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患者腹内高压监测与管理专家共识(2020)

腹内高压在重症患者中并不鲜见,文献报道在ICU中其发生率可达30%~40%。腹内高压可引起器官组织低灌注,甚至发展至腹腔间隔室综合征(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ACS),导致出现多器官和系统功能障碍,给救治带来很大挑战。2007年世界腹腔间隔室协会(WSACS)发布关于腹内高压和ACS的诊断与治疗指南,并于2013年及2017年分别更新了指南内容,受到广泛关注。然而该指南对ICU重症患者的管理,没有充分和确切的推荐意见。

背景

腹内高压在重症患者中并不鲜见,文献报道在ICU中其发生率可达30%~40%。腹内高压可引起器官组织低灌注,甚至发展至腹腔间隔室综合征(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ACS),导致出现多器官和系统功能障碍,给救治带来很大挑战。2007年世界腹腔间隔室协会(WSACS)发布关于腹内高压和ACS的诊断与治疗指南,并于2013年及2017年分别更新了指南内容,受到广泛关注。然而该指南对ICU重症患者的管理,没有充分和确切的推荐意见。

主要推荐意见

1、重症患者正常腹内压是多少?

推荐意见1:ICU重症患者腹内压一般为5~7 mmHg。[推荐强度:(8.75±1.19)分]
2、哪些疾病和(或)情形会导致腹内压升高?
临床上多种情况可以导致腹内压升高,见表1。

推荐意见2:腹腔是一个封闭的空间,腹腔容积增加和腹壁顺应性减退均可导致腹内压增高,临床常见的原因为出血、感染、肿瘤和液体过负荷等[3-5]。[推荐强度:(8.92±0.83)分]

3、腹内高压如何分级?
推荐意见3:根据腹内压高低,目前腹内高压严重程度分为4级:Ⅰ级腹内压12~15mmHg;Ⅱ级腹内压16~20mmHg;Ⅲ级腹内压 21~25 mmHg;Ⅳ级腹内压>25 mmHg。[推荐强度:(8.96±1.23)分]
4、临床如何测量腹内压?
推荐意见4:测量腹内压的方法有经膀胱测压、经胃测压、经直肠测压、经下腔静脉测压等,建议采用经膀胱测压反映腹内压。[推荐强度:(8.83±1.01)分]
5、0.9%氯化钠溶液注射量>25 mL对膀胱压测量的影响
推荐意见5:测量膀胱内压力时,建议注入≤25 mL的0.9%氯化钠溶液。[推荐强度:(8.38±0.82)分]
6、测膀胱压时对体位的要求
推荐意见6:在测量膀胱压时建议患者处于完全仰卧位且不需要双下肢屈曲。[推荐强度:(8.54±1.35)分]
7、床头抬高30°时(相对平卧位)对腹内压的影响
推荐意见7:当床头抬高30°时腹内压将增加1.5~5.2 mmHg,临床应重视床头抬高引起腹内压升高所带来的潜在影响,建议Ⅳ级腹内高压患者尽量避免床头抬高[11-12]。[推荐强度:(8.00±1.38)分]
8、<12 mmHg的腹内压对重症患者预后的影响
推荐意见8:腹内压是一项多变值,受诸多因素影响,即使腹内压“正常”(<12 mmHg),仍可能影响腹腔脏器[12,14-15]。[推荐强度:(8.15±0.88)分]
9、腹内高压对颅脑静脉回流的影响
推荐意见9:腹内高压通过对胸腔压力的影响导致颅脑静脉回流减少[17,19-20,23],尤其是存在肺损伤时[21]。[推荐强度:(8.33±0.87)分]
10、腹内高压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推荐意见10:腹内高压会降低心脏前负荷、抑制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脏后负荷,从而降低心输出量。[推荐强度:(8.63±1.01)分]
11、最优APP应维持多少?
推荐意见11:腹内高压持续存在和到第3天时未能维持APP≥60 mmHg直接影响预后,维持APP≥60 mmHg是合适的复苏目标。维持APP的关键在于控制腹内压。[推荐强度:(8.29±1.20)分]
12、腹内高压时容量复苏或液体管理的注意事项
推荐意见12:腹内高压时,容量相关的压力及心肺交互作用指标会受影响,但热稀释及超声检查评估的左室舒张末容积指标相对可靠。[推荐强度:(8.00±0.88)分]
13、腹内高压对呼吸生理的影响
推荐意见13:腹内高压对呼吸生理的核心影响就是膈肌上抬导致胸腔内压力升高。[推荐强度:(8.58±1.34)分]
14、腹内高压时无创或有创呼吸机参数设置的注意事项
推荐意见14:腹内高压患者的呼吸机参数设定中,不可一味强调肺保护通气策略对PEEP和平台压的限制,而应根据患者的腹内压水平,通过食管压监测或公式算法等进行调整。[推荐强度:(8.63±1.06)分]
15、怎么评价腹内高压时腹内脏器(肾脏、肠道、肝脏)的功能?
推荐意见15:腹内高压时因腹腔内血流动力学异常及物理空间压力变化,导致腹腔内脏器(肾脏、肠道及肝脏为主)功能异常,多指标联合可实现早期识别。[推荐强度:(8.42±1.02)分]
16、腹内高压时胃肠营养的耐受情况
推荐意见16:对于腹内高压患者,当腹内压≤20 mmHg时,可早期给予胃肠内营养,同时需谨慎监测喂养不耐受和腹内压变化,如积极采取措施仍不能改善喂养不耐受或腹内压进一步增加,应予以减量或暂停喂养;对于腹内压Ⅲ级以上和ACS患者,延迟给予胃肠内营养。[推荐强度:(8.50±0.98)分]
17、什么程度的腹内高压需要肌松剂治疗?怎么用?
推荐意见17:目前尚无肌松剂治疗腹内高压时机与用法的相关研究。推荐对采取一系列措施后腹内压仍处于Ⅳ级、腹内压进行性升高或存在ACS的患者,应考虑使用肌松剂。[推荐强度:(7.71±1.06)分]
18、什么程度的腹内高压需要腹腔开放?
推荐意见18:目前对于腹内高压和(或)ACS患者进行开腹减压治疗的最佳时机尚无一致意见。推荐仅当患者持续存在ACS,且采取一系列内科和微创治疗后,腹内压仍无法改善时,才考虑腹腔开放。[推荐强度:(8.21±1.14)分]

《重症患者腹内高压监测与管理专家共识(2020版)》编审委员会成员名单

按医院名称首字母顺序:

北外科重症医学科:常志刚、冯喆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重症医学科:蒋正英、隆毅、李蕊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陈存荣、罗浩腾

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普通外科:张国志

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张军伟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重症医学科:陈德昌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外科重症医学科:刘昌、张靖垚、 赵硕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普通外科:虞洪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重症医学科:郭丰、吴银山

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重症医学科:李维勤、柯路、 童智慧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重症医学科:刘志勇、彭米林

中日友好医院急诊科:张国强

中日友好医院外科重症医学科:段军、李涛、吴筱箐

专家组秘书 中日友好医院外科重症医学科:李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