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潤安《光宅中原:拓跋至北魏的墓葬文化與社會演進》再版(附:再版後記)
光宅中原:拓跋至北魏的墓葬文化與社會演進
作者:倪潤安 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03.01
定價:98.00
ISBN:9787532594740
目 錄
序(i)
緒論(1)
第一節拓跋—北魏史的多學科研究路徑(1)
第二節拓跋至北魏墓葬文化研究的問題與思路(7)
第一章拓跋起源的直接線索與呼倫貝爾地區漢晉遺存(10)
第一節拓跋起源的文獻記載與研究現狀(10)
第二節呼倫貝爾地區漢晉時期墓葬的分組與演變關係(20)
第三節嘎仙洞遺址的文化屬性(39)
第四節拓跋起源研究的趨勢(41)
第二章拓跋南遷匈奴故地的相關墓葬及其屬性(43)
第一節拓跋南遷研究的現狀與問題(43)
第二節與南遷相關的墓葬概況(50)
第三節南遷相關墓葬隨葬器物群的劃分(66)
第四節各隨葬器物群的文化屬性(97)
第五節拓跋南遷相關墓葬的族群屬性(109)
第六節拓跋南遷匈奴故地的始末過程(115)
第三章北魏早期墓葬文化的舊俗新風(121)
第一節北魏創建前後的歷史階段與研究切入點(121)
第二節北魏早期墓葬的發現與認知(124)
第三節北魏早期墓葬文化因素的來源(138)
第四節北魏早期墓葬文化因素的消長形勢(169)
第四章復歸晉制的北魏中期墓葬文化(173)
第一節北魏中期墓葬文化研究的現狀(173)
第二節宋紹祖墓與北魏中期平城地區墓葬文化(177)
第三節平城地區前、後雙室墓的政治意蘊(193)
第四節北魏中期平城地區墓葬文化的輻射(197)
第五節北魏中期平城墓葬文化轉型的目標(221)
第五章北魏晚期墓葬文化格局的形成與重構(223)
第一節北魏晚期墓葬的考古發現與區域分布(223)
第二節洛陽地區墓葬文化的複興(228)
第三節北魏晚期墓葬文化的對立格局(245)
第四節東魏北齊對北魏晚期殘局的重構(264)
第六章南北朝墓葬文化的正統爭奪(278)
第一節南北朝正統爭奪的形勢(278)
第二節南朝墓葬的文化格局與正統爭奪的應對策略(282)
第三節北朝壓制南朝墓葬文化的舉措(291)
第四節南北朝墓葬文化正統爭奪的結局(298)
結論拓跋至北魏墓葬文化的演進道路(300)
第一節拓跋至北魏墓葬文化演進的歷史階段(300)
第二節光宅中原:“中原道路”的選擇及其歷史意義(310)
參考文獻(317)
後記
再版後記
再版後記
對我而言,書獲再版是一次重新檢視自己學術成果的良機。自初版以來,我在書中陸續發現個別筆誤、錯訛之處,趁此機會皆能加以糾正。還有一些文字上的修改,並非出於錯誤,而是希望能更清晰地表達我的觀點,例如明確提出并強調“北魏制”的概念。北魏追承曹魏,以否定西晉、東晉的正統性,因而在北魏早期主要吸收了魏晉十六國時期的邊疆文化,建立起自具特色的“北魏制”;後來,為了進一步奪取南朝的正統地位,在北魏中期轉向復歸“晉制”。這種提法揭示了拓跋從草原文化向中原文化演變所經歷的二次過程。這一概念的提煉是近20年來北魏平城墓葬大量積累且不斷深化認識的結果。在中國古代墓葬制度自“周制”“漢制”至“晉制”“唐制”的演變鏈條中,加入“北魏制”這樣一個重要的環節,將有助於把握北魏乃至南北朝墓葬文化的演變規律。
再版保持了初版的篇章結構,沒有進行增補。初版在拓跋起源問題上所留出的餘地,在拓跋代國考古學文化認知上的模糊性,對北魏陵寢制度的探討付之闕如,都是不能一蹴而就獲得解決的問題,需要夯實基礎,層層剝繭。因而,對於這些缺憾,我正列為單獨的課題繼續探究。近幾年來,我常常從以下三個方面做資料准備,逐步推進思考。
第一,拓跋起源與境外考古學文化的關係。拓跋起源的一個重要文化源頭來自俄羅斯外貝加爾地區,當時該地處於匈奴帝國的控制之下。要開展深入的研究,就需要系統了解蒙古國、俄羅斯境內的匈奴以及相關的考古學文化,建立較為完備的知識背景體系。為此,2018年6月和2019年8月,我與同事或學生兩次赴蒙古國考察古代民族遺存,赫列克蘇爾、鹿石、石板墓,以及匈奴、鮮卑、柔然、突厥、回鶻、契丹、蒙古的遺存皆備加關注。從土拉河到鄂爾渾河、色楞格河,從哈努伊河到塔米爾河,從肯特山到杭愛山,從戈壁到森林、草原,親臨其境,設身處地,感應著古代草原民族的習俗與觀念。2019年9月,借參加國際會議的機會,我還去了俄羅斯布裏亞特共和國首府烏蘭烏德。色楞格河從蒙古國出境後,北流經過此地,即將注入浩瀚似海的貝加爾湖。該城市的西南郊有一處匈奴城址,即伊沃爾加古城,城內房址密布,實用功能非常強。這一特點明顯不同於蒙古國的匈奴城址。這裏的匈奴人或被俘掠來的漢人從事著半遊牧和定居的農業、手工業生產,應當是匈奴帝國後方的保障基地。從烏蘭烏德向東,經外貝加爾地區,便可到達拓跋起源的呼倫貝爾地區。這其間的歷史迷霧尚等待著我們去撥開。
第二,關東地區十六國墓葬文化的辨識。力微聯盟至拓跋代國的年代是魏晉十六國時期,但代國並未被列入十六國。十六國時期墓葬考古的發現與研究,長期以來是漢唐考古的薄弱環節,模糊區域很多。開展研究較早、較多的是東北地區的三燕文化墓葬和西北地區的五涼文化墓葬。近年來,關中地區十六國墓葬集中發現,關鍵信息層出不窮,甚至在西安南郊焦村發掘了前、中、後三室的帝王級大墓,預示著將有重大突破。遠在南方巴蜀的成漢,文化特征也已有跡可循,墓葬出土的大耳大眼陶俑,形象特征格外突出。唯獨讓人感到困惑的是關東地區的十六國墓葬幾近空白。個別墓葬因與遼西的三燕墓葬相似,而被認定為十六國墓葬。但這樣特征的墓葬並沒有在關東地區被廣泛發現,關東地區十六國墓葬的主流形制應另有歸屬。而拓跋珪重建代國後,改國號為“魏”,又與後燕爭戰,都與來自關東十六國,特別是前燕、後燕的影響有關。那麼,前燕、後燕曾長期占據的華北大平原,為何至今沒有大範圍地發現他們在遼西所推行的那種墓葬文化呢?是墓葬仍沒有被發現,還是說他們進入華北後,全面地漢化,接受了西晉墓葬乃至漢墓的文化特征?因此,關東地區十六國墓葬文化的辨識工作任重道遠。這方面一旦能夠取得明顯進展,將對解讀北魏初期平城墓葬文化的建構過程、把握代國文化向北魏文化的轉變大有裨益。
第三,北魏金陵的探索。北魏金陵是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前的皇陵,和蒙元帝陵一樣,都是中國古代陵寢制度史上的重大缺環。據史書記載,北魏金陵有“雲中金陵”“盛樂金陵”和“金陵”三種叫法。有研究者認為這三種叫法代表金陵有三處。但從考古學上,尚無一處金陵能夠落實。金陵的研究尚需從有到無,即從已知的北魏皇陵去追尋未知的皇陵。而遷洛之前的已知皇陵只有大同方山上的馮太后永固陵和孝文帝虛宮萬年堂。以往的研究者常常潛意識裏將永固陵排除在金陵之外,實際上永固陵應該是金陵最後階段的皇陵,是追尋此前皇陵的可靠基點和坐標。永固陵本身長期以來遭到多次的盜掘和破壞,墓室內出土遺物很少。陵園內的重要建築,也只發掘了思遠佛寺。陵園的整體布局、功能分區、道路系統並不清楚。2018年至2019年,我們多次調查永固陵,仔細琢磨它所能反映的金陵建設的規律性。北魏金陵具體位置雖不明,但大致分布在晉蒙交界處。在做好永固陵調查的基礎上,進一步通過持續的實地勘察追尋金陵,是我們的目標。
圍繞著上述問題所展開的考察活動,得到數位學者的熱心幫助,在此要一一表達謝意。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宋國棟研究員長期帶隊與蒙方合作在蒙古國發掘古代民族遺存,熟悉相關情況,為我們在蒙古國每次長達十餘天的考察行程提供了全力支持;蒙古國考古學者昂哈巴雅爾中文很好,為我們全程擔當向導。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劉呆運研究員帶領我集中參觀了省院和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發掘的多處十六國墓葬,計劃以此申報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整理數本發掘報告,並進行系統的研究。此議若成,受益者誠多矣。山西大同大學北魏歷史文化研究所許孝堂研究員致力於大同地方史的研究,對北魏史尤為熱衷。我們與他合作,共同尋找北魏金陵。他想象力豐富,反覆研讀文獻,從中發現他人忽略的線索,而且實幹肯幹,不辭辛苦,屢次三番到實地去做訪談和踏查,為探尋金陵提出不少具有建設性的意見和思路。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張文平研究員亦十分關注北魏金陵。在內蒙古長城資源調查中,他對北魏長城、軍鎮、行宮、古道、戰場等遺跡均有深入的調查與研究,為金陵調查作了很好的學術資源准備。未來在晉、蒙兩地學者的合力之下,揭開北魏金陵的面紗將不會太遙遠。
回顧本書,雖有一得之見,但終非暢銷書籍,能夠再版,得益於上海古籍出版社對學術的尊重。責任編輯繆丹女史再次對全書字斟句酌,嚴格把關,並精心考慮版式設計的問題,使得本書以全新的裝幀和更完善的文字與讀者再次見面,我心裏自然是十分的歡喜。再版在版式上的一個重要變化是增加了彩色插頁。要選擇的圖片不能多,需精煉而具代表性,讓圖片自身顯示出起承轉合的邏輯性。如此,輕翻數頁,已然“一日看盡長安花”,縱覽千年滄桑事了。
倪潤安
2019年11月暢春園再記
*本文转载自中古史研究資訊官方微信
古籍新书报
中国出版协会古籍出版工作委员会(简称“古工委”)于2008年9月22日由民政部正式批准成立,为中国出版协会下属的二级组织。现有理事单位40家。
“古籍新书报”是目前国内唯一集中反映古籍整理与研究成果和古籍出版信息的公众号,已成为业内众多专家学者的必读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