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稀土研究40年——张洪杰
张洪杰院士
张洪杰,无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化学研究所副所长,稀土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固体化学、稀土材料的基础与应用研究,他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稀土化合物及稀土/高聚物杂化功能材料的光致发光和电致发光等领域。
勤奋好学,与稀土结下不解之缘
1953年,张洪杰出生于吉林榆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74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1978年2月,张洪杰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催化实验室工作,担任研究实习员。1982年2月,张洪杰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攻读硕士研究生,师从苏锵教授(199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稀土锑酸盐合成、组成、结构及发光性能的研究。从这以后,他与稀土结下了不解之缘。1985年2月,张洪杰研究生毕业,获得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理学硕士学位,并留所工作,从事稀土化合物发光性能的研究。1989年9月,张洪杰前往法国波尔多第一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过渡金属氟氧化合物发光性能的研究。在这么多年的学习工作中,他掌握了许多稀土及过渡金属复合发光材料制备的关键技术,这为他之后的研究工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研发新型交流LED技术,开创国际先河
LED照明是继白炽灯、荧光灯后照明光源的又一次革命,被世界公认为是最具发展前景的高效照明产业,然而,在几年前,其核心技术都被欧、美、日、韩等国家掌握。加速中国LED科技创新,提升LED产业整体水平,掌握核心关键材料,成为中国的重大需要,张洪杰以此为己任,带领他的团队瞄准发展前沿,经过6年的不懈努力,终于研发出了新型稀土LED发光材料及交流LED器件。
该成果创新性地发明了发光寿命可调并与交流供电频率匹配的稀土LED发光材料,以此为核心在国际上首创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交流LED白光照明光源技术,解决了交流LED发光频闪的世界性难题,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掌握通过稀土荧光粉生产低频闪交流LED产品的国家。目前,团队研发的低频闪交流LED产品已销往美国、加拿大、墨西哥、西班牙、巴西等多个国家,该技术成果于2013年获得澳大利亚“金袋鼠”世界创新奖。
研制温敏发光材料 打破技术封锁
张洪杰带领的长春应化所科研团队还与风洞测温单位合作开展了稀土发光测温材料及其应用技术研究,在张洪杰院士的悉心指导下,其团队成员克服了一系列困难,经过一遍又一遍的实验,根据风洞测温的特点和对材料的要求,终于解决了材料的发光效率、温度响应区间、响应速度和热释光干扰等问题,研发出三大系列满足不同测温区间的高灵敏度发光测温材料,打破了国外在该领域对我国材料和技术的封锁。
张洪杰团队研发出的稀土温度敏感发光材料,还与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超高声速空气动力研究所合作,并将这一材料应用到磷光热图技术中,成功用于飞行器风洞测热试验。这标志着中国首次将以磷光热图技术作为主要测试手段成功应用于型号试验,满足了国防的重大需求,这也是稀土发光材料在国防应用中的一个成功案例。
寒来暑往,40多年过去了,张洪杰院士依然孜孜不倦的致力于稀土领域的研究工作,正如他所说:“稀土的研究工作一件件做好,不仅要做到不可替代,还要做到越来越强,这也是一名科学家应尽的责任!”
参考文章:吉林日报《以国家需要为己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