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道夫·布赫宾德丨三个“贝多芬”——天才作曲家,第一流钢琴演奏家,职业音乐人(内含珍贵手稿)
人们常将贝多芬饱受打击、坎坷多舛的一生与他同时期的作品“一同思考”,对他的刻板印象如下:一位充满英雄色彩,却易怒、郁郁寡欢、背负“宿命”的作曲家。
然而真实的他并非如此!2021年1月三联书店和吴氏策划合作推出贝多芬权威诠释者、钢琴大师鲁道夫·布赫宾德的音乐札记《我的贝多芬——与大师相伴的生活》,我们从中摘取了三段故事,试图还原一个最真实的贝多芬。
作者简介
鲁道夫·布赫宾德(Rudolf Buchbinder),享誉世界的钢琴家,以诠释海顿、贝多芬和勃拉姆斯最为知名,尤以对贝多芬三十二部奏鸣曲的演奏最为经典。1946年布赫宾德生于捷克,幼年随父母移居维也纳。从小天才横溢,五岁即被维也纳音乐学院录取,成为该院最年轻的学生,之后展开其辉煌的室内乐演奏家生涯。他也以独奏家身份与全球顶尖的古典乐团及指挥家同台演出,包括由安德里斯·尼尔森斯指挥的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由里卡多·穆蒂指挥的维也纳爱乐乐团,由马利斯·杨松斯指挥的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由瓦莱里·捷杰耶夫指挥的慕尼黑爱乐乐团等。
1
技巧精绝的钢琴家
在成为能够震撼灵魂的作曲家之前,贝多芬先用非凡的钢琴演奏技巧、复杂的指法、娴熟的跳音和魔鬼般的即兴创作征服了欧洲听众。
贝多芬使用的康拉德·格拉夫(Conrad Graf)三角钢琴,直至去世作曲家都在使用它
作曲家竭尽所能地探寻了作为钢琴家的可能性,在那些年间无人能及。这不仅关乎技巧,更指表现力。仅仅是速度标记就能给我们传达出许多他的要求:关于身为作曲家的自己、关于表演,最终,也是关于听众。
珍贵手稿史料:贝多芬用自己的指法标注的练习以供教学使用。车尔尼赞道:“用最简练的指法演奏流传世界的伟大乐段。”
贝多芬在他的奏鸣曲作品中仅有三次标注了“最急板”(Prestissimo):E大调第三十钢琴奏鸣曲 (Op.109)、c小调第五钢琴奏鸣曲(Op.10 No.1)和f小调第一钢琴奏鸣曲(Op.2 No.1)的最后乐章。
珍贵手稿史料:典型的贝多芬手稿——《降B大调第十一钢琴奏鸣曲》
在f小调第一钢琴奏鸣曲的最后乐章中需要演奏“快板”和二二拍子(alla breve)——可以理解为:把每个二分音符看作是四四拍子中的两拍!如果今天有人觉得某位钢琴家的演奏速度过快,那完全是多虑:因为根本没有人能做到贝多芬要求的那般快速弹奏!
2
贯穿创作生涯的自由精神
贝多芬的意识启蒙离不开他的家庭音乐教师克里斯蒂安·聂弗(Christian Gottlob Neefe)。聂弗先生不仅让19岁的贝多芬进入大学深造,同时也教授他文学和哲学。
这使让贝多芬自由的灵魂羽翼丰满、振翅长空,让他在日后能化身成另一位充满激情的年轻席勒,成为法国大革命所倡导理想的拥护者:“自由、平等、博爱”,这次革命所倡导的基本原则,并非只在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最后乐章中才宣之于世。
德国作曲家、指挥克里斯蒂安·聂弗
在1796与1797年之交,爱国的激情点燃了冬日的维也纳,法国的战争被推向第一个高潮。人们口中是对战争必胜的呼喊,艺术家同样也在抗争。当时,贝多芬也为那些爱国文字谱曲,那些虽简单却朗朗上口的旋律,可以通过贝多芬作品目录的旁注很快找到它:
“我们是伟大的德意志,
是力量,是正义!
法兰西,对此你们还心生怀疑,
法兰克人,对我们你们知之甚少。
我们有圣德的君主,
他让我们满怀勇气;
我们有美好的女子,
这一切世间无可比拟。”
贝多芬并未卷入战争,常年的肠绞痛让他不宜入伍。所以他并没有冲锋沙场,而是作为一名乐队队长表演爱国作品。人们伴随着贝多芬的音乐唱出这些文字,作曲家则亲自执棒——虽然他的身份仍属宫廷。当皇帝号召每个人都拿起武器加入军队、呼喊着“虽经过十年坚守,但奥地利公民还未取得胜利“之时,贝多芬也身在其中。
Beethoven: Piano Sonata No. 15 in D Major, Op. 28 'Pastorale' - I. Allegro (第1楽章: Allegro|ダイイチガクショウアレグロ) Daniel Barenboim - Barenboim plays Beethoven
Beethoven: Piano Sonata No. 15 in D Major, Op. 28 'Pastorale' - II. Andante (第2楽章: Andante|ダイニガクショウアンダンテ) Daniel Barenboim - Barenboim plays Beethoven
贝多芬作于1801年的《D大调第十五钢琴奏鸣曲》——即《田园》奏鸣曲的受赠者也能体现贝多芬进步的人道主义精神。
©弗朗兹·海基
约瑟夫·冯·索纳菲尔斯是当时维也纳戏剧改革背后的推动者、共济会“和睦会”的分会主席,同样也是维也纳“光明会”的头目,其先进思想促进了他在玛丽娅·特蕾莎女皇时期的开明举措。他在1775年发表的《关于酷刑的废除》(Über die Abschaffung der Tortur)推动了哈布斯堡王朝刑罚的废止。
Beethoven: Piano Sonata No. 15 in D Major, Op. 28 'Pastorale' - III. Scherzo. Allegro vivace (第3楽章: Scherzo. Allegro vivace|ダイサンガクショウスケルツォアレグロビバーチェ) Daniel Barenboim - Barenboim plays Beethoven
Beethoven: Piano Sonata No. 15 in D Major, Op. 28 'Pastorale' - IV. Rondo. Allegro ma non troppo (第4楽章: Rondo. Allegro, ma non troppo|ダイヨンガクショウロンドアレグロマノントロッポ) Daniel Barenboim - Barenboim plays Beethoven
贝多芬是一个公正的人,他的一生始终保持着独立判断的美德:他从不相信捕风捉影的无稽之谈,也绝不偏听轻信、妄下评断。
3
亲切且善于表达的创作者
1808年末、1809年初,贝多芬迎来了一生中的重要转折点。当时的威斯特法伦国王(König von Westfalen)、法国皇帝最小的弟弟热罗姆·波拿巴(Jérôme Bonaparte)向这位大师提出了一个诱人的提议:来卡塞尔当宫廷作曲家。
奥古斯特·博尔克曼绘制的“贝多芬与拉苏莫夫斯基四重奏”——一幅展示贵族音乐文化的画作。实际上,维也纳上流社会的宫殿是贝多芬的工作场所,也是城市的音乐舞台。我们熟知的音乐厅在当时还并不存在
然而维也纳的贵族们因此受到刺激,作曲家热心而忠实的学生鲁道夫大公、金斯基亲王及洛布科维茨亲王决意向贝多芬提供终生资助:贝多芬可以持续从他的贵族赞助者那里每年获得4000古尔登。从音乐史角度看,维也纳城提供的这一“资助”也保证了维也纳古典主义的最终形成!
贝多芬与鲁道夫大公、金斯基亲王及洛布科维茨亲王的合同草案:作曲家同意回绝威斯特法伦国王的邀请并留在维也纳。作为回报,他希望终身得到每年4000古尔登的资助,并享有自由艺术旅行的权利……
贝多芬与鲁道夫大公自1804年起相识,18岁的年龄差与阶级的鸿沟并不能阻挡二人间亲密的友谊。贝多芬与鲁道夫的私人关系持续到了1819年,直至鲁道夫必须就任奥洛穆茨大主教。
Missa solemnis, Op. 123: Kyrie 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Beethoven: Missa Solemnis
Missa solemnis, Op. 123: Gloria 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Beethoven: Missa Solemnis
为鲁道夫加冕大主教,贝多芬准备写一部新的弥撒用以在这庄严的时刻的演奏,于是,他开始了《庄严弥撒》的创作,但直至大公迁居数年后这部作品才最终完成。这是一系列与鲁道夫名字有关、题献给他的高贵作品中最后的一部。
Missa solemnis, Op. 123: Credo 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Beethoven: Missa Solemnis
Missa solemnis, Op. 123: Sanctus 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Beethoven: Missa Solemnis
Missa solemnis, Op. 123: Agnus Dei 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Beethoven: Missa Solemnis
正因如此,人们将这部作品与同样献给鲁道夫的《c小调第三十二钢琴奏鸣曲》、《降B大调第二十九钢琴奏鸣曲》(即“槌子键琴”奏鸣曲)共称为“大公三重奏”(Erzherzogstrio)。
约瑟夫·卡尔·施蒂勒所绘的“创作《庄严弥撒》的贝多芬”
贝多芬的《降E大调第二十六钢琴奏鸣曲》诞生的整个过程,更是完全归功于这段关系。贝多芬明确地写出了下行的起始动机,用德语“告别”一词的三个读音(Le-be-wohl),并将第二乐章以及终乐章分别称作“缺席”和“重逢”。这首奏鸣曲中的音符代表着非常个人化的表达——贝多芬通过这部作品的出版将其宣之于世。
Piano Concerto No.5 in E Flat, Op.73 'Emperor': II. Adagio un poco mosso (2006 Digital Remaster) Daniel Barenboim;New Philharmonia Orchestra;Otto Klemperer - Beethoven: Complete Piano Concertos
Piano Concerto No.5 in E Flat, Op.73 'Emperor': III. Rondo (Allegro) (2006 Digital Remaster) Daniel Barenboim;New Philharmonia Orchestra;Otto Klemperer - Beethoven: Complete Piano Concertos
那是一场在维也纳与心爱学生的告别,鲁道夫的离开并非自愿——拿破仑的军队再次占领了维也纳。音乐诉说了作曲家对自己这位钢琴、作曲学生深厚的情谊,尽管这段关系常常因作品“Les Adieux”这个法语名字而误解。一切同样是出版商所为:布赖特科普夫与黑特尔淳将“Lebewohl”改为“Les Adieux”,这完全违背了贝多芬的本意,也令其非常愤怒。
Piano Concerto No.5 in E Flat, Op.73 'Emperor': I. Allegro (2006 Digital Remaster) Daniel Barenboim;New Philharmonia Orchestra;Otto Klemperer - Beethoven: Complete Piano Concertos
人们很能理解这愤怒的原因:因为法语“Adieu” 一词是可以对很多人讲的,不足以刻画贝多芬对这次离别真挚的情感——因此,他选择了德语的“Lebewohl”。在第一乐章临近结尾处,他根本无法将自己从动机中抽离出来,而将其反复穿插交叠。那种离别之痛在乐音中长歌当哭,汹涌磅礴。
约翰·巴普蒂斯特·冯·兰皮所绘,作为奥洛穆茨红衣主教和大主教的鲁道夫大公
在原稿的第一乐章上,有贝多芬亲笔写下:“告别/维也纳,1809年5月4日/尊敬的S.皇室鲁道夫大公殿下/启程之时。”那充满欢乐热情的终乐章手稿并没有被保存下来,据说在其上也这样写道:“尊敬的S.皇室鲁道夫大公殿下归来之时,1810年1月30日。”
鲁道夫大公一直与贝多芬保持着联系。作为成立于1812年的音乐之友协会的赞助者,鲁道夫更是将自己全部的音乐遗产赠与协会的档案馆,这也是为什么今日音乐协会大楼内的丰富藏品中,会有珍贵的贝多芬手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