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弹衣能抵挡枪弹直射吗?有了防弹衣仗还怎么打?
这是一个网上撕了很久,谣言也相当多的话题,防弹衣是否真的防弹?或者说防弹衣能否抵挡枪弹直射?
很流行的一种说法是说防弹衣不防弹,只能防爆炸物破片,如果穿了防弹衣被子弹直接射中,弹头穿过防弹衣后会变形,翻滚着击穿人体,造成的伤害比不穿防弹衣还大;即使防弹衣挡住了枪弹没有穿透,弹头的冲击也会震断肋骨和内脏,造成“钝伤”,内出血;能抵挡步枪弹的高等级防弹衣的确有,但成本极高,重量极大,一般士兵不会装备,blablabla……
这些说法,没有一个是真的,至少在21世纪,没有一个是真的。
今天就用几个问答的形式,为大家解答关于防弹衣的常识性问题,首先是:
防弹衣靠什么防弹?
防弹衣之所以能防弹,主要是靠特殊的防弹材料,根据防弹材料的抗弹原理大致可分为软材料和硬材料两大类。
软材料防弹,主要原理是利用各种强度高,抗拉伸性能很好的化纤或聚合物拉成细丝,再用这些细丝编织成布料,然后层层叠加,形成防弹衣的主材质。这类防弹纤维早期曾用过玻璃纤维压板,目前常用的是芳纶纤维即凯夫拉,以及超高分子量聚乙烯。
当枪弹或破片等投射物击中这类软制防弹材料时,投射物向内侵袭,这些用高强度纤维编织的防弹材料势必会被拉伸,表层的纤维会逐层撕裂,但因为这些纤维的强度非常高,在拉伸、撕裂的过程中,对投射物的阻力非常大,消耗了大量动能,投射物也在不断变形,变得扁平,与防弹材料的接触面积越来越大,单位面积上对防弹材料的压力也越来越小,最终在防弹纤维的层层拦截之下,投射物动能越来越低直至停止,停在多层防弹纤维内,没有击穿防弹衣,这就是软制防弹材料的抗弹原理。
单纯用防弹纤维制造的软制防弹衣,防弹纤维织成布,层层叠加,形成防弹衣主体。
层层拦截之下彻底变形挤扁的51式手枪铅芯弹头,停在防弹纤维布夹层里。
防弹纤维层层拦截弹头的示意图
如果说软材料防弹是靠多层防弹材料层层拦截,在拉伸撕裂中逐步消耗投射物动能的话,那么硬材料防弹就是硬抗,靠硬质材料强行对抗投射物。根据硬材料的不同,又分为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两大类:其中金属材料常见的是钢或钛合金,用高强度金属板坚硬的表面破坏弹头形状,并依靠金属板塑性形变(内凹)消耗投射物动能迫使其停下;而非金属材料常见的是碳化硼、氧化铝等高硬度陶瓷,被投射物击中时一方面靠比金属材料硬得多的表面破坏投射物形状,另一方面陶瓷材料会碎裂,碎裂过程大量消耗投射物动能,最终也迫使投射物停下;现在还有一种非金属防弹板是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制成的,这种纤维既可以制成软制防弹纤维,也可以加工成板材,主要靠塑性形变和插板内纤维束的拉伸消耗动能。
在早期,曾有过单纯使用钢板加工的硬质防弹护甲,类似古代士兵的板甲,但这样的防弹护甲太笨重,影响士兵战术动作,现在已不使用,现在一般是将陶瓷或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材料加工成防弹插板,配合软制防弹衣或者单独插在普通战术背心里,抵挡枪弹和破片。
二战时苏军使用过的SN-42金属胸甲,用防弹钢板制造,很重,能抵御破片。
一块国产陶瓷防弹插板的结构,在超高分子聚乙烯压制的背板上排列一块块高硬度陶瓷。
现代防弹衣,除了一些力求柔软、轻便,只需防破片和低速手枪弹的产品采用单一软材料加工外,大多数防弹衣普遍采用软硬兼施的办法,即采用凯夫拉、超高分子聚乙烯等软材料加工成背心,然后在前胸和后背口袋里插上陶瓷或超高分子聚乙烯制造的硬质防弹插板,进一步提高防弹能力。
美军士兵防弹背心内的陶瓷防弹插板
防弹衣能不能抵挡直射枪弹?
网上对防弹衣抗弹性能的误解,有不少是因为对现代防弹衣的性能不了解,还停留在上世纪70-80年代。在当时由于高性能防弹插板还未大规模使用,硬防弹材料只有钢或钛合金,如果要达到能直接抵抗步枪弹直射的水平,钢板或钛合金板要很厚,质量很大,整件防弹衣就变得特别重,士兵很难穿着这样的防弹衣做各种战术动作,所以当时装备的防弹衣多数为凯夫拉等防弹纤维编织的软制防弹衣,最多加上很薄的钢板或钛合金板,仅能抵挡破片和低速手枪弹,对有效射程内的步枪弹直射是无法抵挡的。
但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是防弹材料的高速时期,进入21世纪后,新型防弹衣的性能水平早已远远超过上世纪70-80年代的老产品。比如美军现役的“拦截者”防弹衣,其主体是一件战术背心,重量为3.8kg,防弹内衬为超高分子聚乙烯纤维,光背心本身就有美国NIJ标准IIIA级的防护水平,能阻挡冲锋枪、长枪管手枪口径卡宾枪发射的9mm派拉贝鲁姆普通弹和各种爆炸破片;当在背心前后各加装一块重1.8kg的碳化硼陶瓷插板后,防护水平能达到NIJ标准IV级,能阻挡弹头重166格令,着速853-884m/s的.30-06穿甲弹直射。连.30-06穿甲弹都能挡住,挡住美军现役的7.62x51mmM80普通弹、5.56x45mmM855/M855A1普通弹,以及在很多网络半吊子军迷嘴里“威力大穿透力大,有效射程远”的苏制7.62x39mm普通弹自然不在话下,也从侧面印证了所谓“随着防弹衣普及,小口径步枪弹不够用了,要恢复7.62口径”的说法是没道理的,连.30-06穿甲弹都挡得住了,单兵自动步枪恢复7.62x39mm、7.62x51mm、7.62x54mmR又有啥意义?
上图:美国NIJ标准,注意最下面的IV级能抵挡.30-06穿甲弹的射击,而IV级就是“拦截者”防弹衣中ESAPI防弹插板的防护水平,意味着AK步枪,甚至PKM机枪和SVD狙击步枪都打不穿。
而且防弹衣抗弹标准中所指的防住某一级别枪弹,不光是指弹头不能穿透,还包括防弹衣背后的护板、缓冲层凸起量要小于规定标准。比如美国NIJ标准IV级不但要挡住.30-06穿甲弹的直射,背后凸起量要小于1.75英寸(44mm);我国的GJB 4300-2002《军用防弹衣安全技术性能要求》规定,VI级要防住95式自动步枪发射的5.8x42mm普通弹,背板凸起量不得超过35mm。也就是说,除非发射的枪弹超过防弹衣防护标准,否则只要发射的枪弹等于或低于防护标准,即使命中,防弹衣背板的凸起量也很有限,最多造成局部淤青,不会出现“肋骨断裂”、“内脏钝伤内出血”等二次伤害。
上图:我国GJB 4300-2002标准,注意该标准中,DBP87式5.8mm步枪弹侵彻力等级比56式7.62mm普通弹更高,所以当你们再看到有人说什么“高原山地远距离需要81-1步枪的7.62子弹”、“有了防弹衣小口径没用了,需要7.62子弹”时,知道该怎么做了吧?
有些人又要说“纸面数据终究是停留在纸面上的,关键要看实战表现”。那么阿富汗、伊拉克战场的实战表现也实实在在证明了现代防弹衣足以阻挡步枪弹近距离直射:
比如2007年4月6日,美军“海豹”突击队一名队员带着伊拉克皇协军执行清剿任务,被反美武装多支AK步枪(看清楚了,这是一些军宅嘴里“经典中口径”、“弹头穿透力强”、“500-600m距离压着M4卡宾枪打”的AK步枪)多发命中,有多发子弹还打在前胸防弹插板未覆盖到的部位,造成这名海豹队员受伤昏迷,随后还被反美武装拉开防弹插板对着锁骨位置补了两枪,但侥幸未死,过了一会儿还从昏迷中醒来,用手枪近距离反杀四名反美武装分子,最后被队员救出。据事后统计,这名海豹队员被AK步枪命中了27枪,其中11枪被防弹插板挡住,另外16枪虽然打中了无防护部位,但因为要害部位被防弹插板保护,所以虽身受重伤但保住了性命,最终经救治后康复出院。
子弹打不穿防弹衣了,仗还怎么打?
既然连7.62mm口径大威力步枪弹都无法击穿现代防弹插板,那打仗岂不是变成“你也打不死我,我也打不死你”?这仗还怎么打?有读者老爷就曾问过我,说美军都全面装备防弹衣了,步枪弹直射都都打不穿了,怎么打都打不死了,那得多绝望!这就是对现代战争交战方式不了解,拿“吃鸡”游戏套现代战争了。
现代战争中绝大多数伤亡来自破片、冲击波和烧伤,占总比的85%以上甚至更高,枪弹伤所占比例非常小(正因为这一点,上世纪中后期出现的仅能挡破片的“防破片衣”也是有价值的,因为对占致伤物比例最大的破片它是有效的),其中冲击波和烧伤防弹衣是阻挡不了的,至于破片虽然防弹衣能阻挡,但防弹衣和防弹头盔对身体的遮蔽面积是有限的,仅遮蔽了头部、胸腹部、颈部、裆部等要害部位,在防弹衣和防弹头盔遮蔽范围之外的脸部和四肢被破片击中的概率仍旧很大,而这些部位被破片击中一样会受伤丧失战斗力(比如眼受伤、脸打穿、弹片击中手脚失去运动能力),只是相对于头和胸腹部致死概率不那么高罢了。因此防弹衣能有效降低死亡率,一定程度上降低致残率,但对总的战斗减员率并没有直接影响,该伤还是伤,只是不一定会死了。
上面2图:央视7套《军武零距离》节目,演示81mm迫击炮弹的杀伤效能,塑料假人全身多处被弹片击穿,试想如果假人身穿防弹衣和头盔,射向躯干和头部的破片能被挡住,但四肢还是会严重受伤,丧失战斗力。
举个不吉利的例子,你不穿防弹衣,不戴防弹头盔,咚一个炮弹砸下来,轰……你被冲击波掀翻在地,鼓膜破裂肺破裂,腿也炸断了,更要命的是多个破片击穿你头、躯干,造成颅脑损伤,胸腔、腹腔多发伤,心脏、肝脏、大动脉等重要脏器破裂,血哗哗流,抢救都来不及就死了。
如果你穿着防弹衣、戴防弹头盔,还是咚一个炮弹砸下来,轰……你还是被冲击波掀翻在地,鼓膜破裂肺破裂,腿炸断,但是头盔和防弹衣挡住了直击要害的破片,此时虽然你已爬不起来,倒地痛苦地哀嚎,但医疗兵赶来给你紧急包扎,扎止痛针,大腿断离处用止血带勒紧,迅速让担架队后送,经过营急救站、旅野战医院初步处理后直接抬上医疗直升机送后方大医院。最后你可能留下残疾,但命保住了,防弹衣和防弹头盔救了你一命,你就有康复训练回归正常生活的希望,如果运气好,甚至残疾都不会落下,康复后照旧活蹦乱跳。
可你也看到,无论哪种情况,你都当即退出战斗了,属“战斗减员”,如果交战一方有多名官兵战斗减员,战斗就无法进行,就会导致战斗失利,所以防弹衣能降低死亡率,但不能降低战斗减员,很大程度上甚至不能影响战斗胜负,那种认为“穿了防弹衣就刀枪不入,永远打不死,仗没法打”的情况其实是不可能发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