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传海 | 先疲后打奇袭荆紫关
纪念红军长征80周年
先疲后打奇袭荆紫关
——纪念红25军奇袭荆紫关
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鄂豫皖苏区向川陕边转移后,中共鄂豫皖省委将留在苏区的部队重建红25军。在蒋介石集中重兵对其连续“清剿”和“围剿”中,红25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期间,在南阳地区除了著名的“血战独树”外,还留下了可歌可颂的“奇袭荆紫关”战斗。
1934年11月27日,红25军经历了“血战独树”后转进伏牛山。进入伏牛山后,发现号称“内乡王”的河南军阀别廷芳在这里经营10多年,反动统治十分严密,很难在此立足,于是决定再向西北行动到陕西南部山区游击。
1934年12月1日,部队从伏牛山区出发,冲破敌人重重包围。越过了“七十二道水浴河,二十五里脚不干”的深山峡谷,翻越了1700多米高的蟒岭,到达了陕南洛南县的庾家河。蒋介石闻知后,集中了41个团的兵力(东北军8个师24个团;萧之楚一个师6个团;杨虎城4个旅11个团),向鄂豫陕地区发动“围剿”。
5月中旬,鄂豫陕省委和红二十军领导人在郧西地区召开了研究反围剿的专题会议。副军长徐海东多次听程子华介绍毛泽东在中央苏区打破敌人一、二、三围剿的经验后,经过反复思考,提出了“先疲后打”的反围剿作战方针。
6月初,红二十五军由郧西两天门出发了,按照预定路线,队伍先向北后向东再向南,一直牵着敌人的鼻子走。今天走八十里,明天走一百里,高兴了就来个一百二十里。敌人象武装大游行似的,日夜跟在我军后边。有些战士们不理解,徐海东和各级领导就做战士们的思想工作: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我们疲劳敌人更疲劳。我们只有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才能创造出有利的战机。
6月15日下午,徐海东亲率第二二三团和手枪团,由富水关出发急行军130里,于16日拂晓抵达距荆紫关10公里的外围防御阵地金豆沟,将守卫的敌警戒连缴械。8时许,红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形成了对荆紫关的三面包围。手枪团尖兵排打着敌四十四师的旗帜,夺下北门寨门,后续部队一拥而入。而徐海东组织占据荆紫关后山的部队,在6挺机枪掩护下,搭人梯登城而入。关内的淅川县民团司令任泰升见民团已溃不成军,由几个亲信保驾出逃。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战斗,红军攻占了荆紫关,歼敌400余人,缴获大批枪支弹药和军需、民用物资。
荆紫关史称“荆子口关”,位于河南省淅川县西南边陲,曾经是鄂、豫、陕三边交界地区百里之内最繁华的集镇,依山傍水,地势险要,水陆畅通,经济文化比较发达,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攻占荆紫关后,红军不顾疲劳和盛夏酷热,刷写标语、张贴布告、散发传单、召开群众大会,宣传共产党的政策,号召劳苦大众团结起来,打倒土豪劣绅,建立苏维埃政权,并打开财主、劣绅们的仓库,把布匹、衣服、被褥、钱粮等物资分给穷人。为了给荆紫关人民报仇除害,还处决了作恶多端、民愤极大的劣绅史麻子、地痞马淘气、民团排长党青山等13人。之后,敌第六十七军3个师、第四十四师和警备一旅等齐向荆紫关扑来。为继续牵制敌人,红军当日下午即撤离荆紫关,由白浪进入湖北省郧县,经鲍鱼岭、南化塘向陕西黑山街一带挺进。
这场战斗虽小,但它是红25军在陕南第2次反围剿作战中的第一个重大胜利。同时,它调动了大批敌人向后方回援,打乱了敌人的“围剿”部署。随着时间的推移,蒋介石限令3个月剿灭红二十五军的计划便随之破产了。
红25军长征历时10个月,途经安徽、湖北、河南、陕西、甘肃5个省,转战近5000公里。它是在与中共中央长期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单独转移并先期到达陕北的一支长征先锋队。徐海东将军创造的“先疲后打”,使得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发展的“游击战”更加多姿多彩!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