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诗词概述(二)

一、历代诗概述  

(四)汉代承接《诗经》的传统创乐府民歌 乐府诗的原意是指由乐府机关负责采集、制作并配合音乐演唱的诗歌。在汉魏、两晋和南北朝时代,中央政府一直设置管理音乐和歌曲的专门官署——乐府。这些配乐演唱的诗歌,就叫乐府诗。后来乐府机关名称一变而为一种诗体的名字。但着眼还在音乐上。至唐代则撇开音乐,而注重其内容。于是,所谓乐府又一变而为批判现实的讽刺诗。当然,乐府是一种新诗体。

    北宋郭茂倩将历代乐府诗编为《乐府诗集》,共分12大类,这就是: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代曲辞、杂歌谣辞、新乐府辞。
    这12大类歌辞中,最有价值的是相和歌辞、清商曲辞两类。他包含了许多优秀民歌和文人受民歌影响的大量好的作品。如《相和歌辞·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这首民歌展现了这样一幅画面:碧波涟漪,一群少女泛动渔舟,游弋在荷叶丛中采莲,欢声笑语,清新活泼,情趣盎然。又如《相和歌辞·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是一篇杰作,虽为说理,纯用比兴。以自然现象来启发人们悟出人生哲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堪称千古警句。
   (五)东汉末年出现了《古诗十九首》 它载于南朝·梁代昭明太子萧统主编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里。因为作者姓名失传,写作时间不能确定,故编者题为“古诗”。这些作品反映的内容很复杂。大体说来,其中写热衷做官的;写游子思妇的;写朋友交往的;还有主题不明的。总之,它反映了时代的动荡、社会的离乱。富于形象的比兴手法,平淡的语言如话家常。如:“行行重行行”、
“青青河畔草”等等,艺术成就很高,可谓一字千金。
    (六)“建安风骨”和正始的独特风格 “建安”是东汉献帝的年号。“正始”是三国·魏帝曹芳的年号。这一时期文坛上涌现出一批诗人: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的所谓“三曹和以孔融等七人的所谓“七子”以及蔡琰等代表人物。他们继承了和乐府民歌现实主义精神,具有一种“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并形成了所谓“建安风骨”的优良传统。
    曹操不仅是政治家、军事家,更是伟大诗人。他的乐府歌辞,悲凉慷慨,气魄雄伟,是他诗歌的主要特征。如反映动乱现实的:“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蒿里行》)。表达他统一天下的雄心和进取精神的《短歌行》是其中的代表作:“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功业未成的深沉感慨。他的《步出夏门行》组诗里的《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现了老当益壮的胸怀。“烈士”指有抱负的刚烈汉子,与现代“烈士”含义不同。组诗里的另一首《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通过辽阔雄壮的大海景色表现了他的开阔的胸襟。
     曹丕的优秀作品有《燕歌行》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诗。曹植的诗慷慨激昂,笔力雄健。他的文章《洛神赋》最为出名。“七子”也各有所长。总之,“建安风骨”对后世诗歌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继“建安文学”之后,是“正始文学”。其代表作家是嵇康和阮籍。他们的诗作开创了一种委婉含蓄、言近旨远的抒情风格,给后世诗人提供一种独特是抒情言志的方式。
    (七)两晋诗歌总的成就不大 “两晋”指西晋和东晋,公元316年匈奴族刘渊灭掉西晋;公元317年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称帝,史称东晋(公元317—420年)。总的说两晋的诗歌缺乏现实内容,只追求形式华美。约始于西晋永嘉年间而盛行于东晋的玄言诗,是这一时期诗坛的主要流派。玄言诗主要特征是,崇尚老(子)庄(子),清谈玄理,因而有“玄学”之称。以诗歌形式表达自己对玄理的领悟的玄言诗。这些诗缺乏艺术形象和真情实感,文学价值不高,把诗歌变成枯燥无味的哲学讲义。
      要讲成就最大的是东晋末期的诗人陶渊明,他首创“田园诗”,其诗多用白描手法,语言简洁,风格淳朴,自然浑厚而富有意境,独具特色,影响深远,开创了田园诗派。给文坛带来了富于现实内容,具有独特风格的创作。他写了大量的田园诗,开创了田园诗的先河。他的《饮酒》诗共20首,其五是: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 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尤其可贵的是他的田园诗还反映了劳动生活的内容。如《归田园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其中有些句子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
    (八)南北朝时期的诗歌艺术成就较高  从公元420年刘裕建立宋,到公元589年隋朝灭陈,共169年,经过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史称南朝。与南朝并立的是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先后是北魏(后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北齐、北周,史称北朝。南朝与北朝合称“南北朝”。南北朝的对立因隋文帝杨坚统一中国而告结束。
    南北朝民歌,是继《诗经》之后,民间诗歌创作的又一高潮。南朝的民歌思想内容比较单一,几乎都是描写男女爱情的。在艺术形式上的共同点是,多用五言四字体。风格委婉含蓄,语言清新活泼,本色自然。积极的一面是,许多作家充实发展了自己的创作。消极的一面是,使文人创作更加浮靡空泛了。五言四句的形式,为日后五言绝句的形式作出大致的规范。
    北朝民歌大部分是北魏时代的作品,以雄健明快的风格,质朴自然的语言,与南朝民歌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产生了长篇叙事民歌《木兰诗》,代表了北朝民歌思想和艺术的最高成就。《敕勒歌》,将茫茫塞北风光描绘得淋漓尽致,读之如身临其境。
    南朝逐渐形成了以谢灵运、谢朓为代表的山水诗。谢灵运是山水诗的开辟手,他他对诗歌的主要贡献是,以个人的创作使诗歌发展完成了由玄言诗向山水诗的过渡。还有鲍照,他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主要以乐府诗的形式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并且发展了七言诗。
    南朝齐、梁时代,由于声律说的兴起,诗体发生了主要变化。齐代永明年间,周颙(yóng)正式分辨出汉字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历仕宋、齐、梁的文坛领袖人物沈约,将“四声”运用于诗的格律。并提出应避免的八种音律上的毛病(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钮、正钮)所谓“四声八病”说,并创造了“永明体”(也称“齐梁体”)。“永明”是南朝·齐武帝的年号。这一诗体在形式上追求声音之美,其特点是:平仄谐调,音韵铿锵,对仗工整题材短小。是格律诗产生的开端。关于“八病”的具体内容,历来解说不一。其主要目的是要在诗作中追求声音的美感,但因过分苛求,结果反而常常以辞害意。不精通音律者不易掌握,因此,后人极少有人遵用。
    同南朝相比,北朝诗坛一直比较寂寞。庾信到北朝历仕西魏、北周30年,给北朝诗坛带来了生机。庾信的成就很高,正如杜甫所评价的:“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岁寒斋主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