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rles M. Lieber——与中国感情深厚的美国教授
Charles M. Lieber(查尔斯·李波)1959年4月生于美国费城,物理化学家,美国国家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化学系系主任。
Lieber教授与中国科学界关系密切
为什么说Lieber教授是与中国感情深厚的教授呢?这源于Lieber教授对中国和中国科学界一直以来的美好的感情,为培养中国高级科学人才和推动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自1987年以来,他先后培养出60多名中国籍博士和学者,包括45名教授和副教授。他们都活跃在国际化学和纳米科技研究的第一线,如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杨培东教授、美国斯坦福大学戴宏杰教授和崔屹教授等。其中有8位科技工作者已经回国并工作在中国科技战线第一线,如清华大学范守善院士等。
Lieber教授已与我国多所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密切的合作与交流关系,并担任多个科研单位和高校的名誉教授或学术顾问。参与并组织在我国的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20余次,如中国化学年会、中国国际纳米科学技术会议等,为促进中美科技交流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
人物经历
1981年,毕业于富兰克林马歇尔学院,获得学士学位,并获得Magna Cum Laude化学荣誉。
1985年,毕业于美国斯坦福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之后进入加州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工作,并成为NIH博士后研究会成员。
1987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任教,先后担任助教(1987年-1990年),副教授(1990年-1991年)。
1991年,被聘为哈佛大学正教授。1999年,成为哈佛大学最高终身马克·海曼(Mark Hyman)教授。
2002年,当选为美国国家艺术与科学院院士。2004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2009年,成立“武汉理工大学-哈佛大学纳米联合重点实验室”并担任主任。
2011年11月,受聘于武汉理工大学战略科学家。
201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科研内容
Lieber教授早年从事表面物理化学研究,曾建立了电子扫描隧道(STM)的表面电子探针结构理论,奠定了STM的基础,为STM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长期从事原子力显微镜、隧道扫描电镜、高温超导材料、纳米电子学、纳米材料的研究,他的研究工作站在学术最前沿,领导着纳米科学技术发展的潮流。近年来他的研究重点主要是以下几个部分:
纳米材料
合成具有独特物理性质的纳米材料,可以推动科学技术的革命性进步。Lieber课题组在纳米材料的设计、合成、表征以及分等级组装方面一直是领导者。2002年Lieber课题组就成功合成出复合结构以及元素掺杂纳米线,同年他们又合成出核壳结构纳米线。之后又合成出了具有立体异构的纳米线。2001年,Lieber课题组开创性地通过微流控方法实现了纳米材料的大规模自组装,该工作被science评为当年的科研重大突破之一。
Lieber课题组的形状选择纳米线组件
纳米生物电子学
纳米科学和生物学之间的互通研究有可能在基础科学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并带来革命性的技术进展。 Lieber课题组将纳米电子与生命科学接口,重新定义了基础科学,工程和新技术。从实时疾病检测传感器的开发到用于单细胞和亚细胞电生理的纳米电子工具,以及新型机器人细胞和混合纳米电子神经支配组织的发展。研究内容包括生物传感、纳米电子探针和电子细胞、机器人组织。
机器人心脏组织
脑科学的研究
Lieber课题组近年来将研究方向聚焦在脑细胞和相关疾病的研究中。将电子技术整合到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其他领域,包括神经网络的网状电子学的发展和一种无创的传送方法,即通过注射器目标清晰地注入到大脑的既定区域。这些概念上的方法如果得以实现的话,可以解决神经科学上认知和行为的基本问题,并作为一种强有力的新方法来治疗神经和神经退行性疾病、创伤性大脑和脊髓损伤,并最终通过脑机接口提高人类的表现。
注射器可注射的网状电子装置,具有用于大脑科学研究的即插即用输入/输出接口
Lieber课题组里经常能见到好多中国学生的面孔,与外国一些对中国学生有偏见的教授不同,Lieber教授好像格外偏爱中国学生,我们也期待未来Lieber教授能带领更多的中国学生创造新的科研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