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一炉好丹(八)青铜:五彩铜和它的小伙伴们,琳琅满目宝藏世界
铜,绝不只有一种颜色,就象艳丽的孔雀,也不只有一个模样。
有一位现代铜艺大师总结一生对铜的看法,那就是四个字:铜有五彩。别看纯铜只是红紫色调,但如果和其他元素合作,那就会有万千色彩,简直可以开个颜料铺。
各种铜不同的色彩
当铜在碱性环境中生出铜锈来,就成了漆黑发亮的黑铜,分子式是CUO,正如孔雀中的黑孔雀,貌不惊人,但偶而惊鸿一现。当它与镍混合,就成了灿烂不输白银的白铜,因为镍的关系,白铜是很耐腐蚀不容易生锈的,这就让它绝大多数时候都是银光闪闪,这就象孔雀中的白孔雀,深得人们喜欢,被称为“仙子”。白铜是当年我国很重要的一项外销产品,外国人称它为“中国银”。而当铜加入锌后,就变成了豪华堪比黄金的黄铜。炼金术士几千年来都渴望把黄铜变成黄金,但那都如同富贵的金孔雀一般,仅仅存在于神话之中。
倒是与铜配合的“锌”很值得一说。在我国古代,锌被叫做“倭铅”。这当然不是说它是来自日本的金属,而是指它的性质很象铅,但要比铅“短小”。这是当然,铅的原子序数是锌的近两倍。这也就是猫与虎的区别。日本人似乎也知道“倭”是用来贬低他们的,所以他们后来叫锌为“亚铅”。但也另有说法:所谓“倭铅”,实为“倭沿”,在古代“铅”与“沿”古代读音相近。而锌很适合采用焊、镶、镀等工艺附在其他铜铁器的边沿上,这有个好处就是锌能够以自己易氧化的活泼个性把容易引起铜铁等金属的锈蚀的氧离子吸收过来。只要锌没完全锈蚀干净,其他金属就不会氧化。这样就起到了保护作用。另外,锌也是人体需要的一种元素,可以促使细胞分裂,加快伤口愈合,可以明目及维护精力。人一般通过海产品摄取,如杜砺、海带里面,传统的中医眼科药也离不开锌的化合物。
锌丸
我国是有记载最早冶炼出纯锌的国家,不过很可惜,命名权给老外抢了,锌的名称明显来自它的英文名:ZINC。发明者也被说成德国科学家马格拉夫,而事实上他只是大规模工业制锌的发明者。我国最迟在南宋时代,道士们已经发现了制锌的方法。他们叫氧化锌为“炉甘石”,说它“状如羊脑,松如石脂”,是原本的石块受金银之气熏蒸三十年而成。李时珍认为其是在九天三界都广受欢迎的宝物。在明代,我国人工制锌的纯度已经高达百分之九十以上。与此同时,欧洲还没掌握提炼锌黄铜的工艺。一直到1788年,欧洲才开始生产锌,而无论之前或之后,欧洲人都是在从我国进口锌。但他们却认为最早提炼锌的国家应该是印度。
自然界也有天然的铜锌合金矿物。它被叫做“鍮(tou)石”,也有叫“黄花石”的,也是很受欢迎的炼丹材料,唐代曾经大量从西域进口,特别是波斯货极收欢迎。
孔雀的现有种主要分为两种:蓝孔雀和绿孔雀。绿与蓝都可以被称为青色。铜最有名的色彩还是青色。有了青色,也就有了红黄蓝三原色,加上黑白做为明暗,可以调合出这世上绝大多数色彩。青铜在上古时代也是能胜任这世上绝大多数工作。因为它是这样一种优质的金属,以至于其名气甚至超过了红铜。
印度蓝孔雀
传统来说,青铜特指铜锡合金或者铜铅合金。但人们对它的认识是存在着偏差的。因为大多数人认为青铜一定是青色的。但其实,青铜在它们刚被铸造出来的时候可以是金黄色的,银白色的,甚至肉红色的,就是不会是青色(采用了专门的仿古工艺除外)。它所以呈青色是因为在地下埋藏千年的结果。那层青色的成份很复杂,大体上是氧化而成的黑色氧化铜+红色的过氧化铜+类似孔雀石的水合碳酸铜。如果你看哪部描写先秦的电视剧上的铜器是青色,大可以喷导演没常识。
这也就是说青铜器本来和铜的其他合金是没多少区别的。但所以单独称铜铅或者铜锡为青铜,最大原因是因为其应用范围更广。而且在古代生产这两种合金也更为容易,镍的熔点比铜更高,而锌又太容易在冶炼中气化,而铅与锡的熔点都很低。更绝妙的是,这三位经常是一起组合成伴生矿,即铜铅矿或铅锡矿。人们在冶炼原始铜矿时可能就认识了锡与铅,将它俩与铜合而为一也是顺理成章的事。真的是好基友,一辈子,永远不抛弃。
我国大致在公元前二千年的夏代就进入了青铜器社会,似乎比其他三大文明古国稍晚。比如埃及,在公元前三千年就进入了。而且这段历史是获得了国际公认的,不象夏代还只是个传说。但我国的青铜器一样创造出了惊人的奇迹。更关键的是,中国的早期铜器合金成份与西方有很大区别。我们是锡铜或锌铜,西方是砷铜和镍铜,这说明我国的青铜器基本是独立起源的,与西方国家没有传承的关系。
中国绿孔雀
当青铜被发明出来后,它迅速在各行各业发挥出巨大的作用。青铜器更易于成形,可以随心所欲制造出各种形状。更易于使用,不会因为一两次偶尔的碰撞而破碎,就算损坏,也可以轻易地再铸成形。金灿灿、银闪闪,更显得漂亮。它易熔解,流动性好,气泡少,是一种理想的铸造金属。青铜器还有种特别的“技能”,也就是能够违反金属常理,反“热胀冷缩”而行,变成“热缩冷胀”。当铸造的青铜稍微冷却之后,它的花纹反而会膨胀一些,因此看起来会更为清晰漂亮。战斗时既可以制成头盔和铠甲增加防护力,并且对敌人产生一定的威摄作用,也可以做成兵刃威力远胜木棍石块。平时在家可以作成编钟演奏音乐,也可以做成酒食具祭祀祖宗。还可以做成鸾铃装饰在马身上,做成柱头装饰在宫殿里。没有人知道到底有多少种的青铜器,即使是现在我们对古人的青铜成就了解也不过一鳞半爪。
中国青铜器最鼎盛的时代在商代。这一时代的青铜器以巨大的体量,夸张的造型,繁丽的纹饰为主,一看就让人感觉到霸气,等进入周代,逐渐不求奢华,搞简约了,青铜器规格逐渐变得适中起来,造型也没有以前那么繁复,表面没那么多花纹,变成光面的了,一切以实用为主,这代表两个时代的不同风格。必须说明的是即使在商周时代,也不是每个人,甚至每个贵族都用得起青铜器的。就算用得起青铜器的贵族,大祗也不会真天天用它来喝酒吃饭。它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就象现在的纪念品一样,一般被用来祭祀天神祖宗。你看过哪家人会拿祠堂里的东西当日用?事实上,这些青铜器几乎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件都有独特的造型。每个家族都把自己的族徽也就是守护神兽铸在上面,这就是后世所说的“饕餮纹”。有些时候,上面还会被刻上铭文,讲述器物的来历和家族的光荣历史。这些记载已经成为现代人打开历史之门,了解真实历史的难得宝物。只要青铜器上有字,基本都能成为国家一级文物。而在春秋战国时期,也就被视为人间至宝,为了得到这些宝物,当时的大国也会不惜制造国际争端。
在中央政府控制力强的时候,天子颁布了规定,每一级别的人可以用一定数量等级的青铜器,超越这个可不行。比如煮汤的“鼎”和煮饭的“簋”,按照规定,周天子可以用“九鼎八簋”,诸侯可以用“七鼎六簋”,诸侯以下的大夫可以用“五鼎四簋”,而大夫以下的“元士”可以用“三鼎一簋”,再下的普通士,也就是普通公务员就只有一鼎了。而没有公务员资格的庶人,是没有用鼎资格的。
九鼎八簋
制度很完美,但是到了后来,周天子失威,强势的诸侯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他们也用起“九鼎八簋”来,甚至“十二鼎”也用得起,这打破了原有的制度,但却造成青铜器的生产飞跃进步。所以从现在了解的青铜的技术含量,商朝远逊于周朝。
在多年的制造和探索中,我们的祖先逐渐掌握了青铜器的各种性能,总结发明了著名的“六齐”,也就是制造青铜器时,铜和锡的六种不同配比。分别是“钟鼎之齐”、“斧斤之齐”、“戈戟之齐”、“大刃之齐”、“削杀矢之齐”、“鉴燧之齐”。其实这也就集中了青铜器制作的最高成就。
首先来说说“钟鼎之齐”吧。历来排在首位的都是最重要的,在这里也不例外。这包括了“钟”与“鼎”两大产品。而它们都被认为是帝王之器,即“钟鸣鼎食”是也。在先秦,贵族才能吃用鼎烹饪的饭,而且吃饭时一定要敲击编钟演奏音乐。
钟鼎之齐是指锡占铜的六分之一比。这种方式适合做大件。最有代表性也是最精美的可能就要数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它被认为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重的乐器。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重达2567公斤,现在还能够演奏各种乐曲,无论古今中外。
曾侯乙编钟
这套编钟的神奇之处不光是体量大,而是科学家们发现,它一个钟能演奏两个音,敲击钟体的不同位置,发出的音不一样,这是它独特的形状和结构造就的。只可惜这项技术在战国后已经失传了,后世的历代帝王都想重铸编钟,但都不得其要。乾隆皇帝用黄金掺铜铸了一套钟,却每口钟只能发一个音。
而说到鼎,这就是更为神奇了。它本来的作用就是当大锅,但上古传说大禹建立夏国后,就制造了九个鼎,每个鼎代表当时中国的一个“州”。一个州也就是中国当时的一个独立行政区划,比现在的省更大。中国当时有九州,所以就有九鼎。每个鼎上都铸着那一州需要上交中央政府的各种资源。这一切都被记载在《尚书》里。也就是从那一刻开始,“九鼎”成为中国的代表。每个野心家想分疆裂土,或者是鲸吞天下,就要先“问鼎”。也就是说想得到一只鼎。因为传说中这九只鼎有神性,无德之人问鼎,万人拖不动,有德之人问鼎,可以自行飞来。要煮食时,无火自热,煮好后万年不变。
九鼎上的图形,有说被后人画了下来,配上的说明文字,那就是《山海经》,但很奇怪的,《山海经》上很多都是怪物,于是人们说这是大禹知道了这些怪物的位置,让百姓们趋利避害,一方面利用这些怪物,另一方面不要被它们伤着。但也有说这是因为年深日久,上面的图样变形了,被后人误解。
后母戊鼎
不过很可惜,到了今天这九鼎已经成为了传说。因为它在历史长河中已经消失不见了,不过还是有很多神奇的鼎器传下来,例如有名的后母戊大方鼎和子龙鼎。
后母戊大方鼎,原名“司母戊大方鼎”1939年3月出土于安阳,是商王祖庚为祭祀其母戊所铸,其是现存最大的方鼎,连耳高133厘米,长112厘米,宽79.2厘米,重832.84公斤。
子龙鼎,是现在最大的圆鼎,1920年后出土于河南辉县,铸于商晚期,也就是纣王的时代,高1.03米,重230公斤。
这两只鼎都是国之重器,一方一圆代表了中国青铜鼎的最高成就。
子龙鼎
斧斤之齐的配比是铜五锡一。这是因为斧子的威力全在于重量,所以比较接近钟鼎之齐。这样可能会有个问题是锋利度稍差,但聪明的古人有时会加上铁刃,就能保证杀伤力。不过在士兵防御力还不高的先秦,斧子这种重兵器的最主要实际用途是当刑具,甚至把人剁成肉酱。
但斧子在古代更常见的用处是作为礼器。古代说“斧”,一般是指短柄斧,长柄斧叫“钺”,是军事权力的标志。据记载,周武王就是拿用黄金装饰的斧子杀进了朝歌,砍下了纣王的脑袋。当然,这时纣王已经自杀了。
到了后世,斧钺差不多就是军权的代名词。如果皇帝把它颁发给将军,那意思就是这位将军有代表皇帝掌握军队的权力,这是人臣之极,关羽、诸葛亮就得到过这样的权力。
只可惜,现在已经找不到这样的黄金斧了,但还是有些古代的斧子流通下来,其中有些也是珍品文物,如“亚丑钺”,1965年出土于山东青州苏埠屯。长32.7厘米,刃宽34.5厘米。这把斧子最引人注意的地方是斧身上有一个萌萌的笑脸,这绝对堪称古代的“表情包”。
亚丑钺
接下来是“戈戟之齐”,其比例是四比一,铜四锡一。戈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兵器,起源于镰刀。上古时最有杀伤力的战法就是车战,勇士驾着战车,风驰电掣地在战场上纵横,在两车交错的时候或者驰过人群的时候,将长戈伸出车外对敌人造成杀伤,运气好的时候可以象镰刀割草般杀倒一片。而与此同时,步兵也有装备戈的,这是好对马腿下手。
如果给戈装上枪头,增强扎刺的功能,这就成了戟,它是一种多功能的兵器。可以扎,也可能以啄。只是这样增加了头部的重量,减缓了攻击速度,这成为后来其退出战场的原因。不过还是有些艺高人胆大的武将选用戟作为自己的拿手兵器。如三国的吕布、唐朝的薛仁贵,只是他们用的戟被艺术家替换成了后世的“戟刀”,这其实是种宋代才发明的新武器,《水浒传》中有名的“钩镰枪”其实也是重新设计的一种戟。
戟的要求比斧子轻一些,但也需要有一定的重量,才能适应攻击时的速度,所以采用了这种配比,当前出土的青铜戟也不少。比较有意思的是战国时期的三戈戟,一个矛头配三个戈体,这是为了增加杀伤力采取的措施。
三戈戟
但是仔细一思考,人们会发现问题。因为从简单的单一组件变成了四个部分构成的复合组件,在实用的角度上就会出现问题,战场上武器损坏的情况是相当多的,这样的三戈戟一旦损坏,维修不是大麻烦?
这就涉及到中国古代的又一项伟大发明:标准化生产。
长久以来,考古学家为一件事而感觉困惑,那就是明明在战国时代,中国已经进入了铁器时代,各国都已经有铁制兵器出现。可奇怪的是,最后灭掉六国,一统天下的秦国军队的兵器居然是以青铜为主。
国外学者们解释这现象认为秦国军队相对比较野蛮落后,是依靠的勇气和亡命才取得了成功。而中国学者则继续研究,依靠秦始皇兵马俑的巨大发现,我们最后终于发现了个中玄机,那就是秦国的兵刃,无论戈矛箭戟,都有统一的尺寸,在战场上就具有互换性,可以重复利用。
就以这把三戈戟为例,如果它在战场上损坏,矛头断了或者一把戈援碎了,对于秦国的战士不会有什么影响,他只要从其他戈或者矛上取下相应的组件,装配上使用不会与之前的那把有多少区别。但其他国家军队的武器就难以修复了,军士们可能只有使用残破的兵器继续作战。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秦国很早就推行了全国武器的标准化生产,所有的兵器,上面都要刻上生产者及其主管的名字,这叫“
物勒工名
”,是为了对兵器的质量层层负责,最高责任人可以上溯到当时秦国最有权力的“相邦”吕不韦。
很明显,秦国在全国的兵器生产中推行了一种领先时代的标准化生产体系,所有的兵器都按照统一的规格尺寸生产,并且进行验收。之所以选择青铜为材料,这是因为当时国人对铁的性能尚没有完全掌握,而对青铜的了解已经炉火纯青,更方便控制质量。
可惜的是,后来这一生产方式并没有流传下来。而后美国才在1798年在来福枪的使用上创造性的使用了标准化生产技术,再一次实现了可分解武器的互换性和重复利用功能。
而且从性质上看,优良的青铜硬度堪与钢媲美。当年有人为了分解后母戊鼎,花费十二根钢锯,锯了一天也只锯下一只鼎耳。可以肯定,战国时代的钢铁兵器即使威力明显超过青铜武器的也只有少数高级军官或贵族拥有。
由是可见,秦人的科技水平远在之前的预估之上。
第四种配比是“大刃之齐”,也就是宝剑的配比,其铜锡比是三份铜一份锡,铜锡比3:1,这就又比戈戟更为锋利轻便。
越王勾践剑
春秋战国之交是中国宝剑最辉煌的时代,因为铜剑在战场上具有巨大的威力,加之价高难得,让其很快就成了贵族的专用兵刃。贵族们纷纷铸剑,神兵利器层出不穷。在这其中,最有名的当属越国铸剑师欧治子,传说他受越王之托,铸就五把青铜宝剑,即纯钧、巨阙、鱼肠、胜邪、湛卢。这五把剑在当时名动天下,搅动无数风云,是武侠故事的常见装备。如其中的“鱼肠剑”,传说小如鱼肠,可藏于烤鱼之中,被吴国勇士专诸用来刺杀吴王僚,影响了春秋末期的历史。
本来这五把神剑也只是一个神话传说,但在1965年冬,随着千年不锈的越王勾践剑出土,传说变得真实起来。此剑以绿松石为饰,历经二千年,不腐不坏,锋利如初,虽然已经不复当年金白辉映的色泽,但依旧寒气逼人,还曾经割伤过开采队员手指。被称为“天下第一剑”。在世界上也难找与其匹敌的古剑。有人相信,它就是传说中五剑之首的“纯钧剑。”
越王剑的制作固然精良,但社会是发展的,即使是在古代,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事实上在战国末年,中国的制剑技术已经超过了欧治子的时代。越王剑虽为王者之器,长度也不过55.7厘米。但在战国时代,祖先们已经依靠精妙的结构设计,把青铜剑的长度加长到一米以上。秦俑坑出土过长达94.8厘米的无名青铜剑,同样千年不锈。据说被兵俑压住千年,竟然还能自动复原。这证明,《史记》中记载荆珂刺秦王时,秦始皇因宝剑太长,难以拔出的故事是真实的。
接下来是“削杀矢之齐”,五份铜二份锡,也就是说,铜锡比为2.5比1。显示它与铜剑同样作为兵器的作用。所以“箭”与“剑”发音相同,不是没来由的。
弓箭可以说是人类最古老,威力最大的兵器之一。蚩尤造箭的故事其实正是中国最古老部族即东夷族善射的传统。中国最古老的一首诗就叫《弹歌》,反映的就是先民用箭狩猎的传统。东夷代出箭神,除了族属还有争议的蚩尤外,还有射日的后羿。
《英雄》里的秦军箭阵
在古代,箭是最主要的远程攻击武器 ,电影《英雄》中,大秦军团那威力无比的箭阵虽然有艺术的夸张,但也不是空穴来风。秦俑坑出土的箭头呈三棱锥的流线形造型,同现代的子弹也颇有几分神似。拜秦国发达的兵工业技术所赐,秦箭取得了惊人的战绩。
但其实在先秦还有很多不同功能的箭矢,秦箭也只是新产品之一,历史相对比较短暂,而传统自有“八矢”,功能非常复杂,即鍭矢、茀矢、兵矢、田矢、杀矢、庳矢、恒矢、矰矢八种,充分显示出古代兵器的复杂性。
这八种箭,重心配比彼此不同,适用于不同的情况。如茀矢,将它的箭杆三等分,前端三分之一的地方是重心。兵矢,重心五等分,前面五分之二的地方是重心。杀矢,重心七等分,前面七分之三的位置是重心。所以搞得这这样复杂,这是因为适应不同的功用。有的利于带火攻击,有的用来田猎,这就要讲准确度。有的用来弋射,也就是在箭屁股上加根绳子,射中猎物后可以将其一起拖回来,相比田猎,更多用在飞鸟身上。还有的就是用于散射,以覆盖面广取胜。按这些功能又分弓箭和弩箭两种类型,所以有八矢。
最后是“鉴燧之齐”, 也就是铜与锡配比一比一。很明显,这是用来制作铜镜和阳燧的。所谓“阳燧”,就是古代的凹面镜。古人认为,地上的火是不纯正的,只有天上的火,也就是太阳的火圣洁无比,故每逢大事都要用阳燧取火。其实现在奥运圣火也是同样的逻辑。
阳燧
而铜镜呢,是古代银子少见的情况下的替代品。但古人就是有办法把它整得光洁照人。更神奇的就是汉代的透光铜镜,把它背向太阳,居然可以把镜背面的花纹照在墙上。
这倒底是什么原理呢?外国人着了迷般探索,把这种镜子叫做“东方魔镜”。但最后还是中国科学家发现了其中奥妙。那是因为在铸造时,因为镜背花纹的原因,让镜面起了肉眼看不到的曲率,从而把花纹映照在反射的光上。这也是中国古代的一大发明。
透光铜镜
其实有关青铜器的神物还有很多,如采用失蜡法铸造的楚国云纹铜禁,采用声波振动喷水的铜鱼水洗、精美绝伦的宴乐铜壶都是无匹的宝物。即使在已经进入铁器时代后,青铜器还在发展,有设计精美的长信宫灯、构思巧妙的诸葛子午炉、重达万斤的北极朝钟、价值千金的明宣德炉、武当山的雷火金殿等等,这些后世的铜器精品也是世之瑰宝。另外,青铜钱也是历朝历代的主币,里面也有很丰富的故事,同时,少数民族的高级铜器也不少,如三星堆的铜人像,贵州侗族象征权力的铜鼓,云南的滇国铜藏。基于篇幅原因,就不得不割爱不作介绍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百度。
武当山金殿
青铜的世界真是琳琅满目,但我们必须进入下一种金属,因为它创造的时代就是我们生活的当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