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群:陕北论

北方有一块高原,汹涌的黄河将其裂为二。靠南边的一块,习惯上被称之为陕北高原。在此之前,黄河是青色或者灰色的,它的百分之七十的泥沙来自这里。黄河因此而被称为黄河,而被作为我们这个黄皮肤民族的象征,出现在故事中、传说中、浪漫诗人的吟唱中和悲壮歌曲中。黄河那激情的水流从这里奔突而下,将它黄色染色体染向所有路经的地方,以及达到遥远的海洋,和海浪拍击着的他洲的提岸。

黄土囤积,形成这黄色高原。天雨割裂,造就这破碎泥土。死死生生,悲悲欢欢,人类在陕北高原这块不平整的土地上,业已耕种和行走了许多年。贫困和闭塞,派生出炎黄子孙这刁蛮、勇敢和行侠好义的一群。米脂李自成的揭竿,延安张献忠的好勇,宜川罗汝才的诡秘,保安刘志丹的深明大义,安定谢子长的拔刀相向,每每给中国这部喧喧嚣嚣的历史,增加奇异的几笔亮色。而星星点点散播于高原上的历史陈迹,黄帝陵、扶苏陵、蒙恬陵、隋炀帝美水泉、鹿州羌村、赫连台、镇北台、诸如此等,又每每令今日的行旅者,驻足长叹,唏嘘不已。

陕北这个地域概念的形成,大约在宋。宋时,延安的最高军事行政长官范仲兴淹,尚称此处为“塞下”,并发出“塞下秋来风景异”的感慨。在此之前,时人的心目中,九燕山北,今天的大半个陕北,以至朔方,以至内蒙鄂尔多斯高原,极目远舒的地方,还是一片混淆不清的疆土,一片散发着羊膻味的骚动不安的土地。尽管秦皇的帝王之辇,曾从秦直道上辚辚驶过,尽管汉武的金戈铁马,曾踩得贺兰山的积雪吱吱作响,尽管昭君墓、扶苏陵、蒙恬陵作为一个历史的标志,生根似的长驻此处。但是人们记忆最深的,也许是飘忽不定、骁勇好战的匈奴骑射,是站在统万城头,口出狂言,目空天下的大夏王赫连勃勃,是踩着积雪,顺着宁塞川滚滚而来的西夏方阵。每有朝中命官,为皇室所不说,或是文臣武将,为时俗所不容,便被发配到这里,对着无定河弹起思乡曲。高原名城榆林,相传就是为一群发配到这里的官吏与囚犯所筑,现在榆林城中,尚有许多四合院,或许可为他们的祖籍找到一点端倪。

到了明代,陕北这个城域概念愈来愈多地为人应用。尤其是斯巴达克式的悲剧英雄李自成,纵横中原,使陕北这块焦土蒙上一层叛逆者与抗争者的奇异色彩。

陕北人又女子多有丽质为骄傲。吃酸白菜,喝小米汤,养得一个个雍荣华贵;穿大襟袄,扎红腰带,出脱得却貌似出水芙蓉。美貌便美貌罢,陕北人却说,这是传统,每有人会以惆怅的口吻,拉出昔日的貂婵、今日的兰花花、李香香、来证明这久远的美貌传统,有人却又作琐碎考证,说这是民族交融的结果,当年匈奴所掳来的南方美人,囤积“吴儿堡”,与粗犷的北方大汉结合,便繁衍下这优异的一支。联想到陕北的种种历史变迁,这话似乎不无道理。

骄傲者女子之外,尚有男人。貂婵故里来米脂,吕布故里在绥德,所以陕北有“米脂婆姨绥德汉”之说。高颧骨,直鼻梁,浓眉毛,长腮帮形陕北男子汉的特点,在如此若焦的地方,靠双肩承担起生活的重负,陕北的男人们可谓坚强矣。然而这用力却不表现在脸上。在中国的土地上,我还没有见过如此逍遥和自在的人类之群。盘腿坐在驴车上,车里装满神府或者瓦窟保石碳,顺着无定河川道缓缓而下,嘴里哼着酸曲,让心闲着,却不让嘴闲着。满脸黑灰的行乞者,不知今日餐食在何处,不知今夜宿在哪方,却脖子上挂一杆唢呐,一路吹吹打打而来。

男人之外,骄傲者还有小孩。陕北地面,以九燕山为界,分成南北两部分。北部风俗,正如笔者前文所述,南部风俗,却酷似关中。女人穿花棉袄,男人着黑裤褂,乡村学究言谈必引经据典,红男绿女成亲必媒妁之言。吃饭以面食为主,说话是秦腔为主,殷实人家,也许有个唐宋时期的瓦罐,贫寒人家,或可有件明清年间的旧物。老者多为头戴瓜皮帽的一生足不出地界的遗老遗少,少者多为精细乖巧之至的村野能工巧匠。正是在这块地面,生出个叫甘罗的孩童,十二岁时为秦之宰相,其墓葬据说还在洛川县境。惹得洛川的乡人们,每每思古,唱出几句“甘罗十二为秦相”的走调的秦腔来。

小孩之外,让陕北人骄傲者,还有老者。煌煌陕北大地,笔者靠了工作之便,到过许多去处,见过许多奇事。最奇者,莫过于在一个荒山野村,突遇一位奇人。老红军、老八路、老革命、老功臣,或因伤,或因病,或因厌倦了时间的约束,或因感觉了田园的将芜,于是解甲归里,藏龙虎之身于草莽之间。延水关渡口,当年李自成东渡黄河一夜头白处,笔者曾遇一老者,动问前朝古事,无有不知。经人介绍,方知是延安时期,我党一位要人,因精神病间有发作,已归家逾五十年之久。

靠一种盲目的自信,靠一种莫名其妙的骄傲感,陕北人撑起这一片贫瘠而昏黄的天,并且随时准备为他人遮风挡雨。谁能理解陕北人那种心里的隐秘部分呢?如果现在还有行乞者,那么,他腹中空空地站在一家门口时,第一件事是伸手求乞,第二件事是伸长耳朵睁大眼睛,听听看看收音机或电视里有些什么,布什和杜卡基斯的竞选,布托夫人和阿基诺夫人的风度,这些话题也许将出现在他漫长道路的思考中,出现在他家的热炕头上。

从远古走来,没有颓唐,没有怨忧,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深深扎根,顽强生长。一窝窝地生,一群一群地死,健壮者活下来,孱弱者拿去肥土。毛驴的每一次披红挂绿就是向残酷的大自然的一次无声挑战,窑洞的每一次明灭都在重复着生命的故事。父亲六十岁生日那天,必定要领着儿子,踏上马茹子花盛开的通往祖坟的道路,让头皮叩着地皮,声响传给三尺地表下的家族的昨日。孩子出生那天,干大必定要送给他一件石锁,石锁一岁加一道麻绳,以便将他牢牢地拴在这块生身热土上。

悠悠万事,在陕北,唯以生殖与生存为第一要旨。尽管这生存不啻是一种悲哀和一场痛苦,但是乃旧代代相续而生生不息。人类辉煌的业绩之一,恐怕就在于没有令自己在流连颠沛中泯灭。陕北的大文化,有人称之为“性文化”,有人名之为“宗教文化”,但以笔者管见,性文化也好,宗教文化也好,落根都在这“生存文化”上。那一年,我陪中央电视台某摄制组,去民歌之乡腰鼓之乡剪纸之乡农民画之乡的安塞,造访一位叫白凤兰的剪纸艺术家。拍摄途中,她拿出一幅画,令四座惊骇不已。

如果有一天,这世界因为天灾人祸,只剩下一男一女了,况且这一男一女是兄妹,那么,他们应该怎么办?“他们应该结婚!”这位农村老太婆,郑重其事地这样告诉我们。在她眼里,一切人类的理性思考和煞费苦心经营起来的道德秩序,在非常时期,都必须让位于生存。生存才是第一的。她拿出她画的一幅画。世界只剩下兄妹二人了,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对他们说:“结婚吧,为了让世界上继续有人类!”他们很害羞,不愿意这样做。于是,这个超自然的力量说,既然如此,让你们听从天意吧,请你们将阴阳两块砬扇,向山下滚去,如果砬扇重合,你们可以结婚,如果砬扇没有重合,那就是人类当灭了。两块砬扇向山下滚,滚到山脚后,令人惊诧地合在了一起。于是,世界上人类存在了下来,歌声和鲜花存在了下来。老太婆讲得很认真,很神圣,她的眼中,放出一种女巫和孩童的目光混合在一起的奇异色彩。老人的这幅画将出现在中央电视台新近拍摄的一部叫《中国人》的电视片中。老人居住在一处山坡上,整面山坡居住的都是她的家族,沟底是一条时断时续的小溪。记得,当时,望着这面山坡,我直疑心,石砬子就是从这坡上滚下来的。

西北风像一个阴沉着脸的陕北汉子,正在猛烈地、凶狠地冲击着艺术领域,或音乐、或影视、或绘画,或文学。我的笔在经过许久的迂回之后,才接触这个题目,这令我惭愧。篇幅的原因,容我找另外的机会,专辟一篇《陕北艺术论》吧。陕北,这化外之地,这“圣人布道此处偏遗漏”的穷乡僻壤,也许,你将会给板结和孱弱的艺术以一场大惊异,也许,你将会给我们这受儒教浸染数千年的古老民族,一点离经叛道、勇天下之先的精神。

当我从秦直道上经过,注视着秦皇两千年那远去的背影时,当我怀着诚实,走入我陕北山乡每一位父老的心灵时,当我看着安塞腰鼓,以不可一世的姿态踢踏黄土时,当我来到黄河延水关汹涌的渡口,虔诚地为多灾多难的民族祈祷时,我想起我的一位艺术家朋友的话,他说,我们这个民族的发生之谜、生存之谜、存在之谜、发展之谜,也许就隐藏在这陕北高原的层层皱褶中。

是这样吗?高原母亲?我在问你,你为何不答。

作者:高建群,男,汉族,1954年1月出生,祖籍西安市临潼区。新时期重要的西部小说家,国家一级作家、陕西省文联副主席、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务院跨世纪“三五”人才。

(0)

相关推荐

  • 米脂婆姨

    文图: 马洪杰 九月下旬,一个人驾车西行,踏上了大西北(新疆)的漫漫之旅,以自驾游的方式去寻找自己心中向往已久的伊甸园,深度的去探访那片神奇的土地. 出家门上京台高速北行,然后转青银高速一路向西,过冀 ...

  • “扭转乾坤”的佳县神泉堡 ——榆林、延安行(5)

    离开白云观,前往佳县神泉堡革命纪念馆参观. 陕北是中国革命的圣地,用毛泽东的话说,陕北是中国革命的"落脚点",也是中国革命的"出发点".毛泽东和党中央在陕北战斗 ...

  • 做好这十个主题,榆林旅游冲出陕西,走向全国,影响世界!

    本文导读 本人2020年曾经花了很长的时间,在陕北榆林地区进行考察.几乎跑遍了榆林所有重要的旅游资源,深感榆林历史文化厚重,旅游资源独特.在考察过程中,对榆林旅游资源开发有了一些思考,分享出来供关心榆 ...

  • 我国以“米”为名的两个县城,一个位居陕北,一个是“内陆三亚”

    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广袤,南北巨大的气候差异形成了秦岭.淮河一线南与北截然不同的物产,也造就了独具特色的风土人情和饮食结构,南米北面成了国人最普遍的饮食习惯.今天我们来说说我国两个以"米&qu ...

  • 167期/高建群作品《我有铠甲十二副》梁剑清读

    活人真难.世上最难的事情就是披一回人皮做一回人.汹汹世界在你的面前,你得应 付,你得牙掉了往肚子里咽,强支撑起自己高高的头颅.记得一位同仁曾经写文章,嫉妒我脸上那"灿烂的微笑".这 ...

  • 数字时代,你是高建群也不行/轩诚随笔(第499期A)

    高建群,当代陕西文坛最辉煌的陕军东征时代的擎大旗者,被誉为浪漫派文学"最后的骑士",有<最后一个匈奴>.<大平原>.<统万城>等二十多部作品行世 ...

  • 当代著名作家手迹选(十二)高建群

    高建群 高建群,当代著名作家,新时期重要的西部小说家,国家一级作家,陕西省文联副主席.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高建群被誉为浪漫派文学"最后的骑士".他的<最后一个匈奴>与 ...

  • 新书推荐 | 《高建群全集》总序 有些故事还没讲完那就算了吧

    这时,于作者本人来说,倒是没有太大的干系了.于是他成了一个旁观者.它和这本书唯一的联系是,那书本的额头上,还顶着你卑微的名字.知道<一千零一夜>中<渔夫和魔鬼的故事>吗?渔夫打 ...

  • 高建群:“路遥的一些事情说出来是很爆炸的”

    "众里寻她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有些人苦尽一生寻求知己,不料一转身,自己想要寻找的知己就在身边,这其实是自己与自己的和解,更是与世界的和解. 著名作家路遥曾在他 ...

  • 书画 | 高建群二零一九年作品选

    "中和"是儒家明确提出的审美意识.阴阳对立统一是中 国人的世界观.方法论,是总纲.由此派生出"刚柔相济"."虚实相生"."斜正相倚 ...

  • 高建群:路遥的一些事情说出来是很爆炸的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说道,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与奋斗,但是后来,他又说,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合理的和美好的都能按照自己的愿望存在或实现. 我们无法得知,究竟经历了什么样 ...

  • 我的乡党高建群

    我的乡党高建群 文/成锦 和先生相识多年,对于他的人品,我非常佩服,一直想写些东西,总感觉不够成熟.在陕西作家群中,他是独特的,其作品的品味和理念有自己的创作思路,他是我国当代最早以西北边防战士做题材 ...

  • 谁才是真正的匈奴人后裔?高建群在《最后一个匈奴》中透露信息

    近现代以来,西北作家在我国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除了贾平凹的<废都>.陈忠实的<白鹿原>,高建群写的<最后一个匈奴>,也被称为一部高原史诗作品.他在这部小说中,提到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