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现存最早的一部地方志书《鹭江志》整理再版

厦门建城时间是何时?最早的“厦门八景”是哪八景?乾隆时期的厦门有哪些丰富物产……这些问题,在厦门现存最早的地方志书乾隆《鹭江志》中可以一探究竟。近期,由厦门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组编的乾隆《鹭江志》整理本再版。

乾隆《鹭江志》整理本从1998年出版至今已有20多年,第一版早已售罄,去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决定组织再版乾隆《鹭江志》。诸多读者表示,这是研究厦门历史的重要文献资料,也为热爱厦门历史文化的读者提供了一部珍贵著作。

▲《鹭江志》内页图。

《鹭江志》

乾隆《鹭江志》是厦门现存最早的一部地方志书,鹭江文士薛起凤主纂,黄明香、杨国春参与分修,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开工,至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成书。

乾隆《鹭江志》是厦门现存最早的一部地方志书,鹭江文士薛起凤主纂,黄明香、杨国春参与分修,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开工,至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成书。

翻开乾隆《鹭江志》,凡厦门山川、城郭、风土、人物、学校、典章之设,巡守防御之制,以及创建源流,盛衰沿革之故,无不一一备载。该志忠实记载了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厦门的自然景观和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资料,是厦门独立地方志书的雏形。

港而兴起。康、雍、乾时期,厦门的海上贸易兴盛。但是,有关前期厦门地区和厦门港的记载,通常见到的是道光十九年(1839年)刊印的周凯《厦门志》,却不见乾隆《鹭江志》。

清道光年间,乾隆《鹭江志》尚留存于世,后竟亡佚。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厦门有关部门与卓识学者曾多次登报征求该书,遗憾的是一无所获。

直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荷兰归侨陈增唯先生将荷兰莱顿大学馆藏乾隆《鹭江志》残本进行复印,并赠与厦门大学图书馆收藏,可惜未广为人知。不久,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林仁川赴荷开会,在荷兰莱顿大学汉学院图书馆得见该残本,喜而复印携归,并赠与厦门市图书馆。

整理再版发挥其文献价值作用

乾隆《鹭江志》残本回归之后,《厦门文化丛书》编委会与鹭江出版社组织专家学者,在残本基础上,根据残卷中的目录,从《厦门志》和《同安县志》辑佚补缺加以整理。为了方便读者阅读,编者将异体字、繁体字一律改为规范的简体字,并严格按照乾隆《鹭江志》抄本残卷复印件原文顺序整理,加以标点、校注。

1998年版的乾隆《鹭江志》整理本出版后,这本古老的志书得以发挥其应有的文献价值作用——对于研究者而言,这部志书整理本提供了珍贵的文献资料;而对于普通读者,会发现这部志书关于厦门的描写非常生动翔实。

乾隆《鹭江志》整理本的第一版早已售罄,这些年,厦门市地方志机构和出版社经常收到读者的咨询,希望这本书能够再版。时隔22年,厦门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携手鹭江出版社,重新对乾隆《鹭江志》整理本进一步进行补充修订,以期让民众了解厦门是一个有着厚重历史的城市,共同把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

再版工作从去年7月启动,4个月后整理本定稿交付印刷。江林宣老先生曾任厦门市图书馆副馆长,也是乾隆《鹭江志》整理本初版的整理者之一。此次再版,江林宣已近80岁高龄,但他仍不辞辛劳,近20万字的文稿逐字审核,修改谬误,并查阅大量史书,补齐第一版《蓝应元序》中所缺十余字。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废”,正如该书后记中所写:有文史专家这样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诸多有识学者和海内外读者的关心,乾隆《鹭江志》得以从成书到再版。希望通过这次再版《鹭江志》,进一步加强对厦门历史文化资料的挖掘和传承,发挥志书“存史、资政、育人”的功能。

>>延伸阅读

鹭江景物民俗摘录

厦门岛和鼓浪屿夹峙的那条水道,被称为“鹭江”,而厦门岛这边的沿江道路,被称为“鹭江道”。鹭江道的历史,与码头息息相关。码头在地方话中叫作“路头”。鹭江沿岸,最早的时候有“十三路头”的说法。乾隆《鹭江志》中就对这些路头有明确的记载。

乾隆《鹭江志》中附有《厦门八景图诗》,记录了当时的厦门八景:洪济浮日、筼筜渔火、阳台夕照、万寿松声、虎溪夜月、鸿山织雨、五老凌霄、鼓浪洞天。

在乾隆《鹭江志》中,记载的是鼓浪屿这样的美景:鼓浪屿,在海中,长里许,上有小山,田园、村舍,无所不备……左有剑石、印石,在海面。又有鹿耳礁、燕尾礁。

乾隆《鹭江志》中关于当时民俗的记载非常生动,如有关过元宵的场景,乾隆《鹭江志》记载:读书之人,每于元夜迎魁,办纸灯,分别芹、桂、杏、桃及瀛洲台阁诸物,以为嘉兆。

从这部志书中,还能一窥200多年前厦门的物产盛景。书中对于当时厦门谷物、蔬菜、果实、花木、药草、鱼类等等,都进行了分门别类的详细记录。此外,书中还有大量的文人诗歌、赋等。

文/厦门日报记者 陈 冬

通讯员 刘昌厚 梁 靓

图/鹭江出版社 提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