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的筋骨血肉——《书法美学》之六

书法的筋骨血肉

书法美学术语,一般把笔锋比做字之筋,讲究藏(首尾蹲抢)和度(中间空中飞度)这样才无死笔。

字之骨,指执笔的大指下骨节。认为提之则字中骨健,纵之则字中骨转轴活动。

所谓字之血,即水墨。皆藏于副毫之内,蹲则水下,驻则水聚,用笔时视其具体情况而定。肉指笔毫。疏处平处要捺满,即所谓肥:密处险处要提飞即所谓瘦。又可与用墨结合起来看,认为乾研墨要湿点笔,湿研墨要乾点笔。墨太浓则肉滞,太淡则肉薄。康有为《广艺舟双辑》云:书若人然,须备筋骨血肉。血浓骨者,筋藏肉莹,加之姿态奇逸。可谓美矣。详参筋骨血肉各条。

“骨”指书法作品点画刚劲有力,气势雄强。晋卫夫人《笔阵图》:善力者多骨,不善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宋苏轼《书论》:书必有神,气骨、血肉,五者缺一不成为书也。唐蔡希综《书法论》:每字皆须骨气雄强爽爽然,有飞动之态。屈折之状,如钢铁为钩,牵掣之踪,若劲针直下,无陈绎曾《翰林要诀.骨法》:字无骨。为字之骨者,大指下节骨是也。提之则字中骨健矣,纵之则字中骨有转轴而活络矣。提者,大指下节骨下端小竦动也;纵者,骨下节能转轴中筋络稍加和缓也。言字之骨由书写过程中大指下节骨的有提有纵的运动所产生。

清张廷相,鲁一贞《玉燕楼书法.骨法》夫骨,非棱角峭厉之谓也。必也谓其力于画中,敛其锋于字里,紧则纵横大小无或懈矣。惟会心于直紧二字,斯能得之。黄庭坚所谓画中有笔痕是也。清刘熙载《艺概》字有果教之力,骨也,有含忍之力,筋也。

“血”指字的点画中由于水墨谐调而产的丰润而活脱的状貌。宋苏轼《论书》: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缺一不成书也。

今人茹桂《书法十讲》:血肉就指的是水墨。只有水墨调和,运用适当,方显得骨劲肉匀,血脉连胃,才能构成生动活泼的生命之体。

蔡邕《九势》中所谓,下笔用力,肌肤之丽,肌肤的丽就是肉,所具有的美的质感,而这种美的质感又和血相关着'。血即是墨色的浓淡枯润,它又直接关系着水。陈绎曾《翰林要诀》指出:字生于墨,墨生于水,水者字之血也。

“筋”其义有二:一指字的笔锋而言。元陈绎曾《翰林要诀.筋法》:字之筋,笔锋是也。断处藏之,连处度之。藏者首尾蹲抢是也,度者空中打势,飞度笔意也。

清张廷相、鲁一贞《玉燕楼.书法.筋法》:筋法有三:生也、度也、留也。生者何?如一副中行行相一行中字字相生,一字中笔笔相生,则顾盼有情,气脉流通。度者何?一画方定,即从空际飞度;二画勿使笔势停住,所谓形现于未画之先,神流于即画之后也。留者何?笔势往矣,要必有以蓄之。所谓留不尽之情,敛有余之态也。

米元章曰:有往皆收,无垂不缩,此之谓哉!二、指执笔悬腕作书时,筋脉相连有势,明丰坊《书诀》:书有筋骨血肉,前人论之各矣,抑更有说焉!盖分而为四、合则一焉。分而言之,则筋出臂腕,臂须悬,悬则筋生。然血肉生于筋骨,筋骨不立,则血肉不能自荣。故书法以筋骨为先。

“肉”指字的点画丰满柔韧,活脱有致。取决于用笔的轻重深浅施墨的浓淡枯湿。东汉蔡邕《九势》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元陈绎曾《翰林要诀》:肉法、捺满、提飞、字之肉,笔之是也。疏处捺满,密处提飞。平处捺满,险处提飞。捺满即肥,提飞则瘦。肥者毫端分数足也;瘦者,毫端分数省也。

清张廷相、鲁一贞《玉燕楼书法.肉法》字之肉系乎毫之肥瘦手之轻重也。

然尤视乎水与墨。水淫则肉散,水啬则肉枯。墨浓则肉痴,墨淡则肉瘠。粗则肉滞,和则肉凝。故古法云:欲求体内之适均先审口糜之融液。

文/申国超 图/苗桂琴、段发展以及网络搜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