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的历史很悠久

【特写】呼和浩特的悠久历史

热烈祝贺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

从5岁随父母由北京到呼和浩特,在这里长大,30多岁离开,一直没有仔细关注过呼和浩特的历史。这次回来有了较充分的时间,从父亲的藏书里挑出几本细读,这才发现,小小的塞北古城竟然有着那么悠久的历史!

呼和浩特,这座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地处塞北内蒙古高原,是内蒙古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现在的行政区划包括市内的新城区、玉泉区、回民区、土默特左旗、托克托县、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武川县,总面积为1.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00万,是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为多数,有36个民族共居的地级市。(面积是深圳的8倍多,而人口才是深圳的十分之一)

青城的历史很悠久

在这块古老神奇的土地上,一直流传着历朝历代各民族鲜活的历史故事。

根据史书记载,历经夏、商、西周、春秋的漫长年代,历史进入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并雄的局面。原来与汉族杂居的一些少数民族,有的被兼并于七国之内,有的则割据于七国之外。

阴山山脉

当时,在阴山山脉以南河套至呼和浩特地区,是游牧部落林胡和楼烦的牧地。北方地区的赵国国君赵武灵王为了对付西面强邻秦国,解除周围各国和北方游牧部落对赵国的威胁,赵武灵王冲破传统观念,力排习惯势力的反对,仿效北方游牧民族,实行“胡服骑射”(即,教士兵脱下传统的宽衣博带的服装,穿上北方游牧民族的短上衣和下裤分离的服装以适应骑马作战的要求),变传统战车作战为骑兵冲锋作战,进退灵活自如,实现了我国军事上和服饰上著名的一次改革。

“胡服骑射“雕塑

赵武灵王亲自穿起“胡服”,统帅骑兵,向北开拓疆土,消灭了中山国,把林胡、楼烦两个游牧部落驱逐到阴山以北,并进入呼和浩特地区,在这片新开辟的土地上设置了云中、雁门和代郡三郡。呼和浩特一代就属云中郡,这是中原王朝在这一地区设置的第一个行政建制。从此,呼和浩特地区便以“云中”著称。

位于呼和浩特北郊大青山的“赵长城”遗址

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赵国凭借阴山屏障,在山的南麓修筑起一道长城。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赵国的长城东起于代郡(今河北省蔚县境内),经山西北部,西北折入阴山,直至内蒙古巴彦淖尔盟境内乌拉山与狼山之间的缺口止。这道长城修建在2000多年前,它的遗址至今依稀可辨。经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证实,呼和浩特市北郊的大青山南一段长城遗址就属于“赵长城“的中段。(老郑有幸在1998年夏天与老同学大平登大青山时,非常清楚地观赏了那段”赵长城“遗址。有些段落仍有半米多的高度,而有些仅能看出根基了)。

位于呼和浩特北郊大青山的“赵长城”遗址

1961年夏,历史学家翦伯赞来呼和浩特和包头考察游览时,认为敢于实行“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是英雄,“以小小的赵国,在当时的物质和技术条件下,竟能完成‘赵长城’这样巨大的国防工程而没有挨骂,不能不令人惊叹。”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遣大将蒙恬率领30万大军进攻匈奴,占领了河套地区,为了加强北境的防御,把燕国、赵国、和秦国自己修建的长城修缮连接起来形成一条西起陇西郡的临洮,东至辽东郡的渤海边,长达万里的雄伟长城。而万里长城在呼和浩特地区的一段,基本上就是“赵长城”那一段,至今清晰可辨。

呼和浩特市东郊的大窑文化遗址

尽管一些史书都记载着昔日边塞古地战马嘶鸣,青山黑水长河落日的历史,却很少有人知道,这里也曾是远古人类文明的发祥地。1973年,考古工作者在呼和浩特市东郊33公里的大窑村南,发现了远古人类石器制造场遗址。1979年,发现了目前已知的世界面积最大的古人类石器制造场,发掘出500多件人工打造的石器工具,并推测其年代属旧石器时代初期。

呼和浩特市东郊的大窑文化遗址

据考古发掘,在大窑村南山四道沟离石黄土层,又发现了人类早期活动的遗迹和肿骨鹿化石。专家考证,距今50万年前,呼和浩特地区已有人类活动,他们大约与“北京猿人”生存于同一时期。而大窑村二道沟、四道沟出土的500多件石器、1200多块石片,以及大量的石块和燧石,都证明了古人类曾长期在这里制造石器。

考古学家认为,正是由于大窑村南山有燧石,才吸引了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从遥远的中原地带沿黄河主流北上,后经现在的托克托县,顺大黑河而行,来到呼和浩特市东郊,落脚于青山黑水间的丘陵地带,采集狩猎,生息繁衍,并从此拉开了呼和浩特最古老人类文化历史的帷幕。

呼和浩特市东郊的大窑文化遗址

进入新石器时代,呼和浩特地区的母系氏族公社步入繁荣时期,原始农业成为主要的经济生活。农业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来源有了较大的稳定性,人们开始了定居生活。在托克托县发现的许多氏族村落遗址都证实了,当时的人口已经迅速增多。随着农业的发展,原始手工业也发展起来,在托克托县海生不浪的遗址中发现了扁圆形纺轮,说明当时人类已经掌握了初级的纺织技术。

此外,另一项重要的手工业--制陶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彩陶艺术,明显保持了仰韶文化庙底沟型装饰艺术,多以二方连续的集合纹与变形的植物纹为主。晚期彩陶图案在艺术风格上又有了新的变化,出现了多层次的二方连续装饰风格,反应了种植采集和渔猎为主的原始生活。从出土的彩陶图案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古人类缓慢的文明脚步,感受到浓郁的原始生活气息。

呼和浩特市东郊的大窑文化遗址

大约4000年前,呼和浩特地区的氏族部落进入父系氏族公社。这个时期,我国的文化是以龙山文化为代表,而在呼和浩特地区分布有类似仰韶文化遗址的地方,也同时有龙山文化类型的分布,有时两种文化各成一体,共存于同一处遗址中。

考古发掘证明,呼和浩特地区人类文明的历史,同中原大地的文明历史一样悠久、源远流长。老郑 2009.07.06

参考书目:

1、《匈奴史》,林翰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呼和浩特简史》,戴学稷著,中华书局。

3、《归绥县志》,郑裕孚、郑植昌著,成文出版社。

呼和浩特北部地势险峻、海拔在2000米左右的大青山

今日呼和浩特--现代化的省会城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