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汝州古寨堡 承载千年古韵
河南省平顶山市汝州市地处中原腹地,汝河谷地自古为连接许洛、襄洛的要道,《读史方舆纪要》称其为劫地,有得汝州者得中原之重。寨堡文化是千年汝州的组成部分,是全域旅游城市重要的乡愁文化。汝州地域保留有不同时期的村堡,特别是北部大峪镇所辖地近百个山头均为山寨遗址,其中有10多个保存较为完好,被誉为中原数量最多的古山寨群。
汝州市夏店镇杨窑古寨
汉魏坞堡今犹在
王莽天凤年间,北方大饥,社会动荡不安,位于宛洛古道的汝河谷地受灾自然最重,大户为了自家的财产和生命安全,选择地势险要的地段筑寨自保,形成了集城寨、哨所、烽火台、壕沟、暗道等军事设施于一体的坞堡营壁。东汉建立后,光武帝刘秀曾下令摧毁坞堡,但民间为防患于未然而禁之不绝。西晋“八王之乱”后这些坞堡营壁发挥的作用更加明显,地方政府为了安全不得不搬至坞堡办公。
《魏书》卷一百六:“汝北郡孝昌三年置。治阳仁城。天平二年罢,武定元年复。移治梁雀坞。五年陷,阙年复。治杨志坞。”北魏孝明帝在公元527年于汝州设置汝北郡,治在今庙下镇官庄北的阳仁城,领梁、南汝原、治城、石台、东汝南五县,隶属治在都城洛阳的司州。公元534年北魏正式分裂为东﹑西魏,汝州地域属东魏。东魏天平二年(535)因战乱人口大减取消了汝北郡的建制。
经过10年的发展汝州人口增多,于公元543年恢复了汝北郡,很快战乱又起,汝北郡不得不把治所移至梁雀坞和杨志坞这些安全的地方坞堡以求自安。
经考证,梁雀坞就是今汝州市米庙镇北的于庙和潘庄两个行政村一带,今有东西二麻城,麻王寨、擂鼓台、接鼓台、练兵台和麻城西寨等遗址。麻城附近有大量的汉代墓藏,出土有汉代的建筑配件,残存的城墙上有汉代特有的砖质五边形护件。麻王寨占地不足4000平方米,四面深涧,只有南部有一个很窄的出口,河水环寨南流,酷似一个四面环水的孤岛;寨下的地道四通八达,有多个出口分布在寨周悬崖的隐秘处,还有逃生的出口通往几里外的地方;暗道内有深泉饮用,配有生活间和厨房,可谓是堡主安全的地下指挥所。
汝州市蟒川镇田庄村残留的古寨墙
汝州市马庙湖风景区的谢湾寨面积与麻王寨大小相当,远看也似一个孤岛,只是东临的洗耳河断崖是河水冲刷而成,东临的沟壑为人工开凿。这个古寨设计独特,大体分三部分:窑院、荒岛、地下窑群。窑院为北方普通的天井式窑院,院门即为寨门。院内有木梯通往北部长满野草荆棘的荒岛,岛顶有一隐蔽的地洞,通过几道秘门与地下的窑群相通。岛下有50米左右的南北通道,与窑口在东崖半腰处的10多个窑洞相连。地下相连的窑群内有公共水井,有逃生的暗道通往几里外。如果遇强敌进攻,可保地下窑群中的亲眷的安全。如果敌人攻上岛顶,进入地下窑群,堡主还可从暗道逃生。这个寨经考证酷似汉代遗留下的坞堡营壁,之所以称寨,应为清后期在旧址的基础上改建所为。
宋金战乱筑寨忙
汝州被金统治100年左右,前期为金和南宋相互争夺的前沿,后期又为金与蒙古争夺的一个主战场。汝州地域有能力的家族迁到了南方成为侨民,无能力的中等户抱团取暖,带领只能出力的散户筑寨自保。环州的山梁上遍布山寨,以备战乱逃生。
《金史》载,公元1132年,守护汝州的大将完颜实害怕蒙古兵扰,把军队驻在西南70里的岘山一带的山寨上。汝州防御使张楷只好把州事托付给完颜实投奔他处,汝州实为无人管理的城市,多次被蒙古兵掳掠。为应对蒙古乱兵对州民的侵扰,汝州人姬汝作只好带领家兵出山寨与蒙古军对战,被金哀宗命为汝州防御使。汝作受命后招募乡勇,坚守城池,与四周山寨的寨主互应,屡败蒙军,再被哀宗命为汝州总帅。从中可知,汝州的山寨在金末之多、对州民保护之重。
汝州市蟒川镇王岭村古寨寨门
合村筑寨民联保
元代村寨大多被毁。明末,李自成在汝州一带活动,平民饱受其苦,社会矛盾激化,成千上万的良民被逼为匪,在环州山梁相地筑寨为巢,白天睡觉,晚上抢掠。后来发展到白天公开抢掠。汝州百姓痛苦不堪,人人自危。乡下被抢劫一空后,又把目标集中到汝州城及所辖县城,城里商户纷纷逃难。
汝州市庙下镇古城村寨墙遗址
公元1639年,山东人钱祚徵任汝州知州,百姓闻讯到州界跪迎,哭诉山匪罪行。钱祚徵对汝州的情况已有所闻,但没想到会这么严重,认为到任的首要任务是消灭土匪。钱到任后经过外松内紧的准备,选一大雨之夜山匪不备,直赴其老巢,歼敌400多人,放火烧毁了匪巢后回师,大振了官民士气。
鉴于当时的局势,又受山匪筑寨为营的启发,钱氏把构思的《寨兵分练法》报送朝廷:并村筑寨,每千家筑一寨,每十家为一保,共同出资守寨。相邻的寨互保,一寨受敌,鸣金告知,其他寨派人支援,闻报不出兵者,对寨首领进行处罚,没收全寨人所交的保证金。《寨兵分练法》实施后,山贼多次下山偷袭不成,反得死伤惨重。山匪没有给养,只好下山投降。对投降者除首恶处罚外,均要求州、县给安置。没过几年,汝州又恢复平安。《寨兵分练法》得到朝廷的肯定,在全国推广。
汝州市寄料镇来安寨占地3万多平方米,是汝州现存最大且保存完好的山寨,就是清代在明寨旧基上重修的。
汝州市寄料镇桑树坪村仁义寨
同治鼓励民间寨
大清立国后下令将明末的村寨全部毁掉,但合小村并成的大村提升了村民自保的力量,《寨兵分练法》的自保功能在乱世必争的劫地汝州一带深入人心。
纸坊赵落村有内寨和外寨之分,外寨修于同治年间。今天仍传唱着村寨对村民佑护的歌谣:捻军来了哪里跑?城壕深、寨墙高,铁栅门、木吊桥,三百大铁铳、五百鸡娃炮,扑拉机、过山鸟,捻军不敢近赵落堡。
汝州城南25公里的蟒川镇半扎村,因同治年间用石头筑就的万泉寨的守护,使这个地处穷乡僻壤的狭地,发展成为襄洛古商道上的重镇,出现多个富甲一方的大户,一跃成为汝州地域的名镇和现代工商业的摇篮地。
寨堡的守护让村民心里多了份踏实,增加了自信和自豪,为了感恩许多村干脆把村名冠以寨字,留下了许多带寨字的通用地名,比如汝河南的王寨、尚寨、季寨、路寨,温泉镇的张寨、朱寨、杨寨、陈寨等,有的村有两个名字,一个是村名一个是寨名,如省级传统村落纸坊武巡村修筑的寨叫崇德寨,杜氏家谱将崇德寨的草图收入家谱首页并引以为豪。
经典当流传
汝州地域的寨堡原是村民自保而创造的建筑经典。平原地带的寨多为土寨,面积较大,且有四门出入,把整个村庄全部包围,寨周挖有很深的壕沟,四门外有吊桥连接。平时村里有人值夜打更报时,吊桥的寨门按时关闭。乱时乡勇上寨值守,出入寨门之人严格盘查。分布山区的石寨多选址在海拔较高且四面环崖的险地,规模不大缺少生活用水,不利村民生产生活。说明这些山寨多为附近村民的避难寨,是应对战乱而筑的保命寨。
汝州市寄料镇来安寨寨门
1944年豫中会战打响,河南大部失陷,汝州被日军占领,建立了伪政府。汝东焦村寨主焦道生收留了国民党军失散的一个营,与附近联保的地方武装相互支援抗击日伪。驻汝司令部调集了郏县、禹县、登封、临汝四县的日伪军对焦村进行围剿。汝州军民在经过顽强抵抗之后,从地道安全撤出。损失惨重的日伪军只占领了一个空寨,烧毁了多间民房后返回。八路军进驻汝州后在大峪建立了豫西抗日根据地,利用特殊的地形和坚固的寨堡,与犯境日军作战,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纸坊的中山寨因汝州勇士驻守,过汝日军不得不绕远而行,害怕被寨上的冷枪射杀。
新中国成立之后,社会安宁,平原的村寨因寨门制约,影响了村民的生活,寨垣渐渐被村民拆去,所余无几,而寨名却得以保留。选址在山区特别是山顶的石寨大多是临时用寨,原本对附近村民的生活无碍,得以保留,成为汝人的乡愁记忆和亮丽的风景。
半扎、张村、青山后等村落因古寨的原因,成为全国传统村落,其他近30个省级传统村落大多沾了古寨的光。汝州市文物局近年来加大了古寨的保护力度,已把多个古寨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汝州市寄料镇的来安寨和大峪镇的袁窑寨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原载于2019年8月10日汝州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