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49)

第四章、太阴病

第一节 无方证条文

三、原厥阴篇条文

(二)、利

伤寒362: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跌阳者为顺也。

【注】:病人下利,若现四末厥冷、无脉之情状,此是太阴里虚寒甚,或可急用温灸之法,回阳救逆。所灸之处,可能以神厥关元为主,急补先后天之气,守中央以通四方也。若灸之而四末依然不温,且脉依然不复,反而出现轻微喘促之象,此是阳绝而欲上脱之象,针药不及,必死。后一句恐为后人所加,用医经(内经)理论解释,少阴指肾水,趺阳指脾土,少阴负趺阳即脾土之气来复能制化肾水,生机再现,此为顺也。

跌阳脉不是今天常见的寸口脉,是古代三部九候「遍诊法」的切脉部位之一,属足阳明胃的经脉,用于侯脾胃。该脉位于足背上踝关节前横纹的两筋间(解溪穴) 前一寸五分的胫前动脉博动处。今大多已不用。仲景也基本不用,书中偶尔出现,可能都是叔和修订添加的,往脾胃上理解即是。此外,凡遇里寒,内经学派一般归于「肾水」,经络中的肾经又称足少阴,故里寒又和少阴扯上,此少阴非彼(仲景称为表)少阴也。读书到这些地方不要困惑。

伤寒363: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清脓血。

【注】:病人下利,法当脉沉迟,今反现寸脉浮数,浮主表或上焦,数主热,寸脉浮数是表位或上焦有热,尺脉自涩,尺主里或下焦,涩主血虚,尺脉自涩即裹位或下焦血虚,裹虚而表热,则热必趁其虚而下,故必便脓血也。

伤寒364: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

【注】:下利清谷指太阴寒利,当温里,不可攻表,本来里已虚寒,攻表一出汗,里就更虚弱了,津液血液不足,气不畅,易生胀满。

伤寒365:下利,脉沉弦者,下重也;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

【注】:「发热」是倒装,可以读成「下利,发热,脉沉弦者,下重也;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脉沉主里,沉而见弦,里面郁滞,虽下利却里重,是「湿热」下注之故,据此确定为里急后重的热利。此时,「脉大者,为未止」和「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对照看。「脉大」是脉「变」大,病进难愈,脉「微弱」是脉「变」弱,邪退,又「数」,有热,与「虽发热」对上号了,这是阳复,也是下利欲愈的一个指征。

伤寒366: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注】:下利脉沉而迟,可知阴寒在里,为虚寒下利,因此下利清谷,但是病人身有微热,面现红色,这是病由阴转阳,有表解之机。因此病人会出现头晕、汗出、微厥等病解时的瞑眩状态。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阴寒下利,已虚,而阳进阴退,阳热怫郁于表(出现戴阳)而欲战汗自解。

【讨论】:

1、「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可以互参一下23条的「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微弱」,有何异同?

2、此条和317条互参,「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都有下利清谷、面色赤,但是366条属于阳复,而317条是阳气衰败、格阳于外,急当用四逆汤的升级版通脉四逆汤救里。

伤寒367:下利,脉数而渴者,今自愈。设不瘥,必清脓血,以有热故也。

【注】:脉数而渴有里热,此为热利,往往热随下利排出而解,谓「今自愈」。如果没有好,接下来会便脓血,因为热反伤阴血的缘故。

本条前半段谈的是,或者热利的轻证自愈,或者虚寒下利发生阳复自愈,后半段或者为热利发展成便脓血的重证(痢疾),或者虚寒下利阳复太过也发展成便脓血。这些都是经常见到的病。下利自解的情况还可参考278条:「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伤寒368: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晬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注】:虚寒下利后脉绝,手足也厥冷,这是津液枯竭、胃气沉衰、心脏也沉衰了。卒时,指12个时辰(24小时),如果脉渐还、手足渐温,就是津液慢慢自生、胃气慢慢恢复、心脏也慢慢复苏,有向好的希望。反之,脉绝不回、手足继续厥冷,虽然下利停止了,却属于下无可下了,精气怠尽,这是死证。

伤寒369:伤寒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者,死。

【注】: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下利见脉实是热利,脉本应虚反实,是邪气实,为死证。另一种意见认为这是虚寒下利,脉反实乃「真死藏之脉独见」,也是死证。两种意见虽然对热利还是寒利判断不一,但结论一致。两种情况的脉实都预后不良,条文不指明,其实全都包括了。

(三)、呕

伤寒376、呕家,有痈脓者,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注】:内脏生痈破溃的吐脓血是肌体给脓毒以出路。「不可治呕」,指不要降逆止呕,止呕不但无功,反倒使病机不能够向外。但也不要用瓜蒂散助呕。瓜蒂散是湿热(包括宿食)互结于上,欲吐而吐不出,也是人体排邪反应,用吐法助它吐出去。而本条吐脓血,已经往外吐了,就不用再助力。

治病必求其本,本在痈脓,治就治痈脓,不要治呕。「脓尽自愈」者,是说脓尽就不呕了,而不是病根就好了,还要解决内脏生痈的问题。

(四)、哕

伤寒380: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者,其人外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注】:这条有倒装结构,可以读成:「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其人外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复极汗出者,因得哕。所以然者,寒冷故也」,「复极汗者」加一个「出」成为「复极汗者」,是「复与之水,以发其汗」的后果。

用吐下逆治,已经极虚,医生看到外气怫郁,就去发汗,如果没有极虚的证候,用小发汗法是行的(包括喝热水发汗)是可以的,但是有极虚之候,非舍表救里不可。现在一发汗,造成「复极汗出」,这是虚脱现象,同时「得哕」,这是「胃中寒冷故也」。进入阴证了。

伤寒381: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

【注】:哕者干呕之类,原因很多(但以胃虚寒时为多见)。遇到哕逆之病,如果大便不通而哕逆,这是气不得下行缘故,一通大便哕逆也就好了。小便不利也可以致哕逆,利小便就可以好。所以片面看某一个证侯不行。回顾上条「外气怫郁」,有表证无疑,但因极虚却不能发汗,反而要救里。所以在临床上片面定治疗方法要犯错误。

四、原霍乱篇条文

伤寒382:问曰,病有霍乱者何?答曰:呕吐而利,此名霍乱。

【注】:这是一个简要的概括,霍乱的基本特征就是同时发生上吐下泻。这是一种烈性传染病。

伤寒383:问曰:病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吐利者,此属何病?答曰。此名霍乱。霍乱自吐下,又利止,复更发热也。

【注】:进一步对霍乱作补充说明。霍乱初作,一种情况只有吐泻,表现为太阴病;另一种情况象外感太阳病那样,也发热头痛身痛恶寒,但同时自吐利(自者,不是因误治而吐利也),表里一起来,表现为太阳太阴合病,但这是暴吐暴下,虽然有表证,也要舍表救里,不要误会成太阳阳明合病的葛根汤证!

霍乱的吐泻停止了,有两种可能,一是精气内竭无物可利的利止,可参见368条,若手足厥冷或脉绝,这种情况比较危险。胃气渐复,里和而利止,二是胃气渐复,里和而利止。至于剩下发热头痛身痛恶寒,是外邪未去,可以继续按照太阳病汗法处理。对于后一种情况,在下一条还会讨论其后续发展。

伤寒384:伤寒,其脉微涩者,本是霍乱,今是伤寒,却四五日,至阴经上,转入阴必利,本呕下利者,不可治也。欲似大便,而反矢气,仍不利者,此属阳明也,便必硬,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经尽故也。下利后,当便硬,硬则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后经中,颇能食,复过一经能食,过之一日当愈,不愈者,不属阳明也。

【注】:这条继续讨论383条提出的霍乱利止后的发展。病人本来是霍乱,呕吐下利虽然止住了,但津液已伤,故脉微涩,此时病人还有发热恶寒身痛等症状,所以说「今是伤寒」。

再过四五日,若又转入太阴虚寒下利,因为前面霍乱阶段就已经虚衰了,现在胃气没有回复,又转到太阴下利,情景不妙,「不可治也」。

假如四五日时不下利,「欲似大便,而反矢气」,「此属阳明也」,不是说它是阳明病,而是指属于胃气开始恢复。因津虚而大便必硬,但不会是燥屎,只是津液伤了,故不要去用下法。如果能吃反映胃气走向调和,到了一定的时间(大约六七天),津液一恢复,大便就下来了。如果「不能食」,则胃气尚未和,再经过六七天一个来复期(一经约六七天),「到后经中,颇能食」,胃气这才恢复了,「过之一日,当愈」,「一日」只是概数。这是说津液恢复需要时间,也需要验之于饮食。十三,也是约略之词。

如果「不愈者,不属阳明也」,指不属于胃气恢复了。

「所以然者,经尽故也」,是解释十三日愈。仲景既然不采纳内经「一日一经」之说,为什么又有「经尽、过经、后经」的提法?章太炎先生认为:「此以六七日为一经,犹女子月事以一月为经,乃自期其候言,非自其形质言矣。」

(0)

相关推荐