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噎嗝、呃逆

1、噎嗝的病因病机有

A、寒气蕴蓄

B、酒食所伤

C、两者均有关

D、两者均无关

2、应用启膈散治疗噎嗝,其采用的治法是

A、滋阴养血,润燥生津

B、开郁化痰,润燥降气

C、滋养津液,泻热散结

D、滋阴养血,破血行瘀

3、噎嗝,食入不下,心烦口干,胃脘灼热,大便干结,舌光红少津,脉细数,治宜选用

A、沙参麦冬汤

B、化肝煎

C、竹叶石膏汤

D、白虎加人参汤

4、噎嗝,食入不下,纳食即吐,口干喜饮,虚烦不寐,舌红少津,脉虚数,治宜选用

A、沙参麦冬汤

B、化肝煎

C、竹叶石膏汤

D、白虎加人参汤

5、呃逆的病因病机有

A、寒气蕴蓄

B、酒食所伤

C、两者均有关

D、两者均无关

答案与解析

1、【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噎膈的基本病机是各种原因导致的气、痰、瘀交阻于食道与胃脘,导致食管狭窄,胃失通降。若嗜酒无度,或过食肥甘辛香燥热之品(B对),致使胃肠积热,津液耗损,痰热内结;或饮食过热,或食物粗糙,或常食发霉之物,损伤食道、胃脘,可导致噎膈。“寒气蕴蓄”是呃逆的常见病因(A错)。

2、【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启膈散治疗噎嗝痰气交阻证,治宜开郁化痰,润燥降气(B对);滋阴养血,润燥生津是噎膈津亏热结证的治法(A错);滋阴养血,破血行瘀是噎嗝瘀血内结证的治法(D错);C不属于噎嗝的治法(C错)。

3、【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噎膈,伴有“心烦口干,胃脘灼热,大便干结,舌光红少津”,可辨证为津亏热结证,其证机是热毒伤阴,胃阴亏耗,虚火上逆,胃失润降,故治疗时应滋阴清热,润燥生津,首选沙参麦冬汤(A对)。化肝煎能够疏肝泄热和胃,适用于痛势急迫,嘈杂吐酸,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或数之肝胃郁热之证(B错)。竹叶石膏汤能够清胃泄热,降逆止呃,适用于噎膈之津亏热结证兼见烦渴咽燥,噎食不下,或食入即吐,吐物酸热者(C错)。白虎加人参汤具有清热解表,和解祛邪的功效,可用于温疟(D错)。

4、【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噎膈伴“食入不下,纳食即吐,口干喜饮,虚烦不寐”,可诊断为津液亏极,热势极盛,可选用竹叶石膏汤清热益气养阴(C对)。沙参麦冬汤能够滋阴养血,润燥生津,适用于噎膈之津亏热结证(A错)。化肝煎能够疏肝泄热和胃,适用于痛势急迫,嘈杂吐酸,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或数之肝胃郁热之证(B错)。白虎加人参汤能够清热解表,和解祛邪,可用于温疟(D错)。

5、【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呃逆的病因,既有寒气蕴蓄,又有酒食所伤:进食太快,过食生冷,或滥服寒凉药物,寒气蕴蓄于胃(A对),可导致呃逆;过食辛热煎炒,醇酒厚味(B对),或过用温补之剂,燥热内生,腑气不行,气逆动膈,亦可发生呃逆(C对)。

细目四  噎嗝

要点一 概述

噎膈是指吞咽食物梗噎不顺,饮食难下,或纳而复出的疾患。噎即噎塞,指吞咽之时哽噎不顺:膈为格拒,指饮食不下。噎虽可单独出现,而又每为膈的前驱表现,故临床往往以噎膈并称。

要点二 病因病机

(一) 病因
七情内伤、饮食不节、久病年老。
(二) 病机
本病病位在食道,属胃所主,病变脏腑与肝、脾、肾密切有关。基本病机是气、痰、瘀交结,阻隔于食道胃脘而致。病理性质总属本虚标实。本病初期,以标实为主,由痰气交阻于食道和胃,故吞咽之时梗噎不顺,格塞难下,继则瘀血内结,痰、气、瘀三者交互搏结,胃之通降阻塞,上下不通,因此饮食难下,食而复出。久则气郁化火,或痰瘀生热,伤阴耗液,病由标实转为正虚为主,病情由轻转重。如阴津日益枯槁,胃腑失其濡养,或阴损及阳,脾胃阳气衰败,不能输化津液,痰气瘀结倍甚,多形成虚实夹杂之候。

要点三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 诊断依据
 
1.轻症患者主要为胸骨后不适,呈烧灼感或疼痛,食物通过有滞留感或轻度梗阻感,咽部干燥或有紧缩感。
2.重症患者见持续性、进行性吞咽困难,咽下梗阻,吐出黏液或白色泡沫黏痰,严重时伴有胸骨后或背部肩胛区持续性钝痛,进行性消瘦。
3.患者常有情志不畅、酒食不节、年老肾虚等病史。
(二) 鉴别诊断
1.噎膈与反胃两者皆有食入即吐的症状。噎膈多系阴虚有热,主要表现为吞咽困难,阻塞不下,旋食旋吐,或徐徐吐出;反胃多属阳虚有寒,主要表现为食尚能人,但经久复出,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2.噎膈与梅核气两者均见咽中梗塞不舒的症状。噎膈系有形之物瘀阻于食道,吞咽困难。梅核气则系气逆痰阳于咽喉,为无形之气,咽中有梗塞不舒的感觉,但无吞咽困难及饮食不下的症状。

要点四 辨证论治

(一) 辨证要点
临床应首辨虚实,次辨标本主次。
因忧思恼怒,饮食所伤,寒温失宜,而致气滞血瘀,痰浊内阻者为实;因热邪伤津,多郁多思,年老肾虚,而致津枯血燥、气虚阳微者属虛。新病多实,或实多虚少;久病多虚,或虚中夹实。吞咽困难,梗塞不顺,胸膈胀痛者多实;食道干涩,饮食难下,或食入即吐者多虚。
标实当辨气结、痰阻、血瘀三者之不同。若气结为主者,多为梗塞不舒,胸膈痞胀,嗳气则舒;血瘀为主者,常见胸膈疼痛或刺痛,痛处固定不移;痰阻者,则见泛吐痰涎,胸膈满闷。本虛多责之于阴津枯槁为主,症见形体消瘦,皮肤干枯,舌红干裂少津。发展至后期可见气虚阳微之证,见面色㿠白,形寒气短,面浮足肿。
(二) 治疗原则
噎膈的治疗应分清标本虚实,主次兼顾。理气开郁、化痰消瘀、养阴润燥为总的治疗原则。初期重在治标,治当开郁启膈,和胃降逆,宜理气、消瘀、化痰、降火为主;后期重在治本,宜滋阴润燥或补气温阳为法。然噎膈为病,乃积渐而成,即使病处初期,阴津未必不损,故治疗亦当顾护津液,辛散香燥之药不可多用。后期津液枯槁,阴血亏损,法当滋阴补血,但滋腻之品亦不可过用,当时时顾护胃气。
(三) 证治分类
1.痰气交阻证
证候:吞咽梗阻,胸膈痞满,或疼痛,情志抑郁时则加重,嗳气呃逆,呕吐痰涎,口干咽燥,大便艰涩,舌质红,苔薄腻,脉弦滑。
证机概要:肝气郁结,痰气交阻,胃气上逆。
治法:开郁化痰,润燥降气。
代表方:启膈散加减。
常用药:郁金、砂仁壳、丹参、沙参、川贝母、茯苓、杵头糠、荷叶蒂。
加减:嗳气呕吐明显者,酌加旋覆花、代赭石,以增降逆和胃之力;泛吐痰涎甚多者,加半夏、陈皮,以加强化痰之功,或含化玉枢丹;大便不通,加生大黄、莱菔子,便通即止,防止伤阴;若心烦口干,气郁化火者,加山豆根、栀子、金果榄以增清热解毒之功效。
2.津亏热结证
证候:吞咽梗涩而痛,食入而复出,甚则水饮难进,心烦口干,胃脘灼热,大便干结羊屎,形体消瘦,皮肤干枯,小便短赤,舌质光红,干裂少津,脉细数。
证机概要:气郁化火,阴津枯竭,虚火上逆,胃失润降。
治法:滋养津液,泻热散结。
代表方:沙参麦冬汤加减。
常用药:沙参、麦冬、天花粉、玉竹、竹茹、芦根、甘草。
加减:胃火偏盛者,加山栀、黄连清胃中之火;肠腑失润,大便干结,坚如羊屎者,宜加火麻仁、全瓜蒌润肠通便;烦渴咽燥,噎食不下,或食入即吐,吐物酸热者,改用竹叶石膏汤加大黄泻热存阴;若食道干涩,口干咽燥,可用五汁安中饮以生津养胃。
3.瘀血内结证
证候:饮食梗阻难下,或虽下而复吐出,甚或呕出物如赤豆汁,胸膈疼痛,固着不移,肌肤枯燥,形体消瘦,舌质紫暗,脉细涩。
证机概要:蓄瘀留着,阻滞食道,通降失司,肌肤失养。
治法:滋阴养血,破血行瘀。
代表方:通幽汤加减。
常用药:生地、熟地、当归、桃仁、红花、升麻、甘草。
加减:瘀阻显著者,酌加三棱、莪术、炙穿山甲、急性子同煎服,增强其破结消癥之力;呕吐较甚,痰涎较多者,加海蛤粉、法半夏、瓜蒌等以化痰止呕;呕吐物如赤豆汁者,另服云南白药化瘀止血;如服药即吐,难于下咽,可含化玉枢丹以开膈降逆,随后再服汤药。
4.气虚阳微证
证候:水饮不下,泛吐多量黏液白沫,面浮足肿,面色㿠白,形寒气短,精神疲惫,腹胀,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证机概要:脾肾阳虚,中阳衰微,温煦失职,气不化津。
治法:温补脾肾。
代表方:补气运脾汤加减。
常用药:黄芪、党参、白术、砂仁、茯苓、甘草、陈皮、半夏、生姜、大枣、熟地、山药、山萸肉、附子、肉桂、鹿角胶、当归、枸杞子、菟丝子、杜仲。
加减:胃虚气逆,呕吐不止者,可加旋覆花、代赭石和胃降逆;阳伤及阴,口干咽燥,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者,可加石斛、麦冬、沙参滋养津液;泛吐白沫加吴茱萸、丁香、白蔻仁温胃降逆;阳虚明显者加附子、肉桂、鹿角胶、肉苁蓉温补肾阳。

细目五  呃逆

要点一 概述

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难以自制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要点二 病因病机

(一) 病因
感受外邪、饮食不当、情志不遂、体虚病后。
(二) 病机
呃逆之病位在膈,病变的关键脏腑在胃,还与肝、脾、肺、肾诸脏腑有关。呃逆的基本病机是胃失和降,膈间气机不利,胃气上逆动顺。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实证多为寒凝、火郁、气滞、痰阻,胃失和降;虚证每由脾肾阳虚,或胃阴耗损等正虚气逆所致。但亦有虚实夹杂并见者。病机转化决定于病邪性质和正气强弱。

要点三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 诊断依据
1.呃逆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为主症,其呃声或高或低,或疏或密,间歇时间不定。
2.常件有胸膈痞闷、院中不适、情绪不安等多较急。
3.多有受凉、饮食、情志等诱发因素,起病多较急。
(二) 鉴别诊断
1.呃逆与干呕两者同属胃气上逆的表现,干呕属于有声无物的吧吐,乃胃气上逆,冲咽而出,发出呕吐之声。呃迎则气从膈间上逆,气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
2.呃逆与嗳气两者均为胃气上逆,嗳气乃胃气阻郁,气逆子上,冲咽而出,发出沉缓的嗳气声,常伴酸腐气味,食后多发,与喉间气逆而发出的呃呃之声难区分。

要点四 辩证论治

(一) 辨证要点
呃逆的辨证首自分清虚、实、寒、热,其次辨病情轻重。
如呃逆声高,气涌有力,连续发作,多属实证;呃逆时断时续气怯声低乏力,多属虚证;呃声洪亮,冲逆而出,口臭烦渴,多属热证;呃声沉缓有力,得寒川甚,得热则减,多属寒证。呃逆在治疗时自先须分清是生理现象还是病理反应。一时气逆可发的暂时性呃逆,属于生理现象,无需治疗;若呃逆反复发作,兼次症明显,或出现在急慢生疾病过程中,则多属病理反应引起的呃逆,当芈证论治。如为一般呃逆,经治可愈,病情尚轻若呃逆发于老年正虚,重病后期,或大病猝病之中,呃逆断续不继,呃声低微,气不得续,饮食难进,脉细沉伏,是元气衰败、胃气将绝之危候。
(二) 治疗原则
呃逆一证,总由胃气上逆动膈而成,所以理气和胃、降逆止呃为基本治法。止呃要分清寒热虚实,分别施以祛寒、清热、补虚、泻实之法,因此,应在辨证的基础上和胃降逆止呃。对于重危病证中出现的呃逆,治当大补元气,急救胃气。
(三) 证治分类
1.胃寒气逆证
证候:呃声沉缓有力,胸膈及胃脘不舒,得热则减,遇寒更甚,进食减少,喜食热饮,口淡不渴,舌苔白润,脉迟级。
证机概要:寒蓄中焦,气机不利,胃气上逆。
治法:温中散寒,降逆止呃。
代表方:丁香散加减。
常用药:丁香、柿蒂、高良姜、甘草。
加减:若寒气较重,脘腹胀痛者,加昊茱萸、肉桂、乌药散寒降逆;若寒凝食滞,脘闷嗳腐者,加莱菔子、制半夏、槟榔行气降逆导滞;若寒凝气滞,脘腹痞满者,加枳壳、厚朴、陈皮以行气消痞;若气逆较甚,呃逆频作者,加刀豆子、旋覆花、代赭石以理气降逆。
2.胃火上逆证
证候:呃声洪亮有力,冲逆而出,口臭烦渴,多喜冷饮,脘腹满闷,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苔黄燥,脉滑数。
证机概要:热积胃肠,腑气不畅,胃火上冲。
治法:清胃泄热,降逆止呃。
代表方:竹叶石膏汤加减。
常用药:竹叶、生石膏、沙参、麦冬、半夏、粳米、甘草、竹茹、柿蒂。
加减:若腑气不通,痞满便秘者,可合用小承气汤通腑泄热,使腑气通,胃气降,呃自止;若胸膈烦热,大便秘结,可用凉膈散以攻下泄热。
3.气机郁滞证
证候:呃逆连声,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胸胁满闷,脘腹胀满,嗳气纳减,肠鸣矢气,苔薄白,脉弦。
证机概要:肝气郁滞,横逆犯胃,胃气上逆。
治法:顺气解郁,和胃降逆。
代表方:五磨饮子加减。
常用药:木香、乌药、枳壳、沉香、槟榔、丁香、代赭石。
加减:肝郁明显者,加川楝子、郁金疏肝解郁;若心烦口苦,气郁化热者,加栀子、黄连泄肝和胃:若气逆痰阻,昏眩恶心者,可用旋覆代赭汤加陈皮、茯苓,以顺气降逆,化痰和胃:若气滞日久成瘀,瘀血内结,胸胁刺痛,久呃不止者,可用血府逐瘀汤加减以活血化瘀。
4.脾胃阳虚证
证候:呃声低长无力,气不得续,泛吐清水,脘腹不舒,喜温喜按,面色咣白,手足不温,食少乏力,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证机概要:中阳不足,胃失和降,虚气上逆。
治法:温补脾胃,降逆止呃。
代表方:理中丸加减。
常用药:人参、白术、甘草、干姜、吴茱萸、丁香、柿蒂。
加减:若嗳腐吞酸,夹有食滞者,可加神曲、麦芽消食导滞;若脘腹胀满,脾虚气滞者,可加法半夏、陈皮理气化浊;若呃声难续,气短乏力,中气大亏者,可加黄芪、党参或改用补中益气汤;若病久及肾,肾阳亏虚,形寒肢冷,腰膝酸软,呃声难续者,为肾失摄纳,可加肉桂、补骨脂、山萸肉、刀豆子补肾纳气。
5.胃阴不足证
证候:呃声短促而不得续,口干咽燥,烦躁不安,不思饮食,或食后饱胀,大便干结,舌质红,苔少而干,脉细数。
证机概要:阴液不足,胃失濡养,气失和降。
治法:养胃生津,降逆止呃。
代表方:益胃汤加减。
常用药:沙参、麦冬、玉竹、生地、枇杷叶、柿蒂。
加减:若咽喉不利,阴虚火旺,胃火上炎者,可加石斛、芦根以养阴清热;若神疲乏力,气阴两虚者,可加党参或西洋参、山药以益气生津;若胃气大虚,不思饮食,则合用橘皮竹茹汤以益气和中。

编辑:竹起

(0)

相关推荐

  • 糖尿病(消渴症)的中医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病位 消渴病的"三多"症状,往往同时存在,但根据其程度的轻重不同,而有上.中.下三消之分,及肺燥.胃热.肾虚之别.通常对以肺燥为主,多饮症状较突出者,称为上消: ...

  • 中医内科学——呃逆胃阴不足——益胃汤合橘皮竹茹汤——阴阳解析

    益胃汤合橘皮竹茹汤--阴阳解析 呃逆胃阴不足证候: 呃声短促而不得续,口干咽燥,心烦不安,不思饮食,大便干结,舌质红,苔少而干,脉细数. 治法:养胃生津,降逆止呃 代表方剂:益胃汤合橘皮竹茹汤加减 益 ...

  • 中医内科学——呃逆胃中寒冷——丁香散——阴阳解析

    丁香散--阴阳解析 呃逆胃中寒冷证候: 呃声沉缓有力,胸膈及胃脘不舒,得热则减,遇寒更甚,进食减少,喜食热饮,口淡不渴,舌苔白润,脉迟缓. 治法:温中散寒,降逆止呃 代表方剂:丁香散加减 丁香散:&l ...

  • 中医内科学:尿毒症

    中药治疗尿毒症的方法 一.中药内服 尿毒症病程缠绵,病机错综复杂,并分不同阶段,治疗时一定要根据疾病的特点辨证论治,一般可选用生黄芪.附子.虫草.仙灵脾.巴戟天.姜半夏.丹参.车前子.苏梗.黄连.大黄 ...

  • 【中医】中医内科学辨证歌诀

    温馨提示 今日是大众医学助手陪伴您的第508天 截止今日已收录医学笔记 共计1442篇 大众医学助手提醒您 今日别忘记阅读收藏哟! 对本平台有要求及需要寻找的文章,请在下方留言! 十一月-十二月阅读排 ...

  • 【中医】第七版中医内科学总结版

    特别提示 本篇内容仅限于中医临床医师辨证论治使用,禁止非医护人员采用,若因私自采用出现的任何后果,与本平台无关. 今日文章 第七版中医内科总结版 大众医学助手提醒您阅读愉快 因为排版出现乱码,建议复制 ...

  • 【中医】中医内科学考试笔记最全总结

    中医内科学考试笔记 大众医学助手提醒您阅读愉快 一.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及范围 中医内科古称"疾医"."杂医"."大方脉", 外感病主要指 ...

  • 中医内科学方剂速记,实用收藏!

    来源:正保医学教育网医师资格考试 这样熟记中医内科学方剂. 感冒 风寒感冒: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 风热感冒:辛凉解表.宣肺清热-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加减. 暑湿感冒:清暑祛湿 ...

  • 中医药辨证论治高尿酸血症的体会,中医内科学论文

    高尿酸血症是嘌呤代谢紊乱及/或尿酸排泄减少而致尿酸盐沉积,男性和绝经后女性血尿酸浓度大于 420μmol/L(7.0mg/dl),绝经前女性大于 348μmol/L(5.8mg/dl)均为高尿酸血症: ...

  • 中医内科学 part 2

    痢疾 痢疾湿热芍药分,寒湿胃苓不换金 疫毒白头共芍药,阴虚黄胶驻车临 虚寒桃花真人养,休息发作连理汤 瘀阻少腹逐瘀入,寒热错杂乌梅勤 脾胃虚弱补中益,噤开口痢或六君 胁痛 胁痛湿热龙胆肝,肝郁逍遥柴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