价了;哪里好玩,改天去玩玩等等。

至于历史人文,那只是看个人的爱好与情怀而已。就像威记,也只不过是围着柴米油盐转的一个市井之辈,天天辛苦搬砖,为三餐生计而奔波劳碌。可谓是起得比鸡早,干得比牛踏实,累得像狗,吃得比猪少。

所以还能保持一点爱好与情怀,那是因为威记在这历史人文能找到一丝慰藉,平静一下被生活摧残的疲惫心灵,在那一页页古籍里,寻找一下精神粮食,寄托空虚的内心。

尤其是银川老历史。因为整日奔波在银川的大街小巷,随着对这个城市的越发熟悉,越想了解一下这个城市的过往。因为,银川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啊!

上下五千年,银川的过去又璀璨又落寞,积淀下来的那份厚重,赋予了这座城市深厚的内涵和韵味。可是,相关的记载却很少。尤其是走在银川的街头,就会发现,银川的历史遗存保存下来的非常少!

历史留下的古籍说多也很多,数不清;说少也少,历史上的很多事情都没有记载,或者直接选择遗忘。就像宁夏区域,因为地处边陲,在古代经常征伐不休,在朝代更迭中,很多历史记录都被毁灭,所以关于这区域的历史记载不多,在正史中,更多的只是聊聊数语或者只言片语一笔带过。不得不说,这是宁夏的遗憾。

直到明清以后,这片区域才渐渐多了一些记录,最重要的,莫过于地方志了。

地方志这样的地方性地理文体,它的来源远可以追溯到神话般的那本《山海经》,而近代地方志的雏形,则是自宋代慢慢开始,在明代得到发展,清代则到达顶峰。或官家出版,或私人版印。留存下来的,成了人们研究历史的对象和参考。

当然,到了现代,地方志则是成为工作之一。

传承和发扬历史文化,就是要解决哲学的三个问题: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我要到哪里去?

地方志发展的顶峰是怎么样的呢?那可是奉旨修志,是清朝皇帝下旨要求地方按六十年一修,并可以作为政绩考核内容之一。在这样的红头文件指引之下,于是也是为现代人留下了数以千计的地方史籍了。

宁夏的地方志则是有些特别。最先开始,并不是官方的行为。第一部有关宁夏的地方志是明初藩王庆靖王朱栴撰写的,叫《宁夏志》。他南归无望,又无所事事(被剥夺了兵权,徒有其名而已),纵情山水间,于是撰写了这部宁夏有史以来的地方志,开创了宁夏的系统历史记录工作。

当然,按说明清几百年间,宁夏各地修地方志也有百十来次吧,但历史中的各种事件,各种环境,最后存世的,不多。更多的,则失散于历史长河去了。

虽然到了现在,流传下来的都保存着,可是,作为普通人,能接触到的还是比较少的。威记发现,现在很多自媒体写宁夏或者银川,着重点都在西夏时期和一百来年前到现在的历史。因为这些历史广为人知之,或者是经历和正在经历的历史。可以看得到和触摸得到,写起来也得心应手,因为资料好找,都是现成的。

但是关于明清时期的历史就少有人描述了,基于对银川的点点认识,所以威记就产生了写《宁夏人文:明朝那点事系列》的念头。毕竟,宁夏的历史不只是只有一个西夏王朝历史!

至于您喜欢不喜欢看,愿不愿意看,没关系,因为威记从小生活在小城,小城也颇有些历史,那些老物件和老建筑,让威记产生一种亲切和平静感,随着长大,对小城的历史有所了解,慢慢地,对历史也有了兴趣。

来到银川,更是被银川灿烂辉煌的历史所吸引,不过,威记就是一个普通历史爱好者而已,做不到专家式的研究。但那对于威记来说,已然足够!而对于古籍上的历史来说,它们更不愿意只躺在一页页发黄的纸张中,无人打搅。也是愿意被人翻出来见见阳光的,它们也怕被人遗忘啊!

这些就让威记来做吧!写这片土地上的过往,只是为了更热爱这片土地!

待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