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智伟 | 出走半生,归来还是少年吗?(上)
有人说诗歌与音乐一样,以节奏为生命。
有人说诗歌是艺术的语言,
是跳跃在人类灵魂中的火焰。
诗歌打动人心的不是规则,
而是诗歌背后的情感以及心灵。
解智伟从人生的不同维度对诗歌与少年进行了有趣的解读。
本文根据解智伟在湖北省图书馆“成长导师沙龙分享会”上的发言整理。
无论出走多久,归来都是少年。
导读
01
万里归来仍少年
诗歌与少年这个话题其实对我来说有相当大的难度。因为我觉得,我们现在这个状态已经很难和少年联系在一起,而且我的大量的读者,包括我自己,都有越来越老的那种感觉。
当时一接触到这个话题,我感到心头一热,我觉得我们再返回到诗歌的时候,我们归来依然是少年。苏轼曾经在《定风波》那一首词里面说“万里归来颜愈少”,就是说不管你走到哪里,人生走到哪一段,你再回来的时候,感觉到仍然是少年情怀。
现在网络有句流行语,叫做“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然少年”。就是说,希望人外出了半辈子,回来以后,还是那种少年的意气风发。
02
少年,是一个成长性的词
“少年”是一个成长性的词,少年是一种期待,是梦,是未来。所以说少年给我们的那种感觉,都是热血喷涌的感觉。
“少年心事当拿云”。少年就是那种热血喷涌、豪气冲冠、气通云霄的感觉。
宋代词人刘克庄曾说“少年自负凌云笔”,后面一句就说出了我们的境况,“到而今、春华落地,满怀萧瑟”,在一个雪鬓霜鬟的状态和心态下写的暮色苍茫的心情。
宋代还有个大诗人叫辛弃疾,辛弃疾那个时候在一种什么状态呢?头发白了,牙齿也没有了,他写了一句叫“老境何所似,只与少年同”。他说我虽然到了这么大一个年龄,但是我还是跟少年一样。好像是别人说的那种铜豌豆,它改变不了,总是锤不碎,也煮不烂。这样一个响当当的铜豌豆,内核还是少年。
03
有一种方法,就叫死记硬背
所以说今天讲的这个话题我就觉得很有趣味,与大家一起分享“诗歌与少年”。其实我觉得,小时候有一种教育值得提倡,那就叫死记硬背。
其实我们对古代的文学知识都是死记硬背来的。我们知道任何一个文本对它的解读都是多层次的,少年时看到的是少年时的字样,中年看到是中年的这种风雨,老年看到是老年的光景。诗要逐步地读,不同的年龄阶段就读不同的年龄结构的东西。有些东西必须要死记硬背,要留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
不要觉得不懂就不去记它。最开始我们大家都不懂,后来觉得越来越懂。到了我们这种状态的时候,我觉得中国那些古代的诗人太伟大了。他们写的是一首首让我们一生去读的东西。所以说我主张在读不懂这些东西的时候,一定要背下来,以后再去读懂。所以有一句话叫做年少时读不懂,读懂的时候不再是少年。确实,人们对事物的认知也是一个逐步的过程,一个从不懂到懂的过程。诗歌与少年的关系,也是随着我们认知的程度在不断地进行深入,不断地理解。
04
诗歌本身不科学
中国诗歌的特性,我们好多人总认为他是被诗歌的文字打动,其实我觉得大家真正把诗歌作为一个文本的时候,读的不仅仅是文字,打动人的是古人的那种心肠,是他们的意境,是他们对他们的世界的认知,他们告诉我们这一生应该是怎么度过,人生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诗歌和其它的文本不一样,它不是让大家按照我们原有的写作方法来进行创作的东西。
诗歌本身就不科学,所以不要用科学的思维去对诗歌进行界定。比如“月是故乡明”,它就是不符合科学逻辑的。有人说东方的月亮比西方亮,其实都是很荒诞的,不科学的。大家从科学的科学观来看,天上就是一个月亮,哪有这个月亮明,那个月亮不明的道理?那为什么大家又非常喜欢“月是故乡明”这句话呢?是因为大家对故乡有情怀,觉得故乡的月亮照到我们的时候特别有温度。大家生在东方,热爱我们这一片赖以生存的土地,所以我们都说东方的月亮要比西方的亮,事实上这是一种很主观的感觉,也是不科学的。
05
读诗读的是一种感觉
读诗的时候,就读它的感觉。比如说“大漠孤烟直”,其实你去过大漠的话就会知道那个烟不会像一条线一样直。诗歌最终是言志抒怀,一些自己内心的东西,内心的感觉和外在的事物是不是一样,其实都不重要。你感觉到那种感觉是对的,它就对了。
在语法的逻辑上,诗歌也是很怪的,它跟我们常规的汉语规范不一样。我们很多人在写诗歌时,句子写得很好,很相似,但是大家一看就会说这不叫诗,因为诗的结构与我们散文的结构,论文的结构不同。它是让你读出一种感觉。
诗歌的语言构成经常会舍弃一些东西,它没有主谓宾和定状补,没有那种严格的要求。它所要求的是一种非常强烈的感觉,而不是一个连贯性的句子,用我们的主谓宾去界定它。诗歌可以是仅仅几个名称堆上去,看到是什么感觉就什么感觉。比如说“枯藤,老树,昏鸦”,就是三个名词摆在一起,大家一下子就能感觉到那种孤寂。当你说要把它写得很详细,古树是一个什么样的古树,枯藤是怎么样的枯藤,如果这样写,别人一看就不叫诗歌,那就是散文了。所以说诗歌传递的是一种温暖,表述的是一个“情”字。
06
诗歌是一种交流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诗歌严格来说它是一个社交行为。它从来都不是一个单独的、孤立的东西,它是一种交流手段。古代人写诗,写得更多的、更能够感动人的,要么是朋友来了,要么就是朋友走了,那种送别的感觉,伤感的东西特别多。也有写朋友之间相处的很快意的那种感觉。比如说,在我们的古代,诗人之间都是相互唱和的,大家在一起很快乐,相互写诗,表达情谊。同时诗歌什么都可以写,可以是对朝廷的歌颂,也可以是平淡生活的乐趣。
古人写诗很智慧的一点就是把生活写的很有乐趣。比如说,李白和杜甫的友谊大家都知道,那种友谊其实在我们文学史的记载里面,也不是说他们天天在一起,他们接触的时间并不长,大概就是几次。杜甫对李白特别欣赏,李白也经常笑杜甫,他说:杜甫,看着你比以前还要瘦,是不是受诗歌的折磨,所以才如此清瘦。所以朋友之间写诗也是用这种诗句来表现出来。还有诗人写诗也是写的很有乐趣。一个诗人看到一个老者卖酒,他就说门前的榆树,果子像铜钱一样,他说能不能拿我榆树的果子跟你换钱,然后换酒喝,说得很有乐趣( 岑参“道傍榆荚仍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
大家是在诗歌里面寻求生活的乐趣。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