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露体质虚弱的脉象

小编导读

《黄帝内经》中有句名言:“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如果想要免疫力强、少生病,一副健壮的体魄是很重要的。有些人平时看起来还好,但一经受“考验”就暴露出体弱本质。如何通过中医脉诊来判断体质强弱,让体质虚弱的人尽早强壮身体,或是在临床中更好地针对性治疗呢?今天就为大家介绍体质虚弱的代表性脉象——濡脉。

概述

濡脉特指浮、细而软三种脉素的兼脉。

脉的研究

历代脉学著作中,濡脉的蓝本主要是《脉经》。其曰:“软脉极软而柔细。”这里的软即濡脉。

濡脉的指感问题,历代脉学专家皆以“水中漂帛”的形象描述来形容。手触水中之帛,触之一定是浮软无力,但无细的感觉,此乃这种形容的缺点。在大量的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濡脉与触女孩手背静脉的浮、软、细感觉相似。

传统医学对濡脉脉理的认识

中医认为:阴血不足、脉道不充,阳气失敛则外浮,湿邪困滞则脉动无力,故脉浮细而无力。

脉的现代生理学、病理学基础

心脏搏动无力,每搏输出量减少;血管弹性阻力降低;血容量不足;这是构成濡脉的三要素。

脉的特征

濡脉的性质:濡脉是浮、细无力脉的复合脉,脉象必含浮、细、软三要素。

濡脉的指感:如触女童手背静脉。

濡脉的兼脉:濡脉可出现至数、节律的变化。不应同浮脉、沉脉、细脉、弱脉兼脉。不应同沉脉、弱脉兼脉的原因是脉位的不同,但临床上可见寸口分部的独沉、独浮等。与浮脉、细脉的再兼脉是赘兼。常见濡脉的兼脉有濡缓脉、濡迟脉、濡数脉、濡滑脉、濡滑数脉。

脉的现代临床意义

濡脉多见体质虚弱,如慢性贫血、慢性消耗、体能低下、脏器功能低下、免疫低下性疾病。中医认为是阴阳双虚,气血双亏或主湿等。

脉的寸口分部及其临床意义

濡脉脉体柔小,要在寸口分部上寻独濡、独不濡很难与濡脉上的脉晕点进行区分,但濡脉脉体上的三部独浮、独沉,脉晕的独大、独小、独坚如沙粒的脉感易寻。古脉书中的三部主病,事实上也只是分部之独或脉晕之独(脉晕点)。濡脉的独浮与独沉只是濡脉脉晕点浮、沉脉素的比例之独,无须联系于弱脉。

寸浮濡:多见于自汗,神经衰弱,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性头痛等。

寸沉濡:多见于胸闷、气短、头晕、心脑供血不足、机能不良等。

关浮濡:见于急性胃肠炎症,肝胆疾病,糖尿病等。

关沉濡:见于慢性胃肠功能不良,长期情绪忧虑,免疫力低下,慢性消瘦等。

尺浮濡:见于肠道、下肢、泌尿、生殖系统炎症、疼痛、肿块等。

尺沉濡:见于肠道、下肢、泌尿、生殖系统的功能不足、寒冷、酸痛等。

脉兼脉的现代临床意义

濡迟脉:见于四肢寒冷、肠胃功能不良、末梢神经炎等疾病。

濡缓脉:见于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慢性胃病、胃肠消化不良,肝胆慢性疾病,妇科疾病,下肢骨关节病变等。

濡数脉:多见于气管及支气管、上呼吸道感染、肠道疾病、妇科疾病、泌尿系疾病等。

濡滑脉:多见于气管及支气管炎、上呼吸道疾病、耳源性眩晕等。

濡结脉:见于心脏病的心悸、气短等。

濡滑数脉:见于各种肠道疾病。

脉模式图

来源:《许跃远现代脉学精华(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